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当年浴春风——上饶师专民师班往事漫忆

巽之先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侍坐”当年浴春风</i></b></p><p class="ql-block"> ——上饶师专民师班往事漫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培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读《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有感于孔门弟子“如浴春风”之聆教,蓦然想起二十几年前我在上饶师专民师班的往事,想起亦师亦友的恩师们对我的关怀,心中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这是一种感恩情怀?还是一种忆旧情愫?我说不清楚,但忆起早巳远去的人和事,却感觉到温馨,于是提笔速记当年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记忆屏幕的当然是当年的班主任、文论老师周平远老师,他是民师班的“首席教师”。高个,瘦削,高而尖的大鼻子,走路快,说话重后音,眼神犀利,精明强干。第一次与他单独接触是谈我改换专业的事。因为我83年考入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五年制函授本科,84年又进入光明日报主办的《自修大学》自学历史学、哲学专业,先后拿到3个专业的函授、自考文凭。1990年以中学民师资格参加高考,报考的是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史地专业民师班。由于萍乡高招办拿错我的档案,阴差阳错,我被上饶师专中文专业民师班录取,这当然是我与母校的缘份,但当时我还是想读史地专业。于是一入校就找班主任周平远老师要求改换专业。由于母校当年无地理学专业,我便要求读历史教育专业。平远师很好,二话没说,马上报告范成校长。后来周老师向我反馈,说校长不同意我改换专业,理由一是我与普通班学生高考成绩相差悬殊,怕我跟不上,二是学制不一(普通班三年民师班二年)。其实当年我自己有把握能跟得上,但既然校长表态了,我也就不坚持要改专业了。不过,从此事可以看出周老师是愿意成为我们的“拐扙”(周老师“班主任就职演说”语)的,于是,我对这位“拐扙”有了好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周老师正式上文论课了。第一次上课,我便向他提出三“点”要求:讲课讲杂一点,放开一点,但考试可放松一点。这样,听课者可得者较多一点。周老师表示首肯,但又说要照顾大多数人的水平。课间休息时,我又向周老师表示,以后他在其他年级开选修课时,我想去旁听。周老师说他还未确定好,讲古代文论还是讲外国文论。我又建议讲西方文论,说西方文论受学生欢迎。周老师马上说,那你以后来听课,听后要多指教。这时,我才感觉到有点过了,于是道歉。周老师笑着说,道歉什么,教学相长嘛!从周老师笑容背后,我看到了这位年青学者的风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他当时正在写作他的第一部学朮专著《维纳斯的历程》,后来,我还替他誊写过《历程》原稿。后来,他还发动全班编写了一部由他亲自主编的巜初中语文常见错误例析与测试》,还委任了我和另外两位同学陈长水、刘仕水担当副主编。这部书稿后来由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师专的汪继南老师做了封面设计。后来,在周老师的“严重”影响下,我毕业后也慢慢走上了教研之路,也与人合编了几本书,发表了一些教研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师专有一位年仅28岁的外国文学老师叫徐忠仁,年轻,帅气。上唇喜留一撇小胡子,看上去有点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但人早慧,20岁就当上了大学教师。对我们这些个“老民师”很关照,心很善良。当时我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为何?他年轻、早慧,又教的是外国文学,总想他给我们这些从穷乡僻壤来的“乡巴佬”开开“洋荤”,灌输点“先进”思想。当时,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很紧,他人极聪明,当然不会乱讲。但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他还是说了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大学毕业教书八年,还是个助教,拿的是中学二级教师的工资,比在上饶地区政法干校上班的妻子(他的一个学生)的工资低了一大截。这书是没法教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话当时给了我们很大震动。这是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这是一位青年才俊的心理状态。国家应该重视他们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的话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心理刺激。我们这些老民师哦,还刚刚“转正”,还没拿到中学二级教师的工资呢。虽然我们起步晚,但还对未来抱有希望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忠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时有抨击中国文学之言辞,向我们隆重推荐过西方文学名著。他特别推崇俄罗斯文学,这正对我胃口。因为我认为俄罗斯文学是忧郁的,而我喜欢忧郁。曾几次想与他攀谈,但他来去匆匆,又比我年轻许多,代沟深深,终于“高攀”未果,带着遗憾来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昌忠老师是位鲠直之士,教我们写作学。他脾气不怎样好,喜欢挑“刺”,但真诚坦率。我们班曾由陈长水执笔,集体创作过一篇报告文学巜曾经沧海,再度关山》(后改名为《祖国含泪拥抱你》),校、系领导提出修改意见,要我们写光明点,多写入校后生活,不要纠结于过去,言辞不要太尖锐。但余老师却要求我们集中笔墨写好过去,以衬托今天,言辞要尖锐点,以拨动读者心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饶师专曾与有关单位合力举办了“纪念辛弃疾诞生850周年学术报告会”。余老师谈到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不学无朮”时,即兴发表议论,讽刺学校领导“拜倒洋人脚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先生的鲠直是难得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和传统,尽管有时偏激,但能容忍批评,却是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个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老师上写作课喜欢举班上实例来阐释写作理论。他痛批“主题先行论”时,就举了班上一位同学的作文作为反例,弄得这位同学当时下不了台。