<h3> 4月12日的晚上,儿子带回了瑞典乌尔夫.斯达尔克的《你会吹口哨吗,约翰娜》,说语文李老师要求亲子共读。说实在的,对我影响不小:看了这篇绘本后,就发了一个朋友圈,推荐我身边30+的朋友有机会都读一读这篇绘本;并且第二天又给儿子买了两套绘本(本想找有没有姊妹篇,没有找到)。我第一次感觉到绘本是如此的拥有魔力,凝练的文字,精美的画面,大量的留白,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回味。</h3><h3> 我是用了一个多小时和儿子一起慢慢有声赏读的,泡了一杯茶,却忘了去喝,期间读哭了好几次,被儿子嘲笑,问:“你怎么了?”“你好奇怪!”“你怎么不停的哭?”在儿子眼里,这篇绘本或者有感动,但是更有趣,他特别喜欢小贝和他“新外公”偷樱桃那段,怎么一个老人也会像小孩子那么贪玩,爬到树上,一边晃荡着两支腿,一边美滋滋地吃着“偷”的樱桃。这是我的泪点一:我想老先生这一刻是幸福的,因为此刻他完全被小贝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同样的无忧无虑,没有病痛,也有亲人,没有孤独,也有希望。这里藏着记忆的留白,情感的留白。而这样一场赴约,是老人得了严重的心脏病,病倒卧床之后。</h3><h3> </h3> <h3> 第二个泪点就是孤独且患病的老先生,没有因为麻烦,而去拒绝做小贝的“新外公”,而是尽量满足这个突如其来的“外孙”的要求:零花钱、喝咖啡、甚至用送给已故妻子的真丝围巾给这个陌生孩子做了风筝。绘本的题目是《你会吹口哨吗,约翰娜》,而这个口哨的曲子就是老先生以前常常吹给妻子听的,可以看出老先生对妻子的深情和怀念。这里用这样一条特别意义的围巾给小贝做成了风筝,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人纯真无私的心,一位饱受病痛折磨,已然暮年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初心的美好,哪怕孤苦无依,显得多么可贵啊!或者只有“真正的困境才能更看清楚一个人的善良”。这里风筝的尾巴,用的是老人的一条红领带,让人猜想,这是不是老人结婚时用过的呢?</h3><div> 泪点三,老先生“或许下周六的生日”,说是给自己过的,其实更是尽己所能满足小贝的愿望。他已经太久没有人记得他的生日了,或许致使他自己都不太记得了,甚至没有小贝的出现,他可能都不太在意年历啦。所以小贝和伍尔夫也给了老人和读者感动,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打零工为老人筹备生日;小贝为了老先生高兴,努力地学习吹口哨。他们为老先生准备了一条适合年龄真丝的蓝色领带。这里的“真丝”就是一份真心。当然,蓝色的,也似乎是一个不好的兆头。</div> <h3> 果然一直没有风,小贝也一直没有学会口哨。等来了风,等吹会了口哨,老先生已经孤独的走了。整个绘本有很多伏笔,前后呼应,整个绘本,充盈着温暖,却有暗暗的哀伤。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得老人真正需要什么,也不懂得怎么去回馈老人的恩情,也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h3><div> 读这篇绘本,我的泪水几次像断了线的珠子。原来好的绘本同样也适合成年人去读,或者更适合不同年龄去体会。我很感谢孩子班上李老师的这次倡议,让我通过这次的阅读吹响了心中的共鸣。恰逢我八十岁的外婆从家乡来到了麻城,说是来一次短途旅游,其实从不给儿孙找麻烦的她;见过风,见过浪的她;看过山,看过水的她,不过是找个理由,来看看工作到处调动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并满足一下我们的一份小小的孝心。恰逢我和老公是这几个月来最忙的几天,所以没有亲身陪老外婆转一转,她却没有表露一丝不悦,虽然她来,是做了很慎重的决定才来“麻烦一次”,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来“辞路”的。所以我读《你会吹口哨吗,约翰娜》特别有感触,善良的长辈,他总是把自己的伤痛和病痛放一旁,总是想把世界的美好都交给晚辈。</div> <h3>“我都快忘了外面是这样的。”</h3><div>“你们听到鸟叫了吗?”</div><div>“你们能闻出空气里的味道吗?”</div><div>“那就永远别忘了。”</div><div> ——《你会吹口哨吗,约翰娜》</div> <h3> 我想等孩子再大一些,再次和他一起品读这篇绘本,听这安然世界的鸟叫,闻这静好岁月的花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