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日来到曹雪芹纪念馆,这里曾经是曹雪芹完成了他的巨著《红楼梦》的所在地。</h3> <h3> 纪念馆门前左右两株古槐分外抢眼,铁干虬枝,斜倚晴空。树皮层层褶皱,枝桠用金属物支撑着,有些部位已经腐朽,干枯,然而枝叶郁郁葱葱,阅尽人间沧桑。</h3> <h3> 院落里的竹子边竖立了一个曹雪芹坐像。曹雪芹的人生历经坎坷。在年少时经历重大的变故。随着雍正皇帝的登基,他的家族由备受推崇走向了衰败和没落。曹雪芹的足迹也几经辗转,从豪门望族的府邸来到了这个位于香山脚下现北京植物园内的黄叶村(正白旗39号)。在这里潜心写作,把自己的经历和对人生与世事的感悟融进了一部《红楼梦》之中。</h3> <h3> 这就是曹雪芹所在的黄叶村。曹雪芹在回到京城后生活潦倒,其好友敦诚曾有诗句“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就是这个黄叶村撰写《红楼梦》的。如今“黄叶村”的牌匾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大师撰写。</h3> <h3> 这里现在已经是曹雪芹纪念馆,就在曹雪芹故居的原址上。</h3> <h3> 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旧居有关资料,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h3> <h3>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他一生嗜酒,每天著书吟诗作对总是离不开酒,因家贫所以常付不起酒钱,只好赊账,有用卖画钱还酒钱之说。那时的曹雪芹生活困顿,用友人在诗中的表述是:“日望西山餐暮霞,举家食粥酒常赊。”尽管如此,曹雪芹依然穷且益坚而笔耕不辍,他躲在简陋的宅第内,在风雪夜、在酷暑日,一遍又一遍地在故纸堆中反复涂抹,不求闻达、一心著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创作了流芳千古的《红楼梦》。</h3> <h3> 曹雪芹纪念馆、同时也是曹雪芹故居的入口。纪念馆有3个院落。</h3> <h3> 这是一进门后曹雪芹故居的第一排房子。 馆舍是坐北朝南明柱重檐的清式平房,中间一座北方常见的覆瓦式板大门,略显寒呛,一看就像富家的败落景象。</h3> <h3> 第一部分是曹雪芹生前的居室,房檐上还挂着鸟笼。不对外开放,只能隔着窗户向里张望。我拍摄到了他家的家具。不知是不是当年他用过的?</h3> <h3> 继续往前走,是曹雪芹纪念馆的展室。这里陈列了曹雪芹生前的物品,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家族历史、当时所处政治环境,还有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展品。</h3> <h3> 曹雪芹祖上曾是名门望族,在江宁织造担任重职。此为江宁织造写给皇帝的奏折及皇帝的朱笔批复。</h3> <h3> 有曹雪芹父亲曹頫的字“昂友”提名的《海棠画册》。曹家在曹頫这一辈告别辉煌和风光,曹頫被雍正皇帝抄家和入狱,巨大的变故从此开始。</h3> <h3> 《红楼梦》不仅以它的故事情节和深厚哲思取胜,其中各种物件、细节的描绘也让人叹服。可能因为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大户人家,对各种考究的日用品非常熟悉,所以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仿佛活起来,栩栩如生。</h3> <h3> 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h3> <h3> 院中曹雪芹的一尊雕像,在翠竹掩映下引颈伸首,似问似诉,“自怨自叹”,现出一副怅然、怆然、愤然的神情。“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悲哉斯人!</h3> <h3> 史料记载,曹雪芹因家道衰败晚年移居西山,以教书为生。1971年,有人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的西壁上发现了题壁诗,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因此一些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为纪念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以这座老屋为中心建立了曹雪芹纪念馆。</h3> <h3> 还有曹雪芹幼年的生活场景。捉迷藏,这应该还是家族辉煌时期。</h3> <h3>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转变,晚年穷愁潦倒,靠卖字鬻文为生,鄂比因以此联为贈。上联盛赞曹氏远离富贵接近贫穷,以礼相交,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下联慨叹社会上疏远亲戚,怠慢朋友,因财而闹得妻离子散朋友反目的实在人多。联语针对时弊,一颂一叹,一语道破“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的世态炎凉,人情无常。</h3> <h3> 曹雪芹的一生十分悲惨,身受封建社会黑暗之苦,世代炎凉,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传世著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仅在中国,在国外,《红楼梦》全译本也有20多种。英国著名的东方文化研究者阿瑟·韦利曾评价:“《红楼梦》是世界文学的财富,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学增加了荣誉,它使世界文学创作者受益匪浅。”</h3> <h3> 这是红楼梦邮局书店里的有关跟曹雪芹有关的书,你也可以买好带走或者寄份明信片以作纪念。</h3> <h3> 曹雪芹跨院的门口。这里面的结构层层叠叠,一个院套着另一个院,颇有“别有洞天”的感觉。</h3> <h3> 纪念馆所在的院子里有一篇空地,现在被开辟为草药园。不过时值初春,没有看到草药的影子。倒是这个罐子,还有周围这圈砖石,看上去像不像一个古老的祭坛?有些神秘色彩。</h3> <h3> 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h3> <h3> 一口井。我猜井边的两块石头原本架着一只辘轳。转出院子,屋后有一片菜地,分散着石磨、碾盘、水井,好一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看那口水井的说明,已有300多年历史,井水依然清澈。我想,曹雪芹文思如涌,大概也是饮了这口不竭的井水的缘故吧?</h3> <h3> 可以想象,当年,“半生潦倒”的曹公子坐在院子的石墩上,倚在昏暗的木格子窗槦前,对着瑟瑟秋风,听着潇潇竹雨,忆往昔“饫甘餍肥之日 ”,看“今日之茅椽蓬牅, 瓦灶绳床”,一派万物凋零、黄叶落地的萧疏景象,该是一种何样的滋味啊!往日事,今日景,“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h3> <h3> 离黄叶村不远处建造于清代的红衣大炮和碉楼,尽显历史沧桑。</h3> <h3> 上书“古墩秋眺”的碉楼。其上的窗口用于训练射击。碉楼也是清朝健锐营云梯队练习架梯攻城的对象。“古墩秋眺”是曹雪芹故居八景之一。曹雪芹和友人曾登上过这座碉楼。</h3> <h3> 1631年,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参加了铸造红衣大炮的工程。这些大炮在后金部队与明朝的大凌河之战中发挥了奇效。碉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为纪念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乱而建。</h3> <h3> 由此,参观完了曹雪芹纪念馆、故居及其生活的黄叶村附近的景致,一幅清代作家的生活画卷已在心中栩栩如生地展开,让我们更了解这位小说家的创作历程和环境。</h3> <h3> 据说,为了创作“红楼梦”,曹雪芹经常去附近的樱桃沟散步,散心,舒缓自己的心情。</h3> <h3> 如今樱桃沟里樱桃也开了花。此棵樱桃不知是否见证过曹雪芹在此散步?</h3> <h3> 在宁静肃穆中,我瞻仰他。他的创作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是不朽的。他的文字永远活着。我想起了法国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黄叶村”到处游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让我更加理解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晚年的曹雪芹的心境。体会不一定对,但果不虚行。欢迎亲们批评指正。</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