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陈庆镛上奏了《河防筹画疏》,周详地提出了修治河南一带黄河河道的计划,并提出“河治一日,则民安一日”的政治见解。然不知何故,他的这一河治见解,非但不被采用,还招来清王朝权贵统治的排挤。最终,道光皇帝一纸书下,将他贬回泉州老家。</h3><div> 陈庆镛心中自然有些愤慨,当他走出府邸的那一刻,看见那一片蔚蓝的天空,心中倒是有些解脱了。他想,虽然不能再为朝廷尽力,发表他的政治见解,但回家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他可以随时陪伴家人,和夫人一起,每天炖一炖他那“清廉骨”。</div><div> 想起他们的“清廉骨”,陈庆镛心头一乐,一股暖意上了心头,嘴角上露出一阵又一阵的微笑。那微笑是幸福的,是温暖的。</div><div> 这一年,陈庆镛正好四十九岁,按闽南民间算法,那可是五十岁了。一个半百之人,在当时中国可谓大寿也。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清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抗英名臣。在这之前,他曾上书道光皇帝,提出一系列卓有远见的政治、军事思想改革,以期维护国家尊严,振奋民族意志。然而,他的这一些政见,都让道光皇帝束之高阁,更要命的是,在他知命之年仕途中断,无法将满腔热血贡献给国家、人民。</div><div> 但是,这对陈庆镛个人来说,却是幸福的!他有贤惠善良的妻子和听话的孩子。每一次省亲回家,他总是恋恋不舍!</div><div> 他想起数年前一次回家过春节,清晨醒来,腹中饥饿,听得灶间响起了“咕噜咕噜”的炖物声,便起身问妻子说:“老婆大人,你倒真会体贴啊,想我陈庆镛这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是为我炖什么好吃的吧?让我补补身子!”</div><div> 妻子正忙着,听他说话,确实有些伤感了。她回过头来半嗔半责地说:“你陈庆镛一年到头就知道为官,哪会想到这家里有没有钱过日子?从年头到年尾,回家也不见你拿出一文钱,能有什么好炖的?炖你那两支老骨头啦!”</div><div> 不想陈庆镛一时没有听懂,还以为锅里正炖着猪骨头呢。便笑着说:“炖骨头好,炖骨头好啊!炖的是龙骨还是排骨呢?”</div><div> 妻子见陈庆镛没有听懂,就再也不饶他了,不怀好气地大声说道:“炖你那两支‘清廉骨’啦!”</div><div> 陈庆镛这回算是明白了!他又笑了一笑,跑到灶间把锅盖揭起,一看,原来妻子正在大锅里煮纺线呢。水一烧开,那声音“咕噜咕噜”的,像是在炖什么食物!</div><div> 陈庆镛大乐!一直以来,妻子并未跟他上京“享福”,而是在家里照顾老小。闲时,她还纺些棉布,一部分给家人做几件粗布衣裳,另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去卖,好歹贴补点家用。锅里为何煮纺线呢?原来纺线经水一煮,生线变成熟线,再加上几滴食用油,便更坚韧、更富有弹性了。纺布时,线不易拉断,减少接线的几率,提高纺织效益。并且,织成之后的布匹,不会缩水,做衣服更好把握尺度。</div><div> 陈庆镛看着那一锅子的纺线,乐过之后,心里真是一阵温暖一阵酸。他摸摸口袋,只剩下几个铜板。</div><div> 原来,陈庆镛一向为官清廉,每年的俸薪,除了买书,寄些回家贴补家用之外,给自己留下的零头也甚少。这春节回家,除了车旅开销,到家时也就剩下几个铜板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往口袋里摸上一摸,摸出一个物件,惭愧地对妻子说:“拿它去当了吧,给孩子们做两件好衣裳,再买一些骨头回来炖一炖吧!”</div><div> 妻子从陈庆镛的手里接过东西一看,原来是一块玉佩,上面刻有“西台御史”四个字样。她知道那是陈庆镛的随身之物,便说:“相公,不可不可!这玉佩乃是你的随身之物,如何当得?持家不就节俭一点吗?吃点番薯土豆,年照样过啊!”</div><div> 只见陈庆镛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呵呵,这又何妨?咱们也算官家之人啊,这年可不能这样过的!先当了再说吧,以后有钱赎回便是!”</div> <h3>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450746.htm(信件和汇款单请用原名“戴良支”)地址: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新街头42号,戴良支(请注意,不要打成“友”字)收,邮编:362331,电话:13685905579,中国建设银行:6227001833100024328;邮箱:daigaoshan@163.com;QQ:919675064高山流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