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博物馆,探寻国家宝藏——记大庆市直机关第三小学二年五班首次研学之旅

我是Lucy

<h3>  曾听过一件有趣的事,说北大的保安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面对每一位走进学校的人,他们总会发出这样的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何处?"当然,这不过是句玩笑,可这又的确是哲学家们一直苦苦寻求却总是不得答案的终极三问。</h3><h3> 其实,想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脚下这片故土,一定要去家乡的博物馆看一看。这里,有你的前世与今生;这里,有你终极三问的最佳答案;这里,你将收获书本无法给予的见识与体验,而这些对于刚刚踏进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h3> <h3>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h3><h3> 2018年4月13日上午,机关三小二年五班全体同学无比兴奋,他们将在班主任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大庆博物馆,开展班级首次研学活动,他们也将是我市中小学校有组织进行研学活动的首批受益者之一。</h3><h3> 此次研学活动的课题是:人文历史课程博物馆系列之《远古那些事儿》。</h3> <h3>  研学活动正式开始前,付老师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同学发了研学手册,并布置了学习任务,同学们提早对活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做了充分准备,让研学之旅真正成为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学习之旅,而非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的观光之旅。</h3> <h3>  大庆博物馆9点开馆,同学们来得早,原本冷清的小广场顿时欢腾起来,变成了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海洋。庄严厚重的博物馆,此时也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声中变得鲜活了,充满年轻的力量。</h3> <h3>  9点钟准时走进大庆博物馆,大厅内只见三座高大雄伟的远古动物雕像群矗立于眼前,它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可爱的古老动物若能跨越时空,不知要怎样诉说它们的隔世经年。</h3> <h3>  同学们来到博物馆大厅,秩序井然,付老师将同学们分成红、黄、蓝、绿四组,接下来的研学活动将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展。</h3><h3> 在这里,孩子们将用自己的视野,看见不一样的大庆文化。</h3> <h3>  在博物馆的会议室里,同学们互相帮助穿上了博士服,摇身成为油城小博士,开启全新的研学之旅。</h3> <h3>  同学们在付老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诵读"探索宣言",励志成为"国家宝藏"的守护者。</h3> <h3>  大庆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化身"远古那些事儿"中年迈的"老爷爷",通过"寻找失去的记忆"这条主线,将博物馆中涉及此次研学活动的120个知识点变为"记忆线索",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了解"博物馆老爷爷"那些关于过去的故事。</h3><h3> 探索共三部分,分别是:</h3><h3> 1、"远古那些事儿"中东北第四纪的自然环境,了解古大湖的形成、变迁和消亡;</h3><h3> 2、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进化,以"穿越时空的小朋友"为线索,通过"猛犸象的一封求助信"引导孩子们探索生命的起源,古化石的分布,猛犸象种群的出现、兴盛和灭亡;</h3><h3> 3、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了解石器时代先民遗迹,青铜器时代的文明曙光,辽金时期的勤耕强弩,以及清朝时期的驿站文化。</h3> <h3>  通过时间隧道,我们来到了遥远的东北第四纪,在这里,我们将了解当时东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产生和环境的巨变。</h3> <h3>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大庆地区曾经的地貌特征,第四纪松辽古大湖的成因,以及著名的五大连池是如何形成的。</h3> <h3>  同学们围绕在第四纪松辽古大湖复原景观模型周围,边看动态模拟图,边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h3> <h3>  与以往去博物馆参观不同的是,这次研学活动中每个小组都有专业讲解员全程陪同,边观看,边讲解,每参观完一个主题展区,讲解员还会很认真地为大家梳理相关知识点,按时间顺序进行纵横关联,指导孩子们完成研学手册。</h3><h3> 通过一件件文物,一组组模型,还有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仿佛整个博物馆都生动起来,研学的课程也鲜活起来,所有的文物似乎也回到了往昔岁月,一个个远古的画面跃然而现。</h3> <h3>  来到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区,这是此次研学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部分。</h3> <h3>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我国境内较集中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的地点。