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谱

烟雨文 昌、

<h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谱,让我产生莫名的好奇感。我与家谱的渊源,已经无从说起。只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本浅蓝色的潘氏家谱首映入我的眼帘。从此,我与家谱之间的情怀,便彼此之间深扎在各自心里……</h3> <h3> 一、初识开蒙</h3><h3> 朦胧间,大致十岁左右,只知道那时候好奇心很强烈,加上小时候好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翻个底朝天。偶尔一次遇见,让我好奇心大发。那时候家里的谱都是阿公保管,年少得我当时在阿公房里打闹,翻到抽屉里面发现一本蓝色的厚重的书籍,那时并不知道是什么。阿公当时还急忙的跑过来对我吆喝道:“别调皮把这本书弄坏了!”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书对于阿公这么重要,只知道那一本书在我心里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 不知过了多久,阿公重新拿出这本书出来,号集着所有子孙来旁听家族故事。阿公说,这是本家谱。随后他翻到属于咱家的那一页时笑了笑指出:“看,这是你们的公祖,也就是公的爸爸,这是你们的老祖,生了你阿公两兄弟。还有公祖的父亲恒仁,这些你们都要清楚!还有咱们都是从福建搬迁过来的……”那时,我似懂非懂,只知道爷爷上面还有好多祖,好多祖上面的祖,竟然起源于福建…</h3><h3> 我的祖父潘于发,曾祖潘开琠,听阿公讲,我的曾祖在当时非常有钱,就连曾祖的父亲潘恒仁当时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我们当时的潘家大宅院从高祖恒仁公开始就已经开始建设。历经好多代,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烧毁一点,不过建筑的木质材料在当时非常好,经历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传到我父亲这代,也就是2014年才开始重建,重建时都是按之前的房屋结构建设。因此所需的门窗大多都是沿用当时的。阿公还说,曾祖还有铺面在镇上,许多人都还向曾祖借过钱。因此还有人说我家土地埋的都是钱币,后来长大后在几处地方无意挖到许多铜钱也证明了这一说法。可见从家谱中了解到曾祖高祖那段时期的辉煌历史。</h3><h3> 后来才知道,这本谱是一九九八年到九九年期间续修的,主编人是我们当地的潘正高。从家谱上发现,阿公当年在修谱的时候还参与了捐款,当年的30元在今天已经很值钱了。</h3><h3> 有了第一次,就想第二次。在后面的日子,我总是翻着家谱追寻家族历史。阿公当时只教了我如何翻谱,只让我知道上几代的祖先,当时照着自己的脉络寻根问祖,发现每一页关于我们的阿公都会折叠开来。翻的越深,看的越深。这一刻,谱中的人物名字都是村中最熟悉不过的。哪一支,与我远近关系如何,一页又一页。原来,全村所有姓潘的都是同个祖先繁衍开来的。我还发现,家谱中还记载着先人的字号,生前的评价,生卒日月,而且连走后葬在哪里,家谱上面都会有清晰的记载。这时候才知道翻谱这么有味,也许从那一刻起,对家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h3><h3> </h3> <h3> 二、家谱情缘</h3><h3> 也许有了这方面的热情,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这方面的东西。去年九月十五,潘家祠堂重建,此时的我偶然在微信群里发现一条我们海南渡琼始祖潘万秋祠堂的消息,改变了我对家谱的认识。也许从小萌发了这种情缘,自然而然的也喜欢上了祠堂这种拥有文化底蕴的东西。</h3><h3> 沿着消息加了潘在德宗亲的微信,由于好奇心太多,问谱上的知识,在德宗亲一时没时间,便介绍了了解家谱更多的家松宗亲。后来从聊天中了解到他与我都是海南渡琼始祖潘万秋的后代,万秋公有两个儿子,而他是二房绍翁的后代,而我则是子翁后代。他比我小一辈,我是正,他是家,别看两人年龄相差很多,其实却是叔侄关系。“大有光于先,正家在孝德,辅国纪显勋。祥书泰孚日,昌明应运兴。安全开盛会,纯厚福乃成。修善荣华美,才献业树嘉。”这是我们家谱上从渡琼第一世起到十六世以后统一的辈分,也就是从十六世起全岛将合祖同遵。