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响应习主席,文物保护以及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br>以物证史,传播“真、善、美”,展示文化自信。</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br>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br>一阅千年:黄伟刚收藏宋代汝窑艺术精品展.<br>主办:北京十五中博物馆<br>地点: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陶然校区,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C出口)<br>时间:2019年9月~2019年12月<br>每星期三、星期五(13:00~16:00)对校外公众开放日,免费开放。</font></b></h1> <h3><b>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b></h3><h3><b><br></b></h3><div><b>汝窑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b></div><div><b><br></b></div><div><b>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统计的数量都是主要来自于海内外大博物馆的公布数据,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六十五件,且注明了出处。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共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b></div><div><b><br></b></div><div><b>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出现大量宋代汝窑精品却不在以上统计之列,以上的汝窑统计“数量说”亦成为拍卖行的宣传根据。</b></div><div><b><br></b></div><h3><b>民间大量汝窑真品精品得不到中国文物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认可,而这些文物“私生子”大部分被文博专家指为“仿古”或“赝品”,文博专家并以这种观念在各大媒体上播放和出版著作传播不客观的文物知识,严重误导国人的文物观,即使捐赠也会被博物馆以“来源不明”为由拒收。由于没有“合法身份”直接导致大量的古代艺术品、出土或窖藏古陶瓷等民间文物被以仿古工艺品方式成批的廉价流失海外。朋友专家在韩国搞鉴定看到流失海外的古代艺术品数量之多、品种之丰、等级之高令我们的国内各大博物馆汗颜。</b></h3> <h3><b><br></b></h3><h3><b>美国发行的《艺术品与财富》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罗列了另外一组数据,称:“……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从中国香港外流的中国出土文物有近千万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盗墓者与走私者联手卖出,少数是文博单位的内贼监守自盗所为。这些物品一部分流向欧美各国博物馆,一部分被以各种名义取得‘合法’身份后,由拍卖行公开拍卖,另外一部分则通过古董市场流向古董收藏家的储藏室……这些文物大部分售价极低,有些甚至一堆一堆地估价贱卖,但转手后,无论是经外国古董商还是拍卖行倒卖,一般都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上千倍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对于拍卖行来说,这些拍品不但可以回归中国文物的真正价值,可以赚更多钱,而且引起的纠纷还会更少,因为大部分走私出土文物,中国政府都没有档案可查,很难举证追讨……”</b></h3><h3><b><br></b></h3><h3><b>2017年10月香港蘇富比“俊雅清凝 — 乐从堂藏宋瓷粹珍”专场于10月3号上午10:20准时举槌,其中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为难得一见之汝窑秘器,朴雅含蓄,乃北宋末年宫廷专属,为供御而制,千年之器。估价待询,拍卖现场最终以294,287,500港元成交!</b></h3><h3><b><br></b></h3><h3><b>拍卖行的还是秉承十分珍贵和稀少的观念,以</b><b>全世界</b><b>不足百件或72.5件为宣传口号,而这些买家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海外艺术品机构早就在利用中国文物对于中国的买家和文博单位进行“剪社会主义羊毛”。</b></h3><h3><br></h3> <h3><b>这件拍品来源: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 乐从堂珍藏</b></h3> <h3><b>出现在拍场中的汝窑瓷器</b></h3><h3><b><br></b></h3><h3><b>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小盘子当时就已经卖了154万美金,由此可见汝窑的地位!