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本"教育,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本"教育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生本"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生本"教育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以下是郑玲玲主任的生本感悟:</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一:</b></span>生本课堂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前置作业,二是小组合作。前置作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交流的效果,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任务单,教师深度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是关键;要想让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技巧,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技巧的细节,才能将合作方法教给学生。二者都做好了,教师还要掌控全局,课堂中及时捕捉生成、点拨提升。因此,生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本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二:</b></span>无论是教师培养,还是学生培养,都要顺应他们的天性,找到了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想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这种成功感和喜悦感,会极大的提升师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整个世界[微笑]</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三:</b></span>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放弃灌输式的讲解,但不是放弃课堂,任由学生"漫来",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契机,适时地进行关键点的点拨、方法的指导、思想的提升、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本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四:</b></span>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学习、探究、交流等活动,基本上是分小组进行的。合作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组员都应学会管理别人和接受同伴的管理和监督,还要常用"我们小组"这个词,而不是"我"。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今后走向生活所需要的综合能力。</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五:</b></span>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首先要有热情,对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欢,以之为乐,全力以赴。但是,单有热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它足够大,其必包含艰苦、困难乃至枯燥,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何况在人生之中,人还经常要面对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那时候侯就完会要靠毅力了。老师做生本更是如此[愉快][拳头]</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六:</b></span>要想形成课堂中生生互动交流的局面,刚开始的学话很有必要,建议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教给学生说。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明白汇报的流程,学会交流和评价的语言,慢慢的就会內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此所谓"先入格而后出格"。</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七:</b></span>"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往往事半功倍。试想,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同老师一起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别的不说,仅仅是用于学习的能量,就不知扩大了多少倍。这么巨大的能量,必然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八:</b></span>善战者不战,是用兵之"道";善教者不教,是教学之"道"。"道"生万物,但"道"不直接生万物,而万物之生,自然是"道"的结果。</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九</b></span>:生本课堂中,评价看似是个小事,但却是一个重要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学生不良的情绪变化。因此,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个宽松、民主、生动、发展的评价机制,采用各种学生喜欢的小策略,来鼓舞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十:</b></span>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能量之源和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资源,自然的去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这是教育改革一项最有效的策略思考。正如克菜恩所说:"一且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夏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1:</b></span>生本实践需要理性思考和审辩思维,实施中要时刻警惕以下现象:1."伪生本"。让几名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坐享其成",点拨提升没跟上;2.前置性作业设置不当。将前置性学习等同于传统预习,没有科学设计,学习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缺少少"根";3.全班展示交流不透彻。尚未很好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就匆匆结束,课堂丢掉"魂"。</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2</b></span>:近日,对"无为即有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讲,教师不讲,教师"无为";学生主持,教师靠边,教师"无为";学生争辩、质疑,教师旁观、颔首,教师"无为"……看似无为,实则极有作为:教师下去,学生上来,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的舞台,让他们在不断地质疑问难和互动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思维,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究、沟通、合作能力。