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翻开世界地图,在亚欧大陆的中南部,有一块棕褐色的高地引人注目,那就是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有最壮观的山川河流,有最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最浓厚的宗教情怀,有最朴实的藏族风情。青藏高原是人间净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感觉蓝天和白云伸手可及。浮云般自在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在青草和野花丛中缓缓移动。莲花般的帐篷散落草原深处,如今这里还是一个体验自然风光民俗民情的好去处。大家好!欢迎来到辽阔的高原牧地观光游览。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巴儿措,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下黑帐篷。</h3><h3> 说起黑帐篷,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黑帐篷的由来。 据中国居民建筑丛书《西藏居民》中记载,距今上千万年的远古时代高原人用动物皮和树枝盖起简单的蓬盖,因而树枝和动物皮构成了黑帐篷的最早皱形,西藏藏文书《柱间史》记载,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的"颇章"当初不是土石建筑而是用鹿虎、豹皮做的帐篷,也证实了这一点。中石器时代兽皮的大量出现使皮帐篷建造技术得到极大的改进。而纺织编织技术的出现和野生动物驯化本领的提高,是黑帐篷间世的最根本的原因,至今,藏北以下那曲、当雄为主的各牧区牧民的主要居住场所仍然是黑帐篷。可见黑帐篷编制技术是牧民群众创造的丰富文化遗产,也是牧民群众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h3> <h3> 千百年来,草原牧民择草而牧择水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这种易搭易拆,方便实用的居住,成为牧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最好选择,逐水草而迁,跟牛羊畜群走动,择一块向阳临水,避风平坦的草地,搭一顶帐篷随地而栖,体现出了游牧民族珍惜土地,热爱草木,重视生态,崇尚天、地、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优良传统。</h3> <h3> 搭建黑帐篷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牧民对选址的标准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直像堆积,西如屏障,北像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循祖先传下来的习俗惯制。有谚云:"人合伦理,帐门朝东"。</h3> <h3> 黑帐篷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搭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作横梁顶住篷顶,用两根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即可将帐篷固定。最后用木橛钉住帐篷四壁底部的小绳扣,合帐篷四壁绷紧固定。</h3> <h3>人们说一顶完整的黑帐篷上具备着藏族历算的所有基本知识。一顶黑帐篷有三种颜色组成,最上层是白色、中间是黑色、底层是蓝色,分别是神界、人界、祇神三界,每一种颜色都寓意着一种特别的事物,白色寓意着神、黑色寓意着人、蓝色寓意着龙界。每个地区用的黑帐篷里头的柱子数目也不一样,但是,一般有十三根柱子,象征十三个护身战神。外面的四方用比较高的柱子定位绳子,以及八个里层平展线,四条绳子向四方拉伸,黑帐篷顶面有八条平展线,加起来十二条,象征十二生肖。黑帐篷边离地面最近的地方,用于固定黑帐篷边的木左右两边各三根,后面三根总九根撅,象征九宫,架设黑帐篷外用的细绳子,都是白黑色相间的花绳,每条绳子上有三十六个天珠纹,总共用架设的花绳有十条,十条花绳上的天珠纹共有三百六十个。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天。整个黑帐篷由两个大面组成,两面相连的时候用于扣撅的撅空有三十个。阴扣撅空十五个,总共三十个,象征的是一个月的天数。藏语里叫"恰日"就是两个大面相连的撅扣,有六十个"恰日",一顶黑帐篷上,一位历算家掌握的基本知识都全了。 </h3><h3> 黑帐篷通常都是由牧民自己制作,一般而言,男性负责捻线,女性负责编制。帐篷的大小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而定,制作一顶黑帐篷大概需要一年左右,而规格大一些且更讲究编制工艺的则需要两三年才能编好。制作黑帐篷的材料是牦牛身上的长粗毛,这种牦牛毛很硬也很结实,用来制作帐篷经久耐用。