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香径里榆钱满

独语斜阑

<h3>晚上下班回家,发现厨房里有一盆洗净的榆钱,十分惊喜,妻子今天回老家,肯定是她摘回来的。迫不及待的抓了一把,塞进嘴里,津津有味的咀嚼起来。一丝丝的甜,一丝丝的香,一丝丝的滑,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吃着榆钱,不禁思绪飞扬……</h3> <h3>榆树在乡村随处可见,因为它不怕贫瘠,不怕干旱,适应性很强,河堤上、小路边,山脚下,都能生长。还因为它吉祥的寓意,“榆”和“余”谐音,人们都愿意栽种它。不管是王谢堂前,还是百姓屋后,都有它的身影。榆树树干直耸,树冠庞大,李渔在《闲情杂记》中说:“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最喜欢的还是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还有我们熟知的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有把思想顽固的人成为“榆木疙瘩”,这些诗句、成语和俗语都说明了榆树和人们是非常亲近的。<br></h3> <h3>而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果实—榆钱。</h3><div><br></div><div>原来我总认为榆钱是榆树的花,可是它却和一般的花不一样,没有花瓣,没有花蕊,没有花香,后来才知道它是榆树的果实。但我觉得它是亦花亦果,花果一体。初开时为花,成熟后就成了种子。榆钱的形状独特,让人过目难忘,“轻于蝶翅,小于钱样”,像蝴蝶的翅膀,像圆圆的铜钱。榆钱不但能吃,更因为和“余钱”同音,人们都非常喜欢它。</div> <h3>榆钱不事张扬,低调平凡,它没有杨柳柔情依依的姿态,没有桃梨鲜艳芬芳的花朵,“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但是它并不妄自菲薄,它也在万物争春的季节里,展现自己的光彩。“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风不会厚此薄彼,我也要在春风里尽情绽放。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人们留恋于杨柳桃杏的花红柳绿时,榆钱悄悄的挂满了枝头,青翠欲滴,清新喜人。一串串,一嘟嘟,挤挤挨挨,压弯了树枝。“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榆钱和其他花树一起为人们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烂漫春光,令人神怡心醉。</h3> <h3>自古以来,人们就食用榆钱。《尔雅》中记载着,“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明人吴宽在《榆》诗中说“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其实榆钱不仅是贫困人家的饥荒之食,还是文人骚客的盘中美食。欧阳修吃过榆钱粥后,留下了“杯盘稀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元好问在《食榆荚》中赞美榆钱:“炊饭云子白,剪韭青玉圆,一杯香美荐新味,何必烹龙炮凤夸肥鲜!”,这应该是对榆钱最贴切的赞美。</h3> <h3>我对榆钱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因为小时候它曾填饱我饥肠辘辘的肚子。那时候生活困难,粮食不够吃,特别是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小孩子正在长身体,非常容易饿。幸运的是,春天里有白蒿苗、婆婆丁、榆钱等野菜让我们充饥,让我们度过难关。在众多的野菜里,最喜欢榆钱,因为属它的口感好。每当春天来临,榆钱挂满树枝的时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正像儿歌中所唱的那样,“东家娃,西家妞,采回了榆钱过家家”。放学后,或者星期天,孩子们三五成群,提着小篮,背着挎篓,拿着镰刀,扛着长钩,兴高采烈的去捋榆钱。“长钩矮篮走童稚,顷刻绿萍堆眼前”,是对孩子们采榆钱最生动的描述。来到榆树下,大家争先恐后的爬上树,都是先捋几把吃个够,然后你钩一枝,我钩一枝,不一会儿就捋满了挎篓。背回家去,总是得到大人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俗话说“一树榆钱半月粮”,在粮食短缺的年代,这榆钱也能顶大事呢。捋回家的榆钱变着花样吃,最常见的吃法还是蒸苦累,榆钱苦累滑嫩、香甜,是小时候最难忘的美食。那时候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是非常快乐的。</h3> <h3>“舞困榆钱自落”,榆钱在枝头摇曳飞舞一段时间后,开始变黄变白,纷纷扬扬的飘落,落满了台阶,落满了小径。“风吹榆钱落如雨”,“春风十万散榆钱”,“榆钱飘满闲阶”,这些诗句形象的描述了榆钱飘落时的情景。满地堆砌的榆钱,不由得令人伤感。这时候春时过半,春天快要过去了,让人感叹时光的匆匆。古人的想象总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榆钱不是钱吗?可以用它来买春啊。然而只能是想象一下,谁能买的春光呢?“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惆怅万分。<br></h3> <h3>离开故乡多年,很少再见到榆钱了,但是它一直在我记忆的深处,还有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现在生活好了,人们追求健康,返璞归真,榆钱等野菜时常出现在餐桌上。这些野菜不但给了我们绿色环保的享受,更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在我们心底永远的流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