</h3><h3><br /></h3><h3>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对学生的深刻读懂是"无为即有为"的基石。</h3><h3><br /></h3> <h3>生本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张德江同志曾批示:关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科研成果。相信通过家校携手,生本教育一定会在朴园小学开出最美的花儿……</h3> <h3>研究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三节课下来,仍是意犹未尽:有思维比拼,有对错辩论,有积极合作,也有巅峰对决……遂作《如梦令》一首:常记课堂一幕,争辩不知归路。兴尽晚下课,又入思维深处,且住,且住,侯课老师难入。</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3</b></span>: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之一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自学课本,有时还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小备课"。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只有充分先学,才能做到以学定教。</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4:</b></span>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文章,观摩她的课堂教学,再来思考生本教育,自己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一直就是生本的践行者。她提出的"儿童数学"就是"生本数学",本质都是以生为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看待儿童,让儿童学儿童的数学。其实说到底,生本很简单:心里装着学生。因为心里有学生,你的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就会处处为学生考虑,处处体现生本。生本,就是教育的春天!</h3> <h3>教师只有爱得真切、爱得直觉、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的抬起头来学习,都能"体体面面"地坐下。</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5:</b></span>生本教育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不仅教师要有,家长也要有"生本"的态度,家长的"育"更多是提供和谐的环境,充分信任、尊重孩子,协助孩子自主学习,构筑自我成长的能力,同孩子一起成长。学校、家庭只有拧成一股合力,生本教育才会走得更坚实。</h3> <h3>生本的评价很重要,用好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请你喝杯茶"正在这个静悄悄的午后进行中……</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6</b></span>:"放手"在字典中的释义有三个:一是松手,放开手;二是解除束缚,打消顾虑;三是放弃,丢掉。生本中的放手取第二个意思,这种放手是一种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简单的一句话有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饱含了对教师的殷殷期待,那就是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做到既能"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7:</b></span>自从和生本相遇,就意识到这是一场触及心灵的革命,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一场行为的革命,如果这场"课堂革命"成功,课堂风景将为之一变。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起来什么都不难。课堂革命,只要校长重视起来,就一定能迈开步子。我们欣喜地看到,陈校长、孙校长亲自"操刀"课堂 ,听课、评课、议课,用有图有真相的微信平台和新闻稿告诉外界:我们在行动!于是,数学的先行者们开始了星星点灯:课桌的物理空间在变,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了课堂的主旋律,真正的学习在静悄悄的发生……尽管在先行者的课堂里,前置作业有待优化,小组合作细节不够细致,学生评价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从开始时的踉踉跄跄,过渡到成熟后的稳稳当当。回看近两个月的生本改革,不深入参与其中,真的难以体会数学老师们在这个过程的艰难,艰难让我们团队深刻反思,又令我们欣喜、痴迷!幸好,我们有坚强的后盾,上级领导、学校、家长以及所有对教育充满期待的人都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者。因此,要不要这场革命,已经无须质疑,下一步我们的责任就是:怎样把这场革命点燃,并成为熊熊烈焰!此事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和未来千千万万的孩子们!</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8</b></span>:前置作业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不可缺少的基础,因为没有好的前置作业和小组合作,生本就很难找到落地的抓手。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把生本教育做歪的现象: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模式研究"上。这如同吃饭时只关心给孩子装饭的方式,他是长不大的,重点应该研究装些什么。反复研读郭思乐教授的书,茅塞顿开:生本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在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前提下,更关注课程内容。这并不是说改革不要小组不要前置学习,而是说,先入格,入好格之后再出格。出格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这个中心,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根本需求,只有抓住了学生成长的"根",才会从模式中正确的走出来。一句话:教育从人出发,一切都会变得简单。</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19</b></span>:真正的学习是一种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产生思维碰撞,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本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对话"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0:</b></span>生本课堂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即教少学多。教少学多不仅是一种形式的问题,它的核心是: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把教学的内容变成最精粹的、最有启发性的"少",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自主开放的"多"。</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1</b></span>:7:40进课堂,连上三节课,10:40从教室返回。尽管劳累,但看到孩子们依旧兴致勃勃的追着我阐述自己的观点,心里特别畅快和幸福。