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雏晴稚雨时光,骄花宠柳芬芳”,正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4月12日--15日,我们一行四人,前往西安“取经”——参加2018年“丝路之春”苏派名师与陕甘晋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h3> <h3> 3天共聆听了八位老师的授课,穿插全国名师的微报告,专家点评,时间安排满满的,收获也是满满的。</h3> <h3> 山西省特级教师李小燕示范课《静夜思》,认识一个生字,带出一串儿相同偏旁的生字。不是只教一个字,而是通过一个生字,教一类字,认识一串词,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h3> <h3> 李小燕老师亦师亦友,化身孩子的爸爸。在亲切又轻松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居然能帮老师解决问题!</h3> <h3> 江苏教育名家薛法根的经典课文《珍珠鸟》,没有ppt,简单的板书,师生坦率地交流,弯下他的身躯,耐心倾听、引导一个学困生思考,表达,生动诠释了“教育是慢的艺术”。</h3> <h3>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广的是人的胸怀。”——所以还有下句吗?有!比人的胸怀更宽广的是语文的命题范围,呵呵!所以教师要当学生与课程之间的“红娘”,以课本的例子为依托而“见到其他”,课程也因此开放而有活力!轻松幽默的学者风范——薛法根老师。</h3><h3> </h3> <h3> 甘肃省名师崔承惠执教古诗《渔歌子》用在西安餐馆里看来的字谜导入新课,瞬间拉近了陌生的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趣味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了烧脑状态,“生活是教育的灵魂。”</h3> <h3> 牵住古诗教学的“牛鼻子”——诵读,轻松培养阅读能力。</h3> <h3>古诗词在师生优美的吟唱声中复活。</h3> <h3> 一文带多篇,读出文化的渗透。</h3> <h3> 山西省特级教师周林梅的古诗词教学《乞巧》,扎根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出的是学生的文化自信!</h3> <h3> 教师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因此教师要开发自己——教师是最重要最丰富的资源。</h3> <h3> 西安市高新第一小学王莉老师的童话教学《丑小鸭》,西安新知小学的薛锦棉老师的童话教学《大象的耳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补白,小组合作表演童话。既关注了情感教育也关注了阅读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人叹服。</h3> <h3> 江苏省特级教师朱爱华执教出自《诗经》的《蓼莪》,将古诗与现代文课外阅读、漫画、音乐结合,视听有效跨界融通,拓展学习时空,践行了“大成语文”的教学主张。</h3> <h3> 学生自主轻松理解感悟诗歌《蓼莪》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母亲》《地震中的母亲》,自主创作诗歌,当堂完成,展示评价。在读写结合的同时激发感恩之情,从而引领学生,学做小老师,小诗人,小孝子。</h3> <h3> 三天的小语盛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茅塞顿开,或深受启发……这次的丝路之春研讨会,搭建了名师、专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促进了小语教学的理念提升。愿我们的小语教学,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蓬勃发展,前途无量。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