</b></h3> <h3><b>2012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当时的世界拍卖纪录。</b></h3> <h3><b>就在2018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b><b>一汝窑小茶碗“孤品”以5635万(港币)的价格</b><b>拍卖成交</b><b>。</b></h3><h3><b></b></h3><h3><b>这种宋代汝窑茶碗实际上在中国民间藏家中并不少见,无非就是收藏家拿来喝茶的工具。而且这件茶盏实物还是属于残器修复件(照片看的不明显)。</b></h3><h3><b>对汝窑有较深研究的人能看出这是一件近十来年出土的宋代汝窑器,从照片都能看到破泡里面的土沁没有清理,开片纹也能看到明显的土沁痕迹。</b></h3><h3><b>下面就是拍卖的这件的汝窑(照片是经过电脑修图和实物色彩上有偏差):</b></h3> <h3><b>2015年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展览广告中的汝窑神器。</b></h3><h3><b>故宫对外宣称这种传世汝窑三足尊全世界传世仅两件,一件在北京故宫,一件在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北京故宫收藏这件釉质更好。</b></h3><h3><b>北京故宫这件尺寸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b></h3> <h3><b>北京故宫2015年汝窑大展的展出现场。</b></h3> <h3><b>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汝窑器。</b></h3> <h3><b>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无纹水仙盘是台北故宫的十大国宝之一。</b></h3> <h3><b>大英博物馆展示的宋代汝窑珍品</b></h3> <h3><b>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考古挖掘汝窑窑址标本。</b></h3> <h3><b>民间收藏是真正的宝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古代艺术品以各种方式面世,其中90%以上被民间所保护和收藏,由于封闭和落后的文物政策国有博物馆错失收藏良机,民间收藏的古代艺术精品品质和等级之高、数量和品种之多国有博物馆望其项背。</b></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宋代五大名窑,特别是宋代的汝窑。在其追求真理,还原历史真相的探索中两岸故宫和各大博物馆的专家不具发言权,民间收藏家的研究更具有真实性。</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 <h3><b>北京十五中博物馆2017年9月开始公开展示的“澄怀观道~黄伟刚作品及古陶瓷艺术精品展”展出的汝窑器。</b></h3><h3><b><br></b></h3><h3><b>此次展览时间持续了半年多,展出的古陶瓷艺术馆全部经过宏观和微观的严格把关鉴定,每件藏品都有详细的学术文章说明。展览在全国民藏反响强烈,是近年来少有的民藏展览无负面新闻的展览。</b></h3> <h3><b>在目前的河南省国家考古挖掘中证实,汝窑烧造从五代到南宋晚期,时间长达三百年或更久,目前见到不少北宋初年纪年款的官方定烧汝窑真品品种丰富,釉色丰富,器型规整。北宋汝窑不是一个单一的窑口,而是一个庞大的汝窑系,汝窑烧造时间长窑口众多,除了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清凉寺窑口,还有段店窑、桃花店汝窑、开封府汝窑、皇宋汝窑、青龙寺窑、东沟窑、文庙窑、张公巷、临汝窑等窑口…</b></h3><h3><br></h3><h3><b>汝窑的釉色及器型也很丰富,现在未公开的国家考古挖掘已经得到证实。汝窑釉色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天青、粉青、苹果绿、月白、还有红汝、粉汝、紫金色汝和黑汝等。随着考古发现的进一步挖掘和民间收藏的进一步浮出水面,将来将会有更多的汝窑釉色以及器形展现在大家面前。</b></h3><div><b><br></b></div><div><b><br></b></div><div><b>考古发现汝窑制作工艺除了手工拉坯,还大量的采用了模印工艺(特别是复杂的动物造型),民间大量的真品汝窑收藏也是有力的证据。</b></div><div><b><br></b></div><div><b><br></b></div><h3><b>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b></h3> <h3><b>北京十五中博物馆“澄怀观道~黄伟刚作品及古陶瓷艺术精品展”展览现场。</b></h3> <h1><b><font color="#ed2308">响应习主席,文物保护以及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br></font></b><b><font color="#ed2308">以物证史,传播“真、善、美”,展示文化自信。<br></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b><font color="#ed230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一阅千年:黄伟刚收藏宋代汝窑艺术精品展.