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对兄弟向高僧寻求成功的秘诀,高僧把他们引到一个泥潭边,泥潭中央有一个高地上面有一株鲜花,高僧指着鲜花说道:"你们要是能够摘得那朵鲜花我便告诉你们。"两个人跃跃欲试,老大跑到距离中心较近的一个地方,想要跳过泥潭,不料泥潭很宽,老大跌入了泥潭,叫苦不迭,老二一看,遂捡起身边的石块铺在泥潭中,然而不到一半,却泄了气,石块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最后,脚底一滑,也跌入了泥潭。二人上岸后都抱怨不可能到达中心,高僧笑而不语,从脚边拾起一块石头铺入潭中,一块接一块地紧密的铺着,一小时,两小时,太阳已近西山,兄弟俩正准备嘲笑高僧,却吃惊地看到高僧登上了那个高地,从容的摘下一朵花,他的身后是一条有石块铺就的路,高僧将花递给两人,指着背后的那条路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h3> <h3>人生就像这一潭泥泞,你不懈努力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h3><h3>正如那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说的那样,点滴的积累成就辉煌的事业。例如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寸步不离,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背一背。最终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积累,一篇篇像《热爱生命》《海狼》等轰动世界的作品从他笔下诞生。</h3> <h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无每日的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祖逖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少时的断齑划粥,刻苦攻读的意志,范仲淹怎能下笔成文写下《岳阳楼记》这一千古美文?若无长年的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王羲之怎能挥毫盖世书写《兰亭序》这天下第一行书?若无半生的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陈景润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若无一生的呕心沥血,忍辱负重的坚韧,司马迁怎能铸就《史记》而青史留名?成功绝不是三天打鱼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两天晒网中的半途而废和信誓旦旦的空洞口号。是平日里点滴的积累,是不断的延续,是不屈中的奋进。</h3><h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与积累,怎能铸就人生的辉煌。</h3><h3>君不见: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终于,拿破仑成就了地跨欧亚非,称霸世界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而天资聪慧的伤仲永,却因没有进行学习,积累知识,最终,沦为庸人。由此可见积累的多少决定人生的成败。</h3><h3>华罗庚曾经说过"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h3> <h3>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学会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一步步走向成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