讲复合文的表达方式之特点时,他说:“上次作文有十多位同学写了谢培选,但几乎没人抓住了谢培选的外貌、性格特点来写。”于是他就谈起了我的“特点”,这就使我有点难为情。讲釆访如何打开釆访对象心扉时,他又举陈长水为写班上报告文学釆访我如何“从一个小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而我“不愿多谈”的例子,当堂谈如何打开我心扉。这也使长水和我均感尴尬。尽管这样,他这样子的讲课却使我们比较快也比较好地理解了一些枯燥无味的写作理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现代汉语的是蒋有经老师,人未老发先秃,面善人和。我们背地里都称他“老蒋”。讲课很卖力气,讲得也很好。由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有现代汉语知识,故我们听得也比较用心。见我们难得的用心,他也就讲得更加卖力。这样,全班同学与他的关系也就自然融洽。当时他出了一本《模胡修辞浅说》学术专著。他根本沒推销,我们却全班人手一册,都购买了一本,我还为原单位同事代购了几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老师很会体贴人。在师专时我曾患病一次,去卫生所时遇见他。他赶紧拉着我的手,关切地询问病情。鼓励我振作精神,乐观点,以心理治疗战胜疾病。并介绍他得冠心病情况及治疗过程等,从他的眼光里,我感受到了一位兄长的爱意,这目光使我深受感动,至今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洪丘老师是教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极诚实。他按部就班,讲课慢条斯理,井井有条。总担心我们听不进去,记不下来。于是边讲边板书,非常详细。可惜我们当时大多数人年纪大,家累重,无心向学,辜负了魏老师的一片苦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过民师班的19位恩师,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详述,请允许我用一句话速记各位恩师:上《中国革命史》的王德承老师和上《形势与政策》的李旭荟老师曾给了我们“满满的正能量”。教古代汉语的章新传老师和孙刚老师让我们当了一回“老学究”。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徐润润老师曾使阿Q成为我们的灵魂,也让他的“诗歌美学”滋润过我们已经粗糙的内心。黄训美老师让我们知道,当班主任是一门学问,同时,也让我们惊叹于她的漂亮和睿智。饶祖天老师和刘孝学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让我们毕业回乡重执教鞭后受益非浅。张玉奇老师和韩钟文老师使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与丑,也让我们见识了韩钟文老师的“朱熹研究”。钟开荣老师的逻辑学让我们快速的从清醒坠入“胡涂”。王维汉老师除了让我们见识了他这位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之美外,还使我们理解了成语“邯郸学步”的含义,我们想学他,但无论如何学不像。汪应乐老师的语音训练课常使课堂笑声不断,因为他尽让我们在课堂“出丑”,我们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朗读让大家笑疼肚子皮。上思政课的郑日金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他的讲座《如何向报刊投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令我逐渐老去,但记忆却使我心目中的恩师群体形象日益清晰、更其高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之学者必有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爱你们!我的恩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师班在上饶师专是一朵奇葩,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普通班所有学生的眼球,但也使他们在我们面前有某种优越感。它博得了大部分师专老师的理解和同情,但也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扰。它获得了师专两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但也使领导们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左右为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由一群乡村知识分子组成,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教师的清贫,又有乡民的一身土气和小农经济式的思维,同时还具有较丰富的生存、生活之社会经验。总之,它是另类的一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师专两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在高智商高情商的班主任周平远老师的指导下,借用母校这个平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形象的话剧,是当年全省6个高师民师班中最活跃办得最好也最有成就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得1991年下学期,我参加了学校召开的三好学生表彰大会。颁奖时,三好生获奖证书由各系系领导代领,全校8名优秀三好生上主席台领奖。徐火荣校长亲自为我颁奖,他紧握着我的手,大声说:“祝贺你!谢老师”我心头一震,我是学生呀,怎么喊我谢老师?忙双手握住校长的手,小声说:“谢谢徐校长!”事后回想,徐校长称呼我为“谢老师”,是对民师班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母校民师班,在校史中会有一个合理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后,由于我的毕业档案属优秀毕业生档案(四个学期考试成绩全班第一,三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三好学生),我先拟分配到市属两所中专,后又应聘到县中,最后直接安排到乡镇中学当校长。在乡镇三所中学当校长十年后,又上调到芦溪县委党校(县教师进修学校)专管干训师训工作。同时还应聘为江西电大萍乡分校的面授教师。当时应聘条件为一要有高级职称,二要有普通高校学历。我拿出了母校的文凭,虽不是很响亮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普通高校文凭,因此应聘一举成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5年我正式退休,回家过上了安逸的晚年生活,闲时写点不痛不痒的短文,不时想起上饶,想起母校,于是感觉到幸福,感觉到满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皆母校所赐,若不读母校,即不能成为国家正式教师,即没有今天。谢谢母校!谢谢所有恩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