这让我想到了海墨特所说的一句话:"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但问题来了:三节课的时间对于比例尺的深度探究仍然不够啊</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2</b></span>:生本课堂中,"教"已经彻底的转化为"学",原本传统习惯中堂而皇之的正儿巴经的"教"消弭于无形了。当然,"教"在无形的状态中存在着,它包含着师生的双边关系,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为了"不教而教"。</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3</b></span>:人间四月芬芳尽,生本之花始盛开。郯城一行,让我对生本实施有了更多的感悟。第一步:先建形。从细处入手,科学的组建小组,再把合作行为、交流语言、评价方法等一点一滴的教给学生;第二步:再添神。突破模式的束缚,创新出有个性的、基于学生内心真正需求的生本课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备课想着学生,交流看着学生,课程开发装着学生。一步步,慢慢来,终究会尝到生本的甜头。我坚信,你呢?</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4:</b></span>做生本其实不难,三点:转变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行动跟进(充分备课、科学设置探究单、培训好小组合作、实施好课堂评价);坚持不懈(热情+毅力+恒心)。</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5</b></span>: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本课堂中如何训练学生的交流语言,是一个重中之重。就数学学科来说,我们可以先找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训练,教会学生怎么去说。如最常见讲题,可根据学生解题时思维发生的进程,按照"说题目说切入点说思维说解法说反思"的流程组织学生说题。</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3vGm4mIM0YLuEDRAezXf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一课研究之“让思维体操在言语间跳跃“</a><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6</b></span>: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声音,这也是生本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零声音:个人思考;一级声音:两人间的声音;二级声音:小组内的声音;三级声音:班级内的声音,要传播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声音的强弱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倾听力与关注力。</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7</b></span>:生本课堂像极了有着各种乐器的交响乐🎵:每个不同个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在彼此和谐的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形成一种自由发表、互相倾听、共同进步的交响式的课堂。而老师就是这场交响乐的指挥家。</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8</b></span>:最佳的教学不是依靠教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只有自主地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全部教育资源,包括学生自身的、学生与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家长与孩子的等等,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29</b></span>:生本教育是课堂革命的原型和方向,也是我们教学最朴素的追求。实施中要记住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即先学后教与有效教学》提到的"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易错、易漏;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三不讲:不讲学生已掌握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学生即使听了也不会的。不讲的全面依靠学生,讲的就是教师的点拨与引领。</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0</b></span>:生本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六点,才能更好的实施生本教育:一、寻根溯源,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二、拓展视野,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三、拉伸背景,对接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四、读懂学生,把握学习的难点;五、设计问题,关注知识生成、思维活动的过程;六、组织交流,点拨要基于学生,超越学生。</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1</b></span>:我们在教学中要顺着孩子的经验、顺着孩子的思维展开。要有一些小步子来拓宽更大的空间,反馈过程要有错误的、半成品的,不要直接拿对的,交流的过程不要追得太急,不要介入太快,允许一部分孩子静静灿烂、慢慢成长。</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2:</b></span>生本课堂的终极方向是"学生立意",要体现好该方向,必须加强基于学生立意的备课。备课要基于学生、基于前测、基于课标、基于学科素养;备课要"看得远一点",每个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正在经历的"其中一程",它有前有后,不孤立;备课要备"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的困难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备课要让"过来人"参与,明白"难"在哪、"错"在哪。</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3:</b></span>生本不仅要有思维的生本,也要有"舌尖上的生本",一开始要教会学生交流、主持、评价的基本语言,熟悉套路后再进行基于学科本质的个性化、创新、随机适切的发挥。"舌尖上的生本"扎实的做好了,生本也就做好了一大半。</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4:</b></span>为学而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为学而教,一方面要真诚地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的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另一方面要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教师适度和适当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或更多时空,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有时,为学而教无妨表述为为学而退,只有做到为学而教、为学而退,质朴的教风和学风才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5</b></span>:生本的课堂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是有待完善的。