</font></b></h1><h3><br></h3> <h3><b>人物塑像是宋代汝窑的一个重要品种之一,目前民间发现的宋代汝窑人物塑像品种丰富,品级从皇家贡瓷到民间临汝瓷。其中有帝王塑像、佛像、菩萨塑像、罗汉塑像、历史人物塑像、历史典故塑像、以及婴孩塑像等……</b></h3><h3></h3> <h3><b>释迦摩尼世尊出世的汝窑造像,十分珍贵稀少而难得。</b></h3><h3><br></h3><div><b>据传,释迦牟尼出生时即能行走,向四方各走七步,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出自《大唐西域记》,玄奘述,辩机撰文,这里边的“我”指的是众生,也就是说每个人或者每个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的。</b></div><div><b><br></b></div> <h3><b>这件无纹汝窑活手型如来倒流香薰,造型独特设计精巧,是十分难得的宋代汝窑艺术珍品。</b></h3> <h3><b>弥勒佛器型硕大釉色莹润</b></h3> <h3><b>汝窑滴水覌音立像</b></h3> <h3><b>汝窑轩辕黄帝像</b></h3> <h3><b>汝窑宋徽宗像</b></h3> <h3><b>千年瓷塑美女之(五代到北宋早期)汝窑瓷琴棋书画四美女,作品中的女人塑造风格继承了唐代的遗韵。</b></h3> <h3><b>汝窑“不说、不听、不看”。</b></h3><h3><b>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b></h3><h3><b>而《论语》这部汉族引以为经典的修身处世之道也为少数民族所向往和尊重。</b></h3><h3><b>《论语·颜渊》中记载着孔子教导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是孔子的名言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b></h3> <h3><b>汝窑十八罗汉像</b></h3><h1></h1><h3></h3> <h3><b>这件小洗与去年香港拍卖的那件十分相似</b></h3> <h3><b>这件口径19厘米的北宋汝窑无开片纹弦纹三足炉,与北京故宫馆藏的弦纹三足炉尺寸相当可以相媲美。</b></h3> <h3><b>汝窑三羊开泰尊</b></h3> <h3><b>汝窑鸭形香薰(河南省的汝窑博物馆有此造型器残器标本。)</b></h3> <h3><b>汝窑龙形香薰(河南省的汝窑博物馆有此造型器残器标本。)</b></h3> <h3><b>汝窑天鹅香薰。</b></h3> <h3><b>“一夜成名”摆件,十分少见。</b></h3> <h3><b>天青色薄胎汝窑梅瓶</b></h3> <h3><b>具有波斯风格的花浇,是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见证。</b></h3> <h3><b>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经典器形,延续至今。</b></h3> <h3><b>月白釉鱼鳞开片纹玉壶春瓶。</b></h3> <h3><b>这件出大脊花瓶与考古挖掘的素烧标本相三应证。</b></h3> <h3><b>宋徽宗御题书法刻瓷汝窑器将是此次展览的另一亮点,是艺术家皇帝书法艺术在宋代汝窑作品上的再现,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市场价值。</b></h3> <h3><b>这件是目前所能见到尺寸最大的汝窑三足玄纹尊,尺寸口径达到了38厘米(故宫馆藏的口径18厘米),高度20厘米,底部有九个支烧痕迹。底部刻有宋徽宗御书全篇小楷千字文,十分珍贵,</b><b>难得的重量级国宝汝窑器,其价值不可估量。</b></h3> <h3><b>宋微宗的草书《千字文》节录,龙飞凤舞。</b></h3> <h3><b>这件落的宋徽宗款,这些题刻是否北宋所刻?是否是宋微宗赵佶的另一种书法字体?</b></h3> <h3><b>汝窑“福禄”</b></h3> <h3><b>高度将近60公分的汝窑三面观音,十分珍贵稀少。</b></h3> <h3><b>鲁山汝窑仿青铜器,这么精美的造型工艺绝非平民百姓所能使用。</b></h3> <h3><b>天青色龙生九子汝窑玺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b></h3> <h3><b>黑釉龙生九子汝窑玺印,黑汝是汝窑中的珍稀品种,十分少见。</b></h3><h3><b>汝窑玺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b></h3> <h3><b>红釉汝窑在各大博物馆中匀无收藏,以前只是传说,未见实物。</b></h3><h3><b>随着河南省的进一步国家考古发掘,将会给我们客观正确的答案。</b></h3><h3><b>这件“宋徽宗”款红釉汝窑三足弦纹樽,是难得的汝窑珍品。</b></h3><h3><b><br></b></h3> <h3><b>收藏家是民族文化的抢救者和保护者。我个人收藏的宋代瓷器足以开办一个高品质的宋瓷博物馆。</b></h3><h3><b><br></b></h3><h3><b>汝窑之所以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在宋代他肯定有过人之处。绝不可能是博物馆这些老普品破瓷,也不可能只有博物馆那么少普通日用品的汝窑器型。一些文博保守者以及既得利益者,以荒唐的“存世量说”和博物馆的老残普品长期教化百姓传播错误的历史文化观,违背历史真相也将会被历史惩罚!</b></h3><h3><b><br></b></h3><h3><b>通过汝窑展览就是要改变大家以往对宋代汝窑的大众认识,以物证史还原真相,传播“真、善、美”,展现中国的民族文化自信心。