制作时,先将牦牛毛编成一定宽厚的黑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的尺寸大小拼接缝合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处于帐篷的顶部。</h3> <h3> 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留有天窗,这小小的一个天窗,作用可真不小。一来可以让灿烂的阳光照射进来,起到吸收光线的作用;二来有利于排烟。每天,农牧民都在帐篷中烧火做饭,有了这个天窗,就能及时地将帐篷内的炊烟排出去,从而保持帐篷内的空气清新;最后,这还是一个天然的钟表。以前,草原的牧民没有钟表看时间,就可通过这个天窗透过来的阳光光线观察时间的早晚,决定牛羊进出棚的时间及做饭的时间。通常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雪和寒风吹入帐篷内。遇上雨雪等寒冷天气,帐篷又回变得紧缩,利于遮风挡雨。一顶好的帐篷可用几十年。每逢盛夏之际,人们总要把自己的"家"维修一番,或添置新的帐篷或替换帐篷绳索。在修好帐篷的那一天,还要举行一次名为"帐宴"的小型庆祝活动。这时帐篷的主人会邀请自己的亲戚、邻居、盟友或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起参加聚会。</h3> <h3> 牧区的黑帐篷内,往往还有着"阴帐"和"阳帐"之分。"阴帐"位于帐篷内右侧,是妇女们的居处,也是厨房和制做奶酪、酥油等食品的地方。同时也是寒冬时分存放冰决和雪的地方,这个角落没有太阳直射,冰雪不易融化。"阳帐"位于帐篷内左侧,那是男人们的居处,也是待客和宰杀牛羊、灌制血肠的场所。根据藏族传统的古俗,"阴帐"和"阳帐"里都有一些特殊的规矩。例如,男人不能将带血的鲜肉拿到"阴帐"里去;妇女除了躬身敬茶等活动外,也不能随意来阳帐内嬉戏玩耍,更不能在阳帐内有任何坐或卧的行为。</h3> <h3> 在牧区,冬夏用的帐篷是一样的。炎热的天气里,每一顶牛毛帐篷都会变得松软,益于草原的风穿过帐隙,给帐内带来清凉。每当放牧归来之后,走进黑帐篷喝一碗解渴的酸奶,拌一碗酥油糌粑,一边与家人逗趣聊天,一边吃风干肉喝酥油茶,悠闲自得、舒心惬意地享受田园生活;遇上雨雪等寒冷的天气,把牛羊赶到帐篷附近的草地觅食,人栖身于帐篷躲雨避雪。这时候的黑帐篷,不仅是漫天风雨中的安全孤岛,也是牧人安身立命的温暖家园,照看保护牛羊的前哨阵地。黑帐篷,是游牧民族传统的遮风挡雨的"居所",是每一户牧民家必备的生活用具,也是草原牧区独特的民俗风景。它的洒脱自然,朴实无华,它的家味实足,充满温馨,在游牧儿女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h3> <h3>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更多的牧民走向定居,帐篷的用途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成为草原上的主要接待设施,成为人们休闲、野营的工具。热情似火的夏天,洁净如洗的天宇瓦蓝、碧亮,绵延起伏的草原绿如翡翠,各类色泽的小花竞相怒放,闲庭信步的成群牛羊如云彩滚动,随风飘荡的牧歌如仙音天籁,草原上也热闹起来。此时,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盛会如赛马节等节庆活动也是展示休闲黑帐篷的好机会。在哲古牧人节上,在美丽的草原上,坐在黑帐篷内,一边倾听欢快悠扬的藏歌,一边欣赏周围如画般美丽的景色,一边与朋友谈笑风生,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h3><h3> 不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藏族的后代中大部分的人都对这些藏族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了。90后的藏族中有很多人都没见过藏族牛毛帐篷,比这更小的孩子们甚至不知道牛毛帐篷是什么。藏族的很多牧区也开始搭起用白色的布制造的帐篷,而这意义非凡的传统帐篷渐渐不见了。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危害,即将失去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一生的心血造出的文化,在风风雨雨中步步挪来的生命,也会是世界文明天空的一个缺口。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行动上开始保护传统文化,传扬传统的有义文化,给过去和未来一个能够抬起头的礼物!</h3> <h3> 各位游客,首先十分感谢大家旅途期间对我的信赖与配合,"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像朋友似的在这梦幻般的地方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体会民族文化的奥妙,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陶醉也期待你们和我一样开心。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开开心心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