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纵横记朱天雪

巴蜀红袖

<h1><font color="#808080">文/巴蜀红袖(文昌学堂玉老师) </font></h1><h1></h1><h1><font color="#808080"><br></font></h1><h1><font color="#808080">图片摄影/朱天雪</font><br></h1> <h1> 捕风捉影,原本贬义,指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此种行为常为世人所不齿。现如今,“捕风捉影”早已有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并且有一大群人为它乐此不疲。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风与影皆是组成世界的因素。捕风捉影的人就像分数线,分母是爱,分子是情。他们用相机记录和表达着光与影;反过来,光与影用干净、纯粹而又独特的语言表达着他们的心灵。这群“捕风捉影”的人就是摄影师。众所周知,摄影是一门艺术,但也有人把它叫做人性的方程。<br></h1><h3><br></h3><h1> 朱天雪,就是一位把人性方程注入镜头的摄影大家。他原名朱本泷,1959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受文化氛围的熏陶,七岁时便跟随父亲研习书法、国画。十二岁时,他与何毅共同创作完成油画《路遇》,开始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76年加入知青队伍,得以真切全面地体味人性。1986年进入东方电机厂。出于对光与影的挚爱,他耗尽积蓄,购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海鸥牌DF_1单反相机。借助他的宝贝,朱天雪拍出了一张张记录时代与反应人性的优秀作品,使他不仅成为中国东方电机摄影家协会会员,还很快成为德阳市、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h1> <h1>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出自勤奋。朱天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艺术天分。在他并不算长的摄影时间里,他的作品《中国重工装备中国》、《溪洛渡转轮翻身》先后获得了新华社、国务院、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重大工业装备摄影展三等奖。</h1> <h1>  这张溪洛渡地下电站厂房照片中,光线来源于作业窗口的光源,准确而奇妙地斜射在庞大的机组上。镜头从不远处的空中沉稳地俯拍下来,打破了视线的局限,让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宏伟、深邃而气势磅礴。在构图上,画面以满为主,让人有急促之感;色调为大面积冷色,这样使得电机主体的暖色便脱颖而出;构图元素以点、线为主,大大小小的圆形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在点的呼应上,前景中的五个工人,他们的头盔形成几个错落的小点,充满绝美的诗意,同时也令视觉再次受到巨大冲击,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在工业面前的渺小,使人不禁拍手叫绝。纵观整个画面:宠大的机械、深远的场景,再次诠释出人类超强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此照片自然而然地拥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堪称杰作。</h1> <h1>  这一张《溪洛渡转轮翻身》,也相当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此幅作品不仅获得中国东方电气新闻摄影一等奖,还在多次摄影大赛中获奖,堪称朱天雪众多优质像片中的经典。这张作品的获得也是艺术与机遇结合的结果。</h1> <h1>  此图为《能源之初》。下面是转盘,上部是轴,水流冲击转盘产生动能,可用来打米、磨面、抽水,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此幅作品以奇特的构图取胜。这种构图在文学艺术中叫借代或比喻。画面将主体的渡轮夸张性摆在构图中,造成视觉冲击。同时,这种构图内涵颇多:渡轮的轮盘令人联想时光飞逝,时不我待,也让人联想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各有长短又互动互补;那渡轮中心挺立的大轴,在分割画面的同时也寓示人性的特点——正直。另外,此图明暗有致,主次分明,显示出作者对光影的把握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除此以外,作品又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提升了作品内涵:一个崭新时代的大格局已运转起来……</h1><h1><br> 在电机厂工作的数十年中,朱天雪在工作之余,奔走于祖国的山川河流,用心定格下这个时代的点滴变化。他们这代恰好亲历了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同于普通人的是,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记录下这个社会的伟大发展与变迁。</h1> <h1>  在这张作品中,光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光从老者头顶斜射过来,打在了老者瘦削的面部和须白的胡子上,使得人物面部肌理、神态清晰明朗。那沟壑丛生的脸上一双深陷的眼睛,见证过多少荣华与苍凉。低处的镜头视角,突出的面部特写,让人感受到摄影师对生命的尊重。该作品完美地再现了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形象,就在这一瞬间的光影里让人阅尽人生沧桑。</h1> <h1>  朱天雪利用自己对艺术的直觉和他对生活的理解,向我们奉献出一部又一部别开生面、实而不凡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富有质感、细腻、清晰,投射出创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独特感受。他的大部分作品已具有凝固时间、揭示社会、彰显人性的能量。作为一个摄影师,他热衷于保存精彩瞬间,在这些刹那定格的精彩瞬间里完成与寄影者的心神交流,让作品内容达到完美的物我合一。</h1> <h1> 一瞬间的直觉、简洁的构图,自然的打光,不经刻意铺垫就自然透彻的主题,是他诸多优秀作品中普遍具有的特点。好的照片不仅要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携带了拍摄者的某种思想、一些感悟。这些无形的东西被共同摄入了一张照片中,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我们依旧可以从照片上明确无误的看到它们、识别它们、与它们共鸣。</h1><h3><br></h3><h1> 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返璞归真,浑然天成。“天成”与“天雪”,都重在自然而不造作,这正是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h1> <h1>  朱天雪,对光影乃至构图都是极度敏感的,又是极具专业的。他能把美术与摄影完美结合,这与他早期的美术功底密不可分。正因为有这些艺术功底作为摄影底料,他才能在创作中得心应手。就像一位武学大师,与人过招之时能逢招拆招,朱天雪每次在面对机遇时,总能精准地捕捉所要获取的信息,并完美地将光影乃至瞬间人物极具活力的定格在影像中。</h1> <h1> 退休后的朱天雪,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支撑自己对艺术的创作热情。晓风残月常为友,沧海桑田镜中花。任时光在头顶泛出霜花,任繁华冷清更替,都无法将他对摄影艺术的挚爱侵蚀。一位摄影界的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依然意气风发甘之若饴地“捕风捉影”</h1> <h1>  晨钟暮鼓之中,高山沟渠之傍,大漠沧海之涯,乡村田园之间,繁华都市之内,你也许会看见这样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袱,手持十多斤重的摄影设备,虔诚地匍匐在每一个镜头上。任凭严冬霜雪、高温酷暑,他都神采奕奕地走在艺术前沿。正是这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精神,才成就了朱天雪在摄影艺术上鲜有人能比肩的成就。</h1> <h1>  朱天雪眼光是敏锐的,心灵是敏感的,世间万物在他眼里也都是富有艺术性的。无论他的镜头寄生者是独立的、高傲的,贫穷的、富贵的,亦或是天真的、世俗的、冷艳的,他都以最自然而又专业的手法去理解、去展现——揽世间万物于自然,显人生常态以镜头。感谢苍天造物,将他置身于如此多彩的环境,使他得以用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到复杂的世情和人心,完成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不管他是50岁、60岁,还是70岁、80岁,一直都会对生活充满着期盼,一直对艺术充满着渴求</h1> <h1>  朱天雪,一个终身对艺术不倦追求的摄影大师,一个为摄影艺术而生的人,他用信念与生命在追求艺术的极致。像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极致是他们作品追求的永恒目标。朱天雪道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取材世俗又不落俗套。他用虔诚的理念和不懈的行动,表达着对摄影艺术的至高敬拜。无论形而下还是形而上,他和他的光影都将是这个伟大时代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