</b></h3><h3><b><br></b></h3><h3><b>而且汝窑各窑口文字实物证据信息都在我们众多收藏家手中掌握着,比现在考古发现的要来得更多更全。</b></h3><h3><b><br></b></h3><h3><b>此次展览的文章信息在海外引起高度的关注,一些海外的华人藏家,看到文章以后说:太美了,从来没有想象过汝窑竟然有这么美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各大博物馆,以及两岸故宫,都没有这么精美的宋代汝窑。而且品种器型这么丰富。</b></h3><h3><b><br></b></h3><h3><b>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收藏家,我们把他保护抢救下来,留予子孙后代,让世界的瓷器爱好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来共同欣赏我国宋代伟大的文化遗产,北宋汝官窑是中国古代瓷文化的精华所在,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的最高审美品位,对后世影响深远。</b></h3><h3><b><br></b></h3><h3><b>~~霞峰山人</b></h3><h3><b><br></b></h3><h3><b><br></b></h3> <h3>天鹅的一家。</h3> <h3><b><font color="#ed2308">关于汝窑“修内司”和时间上的再认识!</font></b></h3><h3><b><br></b></h3><h3><b>在宋代汝窑官窑中的“修内司”款常见,关于“修内司”我们通常理解是北宋时期就有的。而很多专家则认为是南宋才有的,专家们认为在南宋首都临安附近那个老虎洞窑才是“修内司”官窑。</b></h3><h3><b><br></b></h3><h3><b>实际上,从历史的资料和民间藏家手中所掌握的大量实物上来看,北宋时期就有“修内司”这个机构,并且监督瓷器的烧造。明代就有的作家对于“修内司”专门有个论述,其中就提到了南宋“沿袭旧制”,南宋在临安建都以后烧制官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宋官窑,不管在造型还是款识方面很多都是沿继北宋,金灭北宋以后并不像专家所说的毁了窑实际上河南的汝窑继续烧造。</b></h3><h3><b><br></b></h3><h3><b>我们特别需要理清楚的一点是“修内司”是一个机构,实物资料证明北宋时期就有,而且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分管瓷器的烧造。在北宋时期“清凉寺”也是一个监督瓷器烧造的机构。</b></h3><h3><b><br></b></h3><h3><b>那么根据明人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北宋一直烧造,到了南宋那么沿袭旧制仍然进行烧制。南宋和北宋都叫大宋,也是这个烧制“修内司”官窑有一个连续状态,南宋的“修内司”应该就是延续了北宋的“修内司”。</b></h3><h3><b><br></b></h3><h3><b>宋人“南渡”在这个“南渡”的过程当中也带走大批的北方工匠。在南方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南宋”,在首都临安附近建窑烧制宫廷用瓷,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是当时北宋的这些工人们,同样还是大宋朝,烧制这个瓷器按“旧制”都很正常。</b></h3><h3><b><br></b></h3><h3><b>关于汝窑“数量说”,这一点我们应该搞清楚,绝不会我们的一些媒体、拍卖行和专家所宣传的那样十分珍贵而稀少,其实汝窑存世量较大,因为烧造时间长,窑口众多,远不止清凉寺一个窑口。</b></h3><h3><b><br></b></h3><h3><b>按照赵青云说的是汝窑烧造了三百四十二年,从考古资料上来看从五代开始,一直到元末都在烧造汝窑,历史书记载也说到“汝河两岸窑火连天”也就是烧造汝窑的场面非常壮观。</b></h3><h3><b><br></b></h3><h3><b>汝窑虽然烧造时间很长,到了北宋宋徽宗时候到达了顶峰,那么我们认为宋徽宗在位的这二十几年,在他在位期间烧造的汝窑,包括宋真宗其间烧造的汝窑应该说具有“官”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时期汝官窑的艺术达到了一种高峰。</b></h3><h3><b><br></b></h3><h3><b>那么在收藏过程当中,收藏汝官窑和在宋真宗到宋徽宗这段时间的汝官窑应该是最好的。收汝窑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也不是说任何汝窑都值钱都有意义,而是在具有艺术性和历史研究方面具有科考性的这类的汝窑才具有很高的价值。</b></h3><h3><b><br></b></h3><h3><b>~~霞峰山人(编辑整理)</b></h3> <h3><b><font color="#ed2308">霞峰山人收藏汝窑玺印印文整理:</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h3><h3><b>这类玺印,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等级之高勿庸置疑,同时也是极佳的艺术珍品。在当时的功能未可知,难道是宋代弃金玉之奢华改为瓷?