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锣鼓巷东边的8条胡同,由北至南分别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h3> <h3>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全长438米,宽6米。</h3> <h3>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称菊儿胡同</h3> <h3>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 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h3> <h3>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往后,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h3> <h3>41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吴良镛先生领导的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1987年选定了菊儿胡同41号院作为试点。</h3> <h3>菊儿胡同因为建筑的特色曾经获奖</h3> <h3>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h3> <h3>29号现在是一个主题咖啡馆,可惜没时间进去喝上一杯,转了一圈匆匆飘过。</h3> <h3>后圆恩寺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4米,宽6米。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h3> <h3>7号“恩园”,民国时曾是蒋介石的行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h3> <h3>大门紧锁,只能在外面一睹风采。</h3> <h3>13号院为茅盾故居</h3> <h3>黑芝麻胡同小学本不应该在这条胡同,因为是东城区命名为重点学校。所以分了三个校区,占了四个院落,这里是其中之一。这校名可是茅盾先生亲笔提写的。</h3> <h3>学校自1644年建立镶黄旗官学至今已有370年历史。</h3> <h3>正好是放学的时候,很多家长聚集在学校门口。</h3> <h3>前圆恩寺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圆恩寺胡同,因此地建有圆恩寺而得名,直到乾隆时把南面的胡同称前圆恩寺胡同,北面的胡同称后圆恩寺胡同。</h3> <h3>圆恩寺今已拆除,在旧址上建原铁道兵干部休养所。</h3> <h3> 胡同洞口是庄则栋的家,原来是小高台阶小门楼,现在翻新过了。</h3> <h3>这是一所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建立的八旗官学,后改为“八旗第一高等小学堂。1938年更名为前圆恩寺小学。现在已经被黑芝麻胡同小学合并掉了。</h3> <h3>秦老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447米,宽6米,</h3> <h3>秦老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秦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秦老胡同。</h3> <h3>整条胡同几乎都是晚清内务府大臣索家的宅院,其后代曾崇的儿媳是清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之姨,所以有“皇后姥姥家”的说法。秦老胡同39、37、35、33、31、29和27号索家宅第基础上,第三代内务府大臣增崇为他的儿子又建了19、21号。</h3> <h3>辛亥革命以后索氏家族势力每况愈下。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收入来源断绝。增崇认为浮财最不可靠,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又在秦老胡同购买了的28、30、32、34、36、38号,以及上面说到的19、21号</h3> <h3>35号就是索家宅院的花园部分。</h3> <h3> 35号院原本只是索家花园的一部分,被称为“绮园”,据说后来拆除一墙之隔的37号时,有专家认为37号才是“绮园”。</h3> <h3>秦老胡同19号斜对面胡同南侧有不起眼的18号,1940年落魄的多贝子从帽儿胡同6号迁此居住。</h3> <h3>北兵马司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有支巷可以通东棉花胡同,北靠秦老胡同</h3> <h3>北兵马司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明朝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北城兵马司在此胡同,故而得名。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h3> <h3>这条胡同近些年较出名,是因胡同内有个北兵马司剧场。这个剧场原来是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h3> <h3>胡同的南侧是中戏的北墙。</h3> <h3>7号是一座由四合院改建的酒店“涵珍园”,耗费十年时间建成的明清庭院式建筑。也是胡同里最气派的地方了。不过一看就是仿清代建筑,所以没拍。</h3> <h3>东棉花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邻板厂胡同,北有支巷通北兵马司胡同。全长448米,宽6米。</h3> <h3>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棉花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沿称。据传,此处曾是棉花市场,故而得名。</h3> <h3>拱门砖雕:位于东棉花胡同15号院内。这里原是清末吉林将军凤山宅(后人改姓刘),据传此人与慈禧太后交谊甚厚,且富于资财,故其宅邸非常大,原东棉花胡同东半部,几乎全是他的宅子。</h3> <h3>东棉花胡同39号,曾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1949年10月被新中国政务院确定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戏剧影视艺术专门人才的大学。</h3> <h3>应该正好有什么考试,门口有大量的家长正在等待中......</h3> <h3>还有拖着行李箱来这里寻找梦想的俊男靓女。</h3> <h3>这家餐馆据说有不少明星读书的时候常来,门口也贴着不少明星的照片。</h3> <h3>板厂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457米,宽6米。</h3> <h3>板厂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板肠胡同,宣统时称板厂胡同。</h3> <h3>19号,曾经的朝鲜大使馆。</h3> <h3>胡同27号院,原为一座大宅院,现分为27号和29号,是一座清代晚期建筑。</h3> <h3>在板厂胡同内的30号、32、34号院,原为僧格林沁王府的一部分。</h3> <h3>僧格林沁王府不是开始就建成一座完整的府,而是累年添购逐渐扩建而成的,府门在炒豆胡同。该府到后来,占了几乎炒豆胡同一条街。板厂胡同的宅院只不过是原府西部的后半部分。</h3> <h3>炒豆胡同西起南锣鼓巷,炒豆胡同东至交道口南大街。炒豆胡同全长463米。</h3> <h3>明代属昭回坊,始称“炒豆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名称沿用。</h3> <h3>炒豆胡同73、75、77号在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南北贯通炒豆胡同与板厂胡同,原为僧格林沁王府。也就是说这是王府南门,而板厂胡同是他的北门。</h3> <h3>乘三轮游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h3> <h3>当我在拍这里的时候,有人很热情的告诉我,这都是新建的,没啥好拍的。</h3> <h3>就是这位热心的北京大叔,拉着我介绍了很长时间,讲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当时就住在这里,一家一家介绍非常详细。京腔京韵特别的好听。</h3> <h3>还拿过我做的功课,指点我该去而被我遗漏的地方......特别谢谢这位热心人!点赞!</h3> <h3>至此,东面的八条胡同也逛完了。</h3> <h3>天色渐晚,而我今天的计划还没有完成,于是随意吃了一点,匆匆奔后海而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