</h3> <h3>  孩子们首先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形成原因。</h3> <h3>  终于见到了史前神奇的长毛巨兽——猛犸象。</h3><h3> 猛犸象又名长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h3> <h3>  近观可爱的长毛巨兽。</h3><h3> 博物馆真是个会讲故事的地方,这里,历史可以重现,这里,文物可以是朋友。</h3> <h3>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猛犸象灭绝"的几种假说。</h3> <h3>  讲解员为同学们科普猛犸象的有关知识。</h3> <h3>  大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猛犸象化石骨架。</h3><h3> 左侧这具真猛犸象化石出土于2002年的黑龙江宾县,它站立高3.35米,体长6.5米,化石含量达85%,且保存完好;右侧这具真猛犸象化石出土于2009年的黑龙江青岗,它站立高4.5米,体长7.5米,化石完整率达90%以上,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h3> <h3>  真猛犸象的两次迁徙。</h3> <h3>  随着猛犸象的灭绝,冰川时代结束了。</h3> <h3>  古人用这么珍贵的猛犸象象牙盖房子,我想说......好奢侈啊!</h3> <h3>  大角鹿,威风凛凛地从远古走来。</h3><h3> 这种鹿的角真是大得惊人,角面最宽处可达3.6米。也许正因为这对华而不实的大角,才让这如此美丽的动物走向了种群的灭亡。</h3> <h3>  美丽的大角。</h3><h3> 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凡是美好的事物,总要为此付出代价。</h3> <h3>  披毛犀。</h3><h3> 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象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h3><h3> 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它的灭绝年代至21世纪只有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h3> <h3>  奇怪,这里的披毛犀化石为何都没有角呢?</h3> <h3>  纯纯的东北虎。</h3> <h3>  这是中国最完整的狼化石骨架,被称为"神州第一狼"。</h3> <h3>  这是中国最完整的&quot;最后鬣狗化石骨架&quot;。被称为第四纪"中华第一鬣狗"。</h3> <h3>  远古时的棕熊。</h3> <h3>  东北马鹿化石。</h3> <h3>  传说中的东北"神兽":"傻"狍子。😄</h3><h3> 在东北,人人都知道有个"傻"狍子,但狍子究竟为何物?狍子究竟有多"傻"?它都干过啥傻事儿呢?</h3><h3><br /></h3><h3> 1.狍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动物?</h3><h3> 狍子又称矮鹿、野羊,属偶蹄目鹿科,草食动物。狍子通身草黄色,尾巴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无角。狍子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也是中国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h3><h3><br /></h3><h3> 2.当狍子有个神奇的屁股。</h3><h3> 当狍子受到惊吓时,先是呆住一动不动,然后回过头怔怔地望着你,等尾巴下的白毛全部炸开变成白屁股,再思考要不要逃跑。</h3><h3><br /></h3><h3> 3.当狍子遇到车灯。</h3><h3> 夜晚,狍子在马路上遇到汽车时,它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车撞死,反倒会迎着车灯奔驰而来,也许,它是觉着借着亮光好赶路吧。</h3><h3><br /></h3><h3> 4.当狍子遇到猎人。</h3><h3> 追赶狍子的时候,如果你跑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因为狍子会在不远处等着你。等你休息够了,继续追它时,它再继续跑。 当然狍子跑得是很快的,不会被你轻易追上。但问题是如果追赶的人拿着枪......</h3><h3><br /></h3><h3> 5.当狍子有个颗强烈的好奇心。</h3><h3> &nbsp;猎人如果第一枪没打着它不要紧,原地等它就行,因为不久它还会傻乎乎地跑回来,看看刚才究竟是什么在响,到底发生了什么。</h3> <h3>  盗个图,脑补一下东北大地之上,这憨憨傻傻的可爱生灵。😂</h3> <h3>  接下来,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第四纪东北地区小型哺乳动物。</h3> <h3>  鼬科动物的代表:黄鼬,就是黄鼠狼啦!</h3> <h3>  辗转前行,忽然眼前一亮。我们见到了众多水牛和野牛化石组成的庞大牛群。</h3><h3>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争夺角斗,有的跟随牛群奋力奔跑,有的则在河边低头饮水......气势之宏大,令人赞叹。</h3> <h3>  奔跑中的野牛群化石。</h3><h3> 忽然想起一句话: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h3> <h3>  河边饮水的水牛群化石。</h3> <h3>  同学们看到这样庞大的动物群化石,眼中充满了好奇。</h3> <h3>  由108颗野牛头骨化石组成的展墙,充满了远古时期大草原的神秘与悲壮。</h3> <h3>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第四纪东北地区牛科动物的特征、变异以及灭绝原因。</h3> <h3>  牛科动物:普氏羚羊和斑羚。</h3> <h3>  著名的普氏野马化石。</h3><h3> 普氏野马的故乡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后的野马种群。