也许用于祭祀礼器、也许用作官印瓷样、也许用于宫廷陈设、也许用于展示职权,或有他用等等,有待进一步探讨……</b></h3><h3><br></h3><b><font color="#ed2308">“大宋汝窑”款天青色釉十二生肖(兽首纽)玺印,</font></b><h3><b><font color="#ed2308"></font>高度20~26cm不等,底12.3x12.4cm,有“大宋汝窑”印章款: <br>(子)鼠L23.4厘米,印文内容:宋寿成殿皇后阁御用。<br>(丑)牛L23.5厘米,底部印面12.3×12.4厘米,印文内容:廷福宫用清凉寺御贡。<br>(寅)虎L26厘米,印文内容:大宋大峪东沟汝窑印。<br>(卯)兔L25.5厘米,印文内容:宣和年间修内司督造。<br>(辰)龙L23厘米,印文内容:宣政年清凉寺汝窑印。<br>(巳)蛇L21.5厘米,印文内容:宣政年开封府汝窑印。<br>(午)马L23.7厘米,印文内容:大宋桃花店段家窑印。<br>(未)羊L25.5厘米,印文内容:大宋蟒川严和店窑印。<br>(申)猴L22.7厘米,印文内容:南宋德寿宫奉华殿用。<br>(酉)鸡L26厘米,印文内容:义振左第一军师之记。<br>(戊)狗L20厘米,印文内容:崇宁年皇宋汝窑御制。<br>(亥)猪L21.5厘米,印文内容:汝州张公港(巷)汝窑之印。</b></h3><h3><b><br><font color="#ed2308">名称:汝窑龙生九子印玺,</font><br>年代:宋代<br>尺寸:高18.8~19cm,底4.5X4.5cm,</b></h3><h3><b><br></b></h3><h3></h3><h3><b>这个系列成套龙生九子汝窑印玺,共有青、红、黑、白四种釉色。印章呈方柱造型,柱身四面如意云纹图案装饰,柱头瑞兽造型生动可爱,模制工艺,空心,胎体轻薄,器表施淡天青釉色釉水肥润手感极佳,印文手工精细雕刻,印文信息量大,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b></h3><h3><br></h3><b><font color="#ed2308">龙生九子黑釉汝窑玺印:</font><br>大宋治平二年内府造;(1065年)<br>宣和年间修内司督造;(1119~25)<br>宋寿成殿皇后阁御用;<br>大宋少府监文思院印;<br>大宋虎翼后第三军记;<br>大宋桃花店段家窑印;<br>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1105年)<br>大观元年清凉寺御制;(1107年)<br>义振左第一军师之记。</b><h3><b><br><font color="#ed2308">龙生九子月白釉汝窑玺印:</font><br>宋检察院监察御使印;<br>大宋绍兴三年之内贡;<br>大宋枢密院观察使印;<br>大宋枢密院疏密使印;<br>崇宁年皇宋汝窑御制;<br>大宋绍兴永和殿御用;<br>大观元年清凉寺御制;<br>庆历年鲁山段家窑制。</b></h3><h3><b><br><font color="#ed2308">龙生九子红釉汝窑印玺(底有釉):</font><br>大宋崇宁两年内府造;<br>汝州张公港汝窑之印;<br>延福宫用清凉寺御贡;<br>庆历年鲁山段家窑制;<br>崇宁年皇宋汝窑御制;<br>大宋绍兴二年之内贡;<br>大宋绍兴太和殿御用;<br>宋参知造事中书之印;<br>南宋德寿宫奉华殿用。</b></h3><h3><b><br><font color="#ed2308">龙生九子天青色汝窑玺印:</font><br>宣和元年中书侍郎印;<br>大宋枢密院观察使印;<br>尚书省诸司到节度使;<br>大宋天圣八年之内贡;<br>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br>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br>传周广顺宗所造二宝;<br>大宋受命之宝;<br>书诏之印。</b></h3><h3><b><br><font color="#ed2308">后援会藏家发北宋哥窑使用印章参考:</font><br>段局修内司印;<br>开封府之印;<br>修内司;<br>青龙寺段家窑;<br>大宋御用赵家官宝;<br>崇宁元年清凉寺用;<br>御书房珍宝玺;</b></h3><h3></h3> <h3>收藏家简介:
黄伟刚(号:霞峰山人),文物保护者、收藏家、画家、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现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陶瓷委员会委员,北京圆明园研究会文物专家顾问,《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委会委员,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签约鉴定专家,中国地名学会古酒文化传承保护专业委员会创会秘书长。
霞峰山人自小习画,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法宋、元旁及明清和近代名家之法。有着二十多年的艺术品收藏研究经历与书画创作互为补益。霞峰山人以画家的艺术审美搞收藏,以收藏家的要求创作画画。<br>
霞峰山人长期以来至力于为民间文物正名,在中国古陶瓷鉴定方面崇尚宏观眼学眼加微观科学的综合鉴定方法。<br></h3><h3><br></h3><h3>2017年9月~2018年5月“澄怀观道~黄伟刚作品及古陶瓷精品展”在北京十五中博物馆(中国首家中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成功举办,此展作为北京第十五中学建校60周年和该博物馆建馆10周年的双庆典展览,展览为期八个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