经过与家松宗亲深入交流,并从他那里接触更多的家谱,才知道以前接触家谱的范围太小了,而且只是一本小小的村谱只记载着村里人和隔壁两个村的人。现在我才知道我村的开村始祖是潘思福,乾隆年间从东郊北港迁入。问了好多问题,家松也耐心替我解答。这期间我才意识到当初潘氏渡琼始祖共有五人,潘万春,万秋,万全,万里,万炳。当时老人口中相传的春秋里全炳的出处原来是在这里。</h3><h3> 也许公之灵在推动,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就像缘分一样将我与家谱靠近。以前翻村谱,只知道我们村的都是谱上所写的第一世潘万秋的后代,再往上就不知道了。当时有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别人家的谱可以追朔到汉朝,而我潘家的谱却只能追朔到万秋时期呢?或许公在引路,让我去接触,去发现这些东西。好像懵懵懂懂间有些人替我带路,让我知道祖先之从来。与家谱、家松之间的情缘,就是这么的妙不可言…</h3> <h3> 三、家族历史</h3><h3> 家松曾说,咱们往上接,也可以接的到周朝时期。潘氏始祖乃周文王第四子季孙公之后,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小时候曾听老一辈说过,海南的都是从福建迁居过来的。后来在家谱中的确有这记载,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从河南荥阳迁居过来的,因为天下潘氏皆出河南荥阳。传到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季孙公五十五世孙潘节,就是著名的昭德大将军,以当时的武官身份迁居于福建,然后潘节公的第十世孙潘朝奉在唐末期间以文官身份从福建迁往潮州,任潮州府学正,乃渡潮第一始祖。再到朝奉公的第六世孙,潘冲,号时通,乃当时的宋郡驸马。其儿子潘子韦也是当时的宋朝邑尉。</h3><h3> 朝奉公的第九世孙,潘万全,渡琼五始祖之一,乃当时的宋朝通判,当时宋末蒙古兵闯入中原,宋朝局势难支,万全公为保身之计解甲归农,但当时中原局势混乱,唯有海南鲜有兵乱发生,于是1279年偕胞弟万炳及家眷率先渡琼。</h3><h3> 而我的渡琼先祖,潘万秋,上有万一,万二,万三,万春四兄长,下有万里为六弟,长子子翁,次子绍翁,乃明岁进士,曾任山东汶上县令,其孙子宏耀也是明岁进士,入琼乡贤祠。万秋公于1311年偕兄万春。弟万里一起渡琼,为住文昌之肇基祖也。同时渡琼五大始祖乃晋朝潘安的二十四世孙,也就是说,人称“玉树临风胜潘安”中的潘安,就是我们当今整个海南潘氏的祖先。由此可见,从后来家松给我的家谱中可以了解到我们潘氏之前的家族历史有多么的辉煌。</h3> <h3> 四、家谱之殇</h3><h3> 如今的时代,我们都被充斥的金钱,利益,权利,欲望包围着,很少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真谛。纵观每个姓氏的家谱,只能沦为搁置在家墙脚处的一本不起眼的书籍罢了,很少有子孙去关注。有多少人享受着当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有无想过,咱们来自哪里?去向何处?咱们的祖先又是哪里来的呢?先祖是根,我们是叶,如今我们枝繁叶茂,离不开先祖根的滋养。试问某天我们醒来,发现自己的根没了,那身为绿叶的我们还会世代永青吗?可家族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喜爱寻根问底,关心族谱的人!正是他们的默默探索、收集、整理,才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从史册上了解到先祖的历史,先祖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应感恩戴德。</h3><h3> 今年四月祭祖,大批全岛的宗亲欢聚一堂,有的宗亲专程携带家谱,此时的清明,刮起了一阵寻根问祖的狂潮!</h3><h3> 翻开族谱,谱中夹杂着浓厚文化的气息向我扑面而来。是谁说,翻谱,只能是老人?是什么,将我们这么珍贵的历史遗忘在时间的角落之中?</h3><h3> 当我久久的凝视着身边的家谱。心里既激动又兴奋,很久以前就想拥有咱家的宝,可真正拥有时,却不知从哪里接受它。那书桌上的家谱,一本本,一册册,仿佛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谱中先达的经典语录让我似曾相识,陶醉其中…但愿自己不曾悔过当初的那一段际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