因为以生为本的课堂永远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生成,因为生成,所以有时把握、处理的就不是那么完美;因为生成,所以课堂才有水灵劲儿,有精气神儿;因为生成,所以课堂才会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此谓"大成若缺。"</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6</b></span>:要想理性地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就必须把工作重点回归到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课堂不变革,学校就不会有大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只有立足课堂改革,才能让教育回家,才能点亮改革的指路明灯。</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7</b></span>:近日,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深有感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生本课堂中,以预习单、学习单为导向的合作式对话教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激励唤醒学生的可视且可循的道路。认真制订两单,用好两单的同时,势必能使更多的同学在自学与互学中与自己相遇,与思维相遇,与师生相遇,最终发生真正的学习!</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8</b></span>:近一阶段我所看到的:生本课堂正在转变着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提升着他们的学习品质;我更希望看到的:在合作、沟通、小组竞争中学会温暖他人。反思:温暖他人,孩子们做到了吗?</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生本感悟39</b></span>:走向生本课堂,不只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定也有自下而上的"草根"革命。教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学生更不会变!只有当我们直面改革,和孩子携手开拓未来的学习世界时,我们才会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人!</h3> <h3>生本感悟40:做生本课堂研究,要学会观察学生,发现孩子学习的思维原点在哪里,学习困难在哪里,发现学习的兴趣在哪里…观察好了学生,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才能做好。</h3> <h3>生本感悟41:生本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弱化"教师的教",凸显"学生的学"。如何凸显?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学习材料、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学习特性,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协同的探究,经历完整、奇趣的学习历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我们的教学在这些方面还要进行持续的努力。</h3> <h3>生本感悟42:小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是在推进生本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h3> <h3>生本感悟43:合作学习要注意"互相教"与"互相学"关系的不同。"互相教"是单方的权力关系,"互相学"是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关系。因此,不建议教师说:"会的同学教一下不会的同学",应该说:"不会的同学问一问其他同学"。</h3> <h3>生本感悟44: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势必就会出现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那教师做什么?及时捕捉,适时引领,这其实是很考验老师的智慧和倾听能力的。怎么办?十二字诀:理解课程,研究教材,读懂学生!</h3> <h3>生本感悟45:论倾听的重要性。迄今为止,我们的很多课堂满足于表面的热闹,教师和学生都犯有不同程度的"倾听缺失症",没有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就不可能变革学生的"学习"。</h3> <h3>生本感悟46:以预习单(学习单)为导向的合作式的对话教学为我们进行生本指明了一条可视且可循的道路。认真制订此单,用好此单,势必能使更多的学生在自学与互学中与自己相遇,与知识相遇,与师生相遇,最终发生真正的学习!</h3> <h3>生本感悟47:从老师们的美篇中,从每周的生本交流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生本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等待、倾听、交流、尊重;思考、探究、质疑、补充……在静悄悄中,改变了教师自己,改变了课堂,改变了孩子;在静悄悄中,听到了思维碰撞的声音,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h3> <h3>生本感悟48:关于倾听。长时间观察一些学生,发现会说的学生不一定会听,但会听的学生却更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上课最吵闹的学生,把时间和经历都花在说服别人听从自己,而忽视了倾听他人的见解,所以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就是要去除权威的话语权,形成共学、共生、共长的氛围,让学生从中受益。</h3> <h3>生本感悟49:生本课堂的实施,让我深刻感受到学生身上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讲到数学学科本质的时候,学生成长的速度之快,直接促进和影响了教师的思维提升和专业成长。因此,生本真正的力量在于学生,是学生真实、真正的学习发生,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成长。</h3> <h3>生本感悟50:有老师问我:"学生不知怎么了,就是不愿举手。"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给学生创造安全的氛围了吗?快节奏、高要求的课堂,往往伴随着教师的高度掌控,学生没有安全感。学生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能不回答,不回答至少可以免受批评,免受同伴的嘲笑。那如何创设安全的氛围呢?首先是物理形态上,学生六人或者八人一组围坐在一起,桌子放上绿植和显示小组文化的标志,温馨的摆设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然后是师生的交往,叫学生时只叫名字免去姓,听上去会更亲切,对学生的任何回答都给予尊重……这些小技巧做到不难,难的是我们观念的转变,只要观念改了,就能想方设法的创设出尊重、和谐、安全的环境。有了安全的环境,倾听与挑战的生本课堂才会得以从容不迫地进行。</h3> <h3>生本课堂学无止境。一是在潜能上无止境,学生天生具有学习求知的强大潜能;二是在挑战上无止境,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索攻坚克难;三是在时空上无止境,教师、教材、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空。生本课堂研究无止境,面对"生本" 教学,我们要充分理解"生本" 教育教学的要求,要树立"生本" 教育理念,把握好"生本" 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本" 教育下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生本"同行,一起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