上世纪70年代,普氏野马不幸已在野外灭绝。</h3> <h3>马科动物:野驴化石。</h3> <h3>  望着墙上这些远去的可爱动物们,它们也曾与我们同样骄傲地站在这里。</h3> <h3>  同学们来到本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大庆地区人类文明展区。</h3> <h3>  讲解员首先为同学们介绍"大庆地区历史沿革表"。</h3> <h3>  接下来,讲解员又为同学们介绍大庆地区早期人类的分布及概况。</h3> <h3>  大庆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缩影:依丘岗为猎,傍河水而渔。</h3> <h3>  距今1.2至1万年间,古代人类进入大庆地区,经过辽宁和吉林,最后达到黑龙江,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h3> <h3>  展区内精美的古人雕像,再现石器时代大庆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h3> <h3>  同学们隔窗观看大庆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代表文物。</h3> <h3>  同学们参观大庆地区新石器文化展区。</h3> <h3>  石镞,国家一级文物。是古代人类利用五颜六色的玛瑙石和各种砾石加工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石镞安插上长木杆后便称之为"箭",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复合型狩猎工具。</h3> <h3>  白金宝一期文化遗存中的陶器。</h3> <h3>  青铜时代的文明曙光:陶鬲的出现。</h3> <h3>  一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北方陶器精品:陶鬲。</h3><h3> 陶鬲是一种底部由三个开叉的空心带状腿支撑的陶器,在古代是一种炊具,正是有了鬲的发明和创造,才有了古老的营养美餐——粥的出现。</h3> <h3>  讲解员在介绍陶鬲与粥的关系。</h3> <h3>  听到有同学在议论陶鬲的造型,哈哈哈……🤣</h3> <h3>  白金宝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陶器。这时的陶器已经有了美丽的纹饰。</h3> <h3>  辽金时代:这里曾经上演过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出河店之战。</h3> <h3>  讲解员在为同学们介绍"出河店之战"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整个战役的过程,以及对后世的意义。</h3> <h3>  辽金时期的铁器:铁器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偏重于生活用具。</h3> <h3>  红衣陶。所谓红衣陶,就是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极薄的红色颜料,这种颜料色彩鲜艳,不易脱落,不怕风吹日晒,不怕雨水侵泡,附着力极强,是当时制作较为上乘的陶器。</h3> <h3>  同学们观看辽金时期古城的建筑模型。</h3> <h3>  辽金时期的陶器。</h3> <h3>  铜镜。</h3> <h3>  饰品。</h3> <h3>  金元时期的釉陶。</h3> <h3>  清朝时期:大庆地区的驿站文化。</h3> <h3>  大庆地区的站人以及站人文化。</h3><h3> 站人,又称站丁,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迁入为大庆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h3><h3> 站丁长期居住于站上,因其习俗、衣着、饮食、口音有别于当地居民,久而久之被统称为"站人"。</h3> <h3>  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站人以及站人文化。</h3> <h3>  茂兴驿站。</h3><h3> 雅克萨之战后,清政府设立了吉林至齐齐哈尔的驿路,大庆地区共设有7站。茂兴站位于大庆市肇源县茂兴镇,是吉林与黑龙江的将军交接公文的重要地点。</h3> <h3>  孩子们手中的研学手册。</h3><h3> 手册制作非常用心,主办方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动笔填写变成有趣的贴画游戏,从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中挑选每个展区中的珍品、精品,为孩子们重点讲解,有启发,有思考,有提问,有讨论,有沟通,有互动,研学形式生动多样,寓教于乐,孩子们非常喜欢。</h3> <h3>  不知不觉,来到出口,见到"结束语",提醒我们:该说再见了。</h3><h3> 两个半小时的精彩研学之旅,参观了三个展区,走出博物馆的那一瞬,恍如隔世,如同从万年前归来,感慨颇多。</h3><h3> 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有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又有多少故事在这里沉淀。</h3><h3> 大庆,这座美丽富饶的城市,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更应是这里深厚的人文和悠久的历史。大庆,不仅是绿色石油之都、天然百湖之城,还应是见证沧桑巨变、承载远古文明的神秘之地。</h3><h3> 少年们,你们将在这里探索,也将在这里发现,你们会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也会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最终,你们将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里最美好的历史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