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义的东阳渡,是一片广袤的区域。它位于衡阳市东南,湘江、耒水环抱,东北面多丘陵。</h3> <h3>绵延的湘江水,在城市南面甩了一个漂亮的弧线,河弯处,流速减缓,形成东阳渡境内最平坦肥沃之地。</h3> <h3>从东阳渡乡,到东阳渡镇,再到东阳渡街道,就像所有的还有着生命力的老地名,无论怎样被时代裹挟前行,穿过漫天的烟尘,回溯,逆流而上,我们总会找到她最初的一个原点。</h3><h3><br /></h3> <h3>顾名思义,东阳渡的原点在于一个渡口。</h3> <h3>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湘江纵贯衡阳城。湘江在城南用几近环抱的姿态将此地温柔地轻揽入怀,虽无确凿资料可考,但几乎可以断定此处应是东阳渡最早的人群聚居地。那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平坦之地,而逐水而居,是人类的本能。这样漫长的河岸线,无疑是大自然的馈赠。</h3> <h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们很快发现,诗意的浪漫只是一时,残酷的现实可能是一世。多少年来,两岸人们只能隔河相望,形同陌路,天晴时,可见对岸人影绰绰,寂静时,可闻对岸鸡鸣犬吠,然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h3> <h3>这样的局面,在公元1757年得以改变。清泉、耒阳两县有义士深谙两岸通往不便之苦,在这里设义渡,因临近东阳铺,故名"东阳渡"。</h3> <h3>东阳渡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虽没有长袖善舞,但总算有了名号,偏安一隅,现世安稳,本来她也没什么野心。</h3> <h3>东阳渡口,在将近两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默默地载送着一批批人们过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志得意满,还是生离死别,无论是求生计,还是逃亡路。一座渡口,看尽人生百态,阅尽人世沧桑。</h3> <h3>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民国年间,政府在东阳渡口建枪炮局,解放后成为国防工厂驻地。1936年,历经36年建成通车的粤汉铁路,东阳渡便是这条赫赫有名的铁路动脉中的一站。</h3> <h3>车站的建设带来人口的集中和街市的兴旺。城市规划学中的人口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老东阳渡的住户们开始大量向车站迁移,十字形的街区格局开始建立,至今依稀可寻。</h3> <h3>东阳渡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时,已褪去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气质,而多了一份使命;而东阳渡的名字也不再如田园牧歌的轻倩,凭添了一份厚重。</h3> <h3>东阳渡迅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在升级为建制镇时,已是衡阳市城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镇。</h3> <h3>然而,那个衍生出这片勃勃热土的原点,那座渡人无数的渡口,却消失了。这本是一种必然,当城市的交通网络已四通八达时,当白沙洲大桥和茅叶滩大桥相继建成时,轮渡的力量已成颓势,直至消失。</h3> <h3>真正的那个原点到底在何处呢?</h3> <h3>沿河一路去寻找东阳渡口的原址,但见河流北去,山石嶙峋,居住在附近的年轻人只是茫然地摇头,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给我指出了大概位置。我从东阳渡正街一处拾级而下,来到老人所指区域。此处已是一处运煤码头,来往车流穿梭,运货船只整装待发。而那座在历史的风尘中坚守两百多年的渡口,终于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消失于风尘中,了无痕迹。</h3> <h3>如今的东阳渡,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之地。京广铁路,湘桂铁路,武广高铁,南三环,衡枣高速密布其间。</h3> <h3>而在几十年前,从东阳渡到对岸的黄茶岭和湘江乡,还需"摆渡湘江边,波巅舞蹁跹"。虽当时的人们可以自娱为"任尔风浪起,篷中有洞天",无论如何是想像不到,短短数年,湘江上已是数桥飞跨,一路坦途了!</h3> <h3>消失的东阳渡口,具体在哪个位置,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这个渡口衍生的这片土地仍在生机勃勃,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并且带着老地名的荣光继续荣光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