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祖国宝岛台湾风光(四)

知竹一哥

<h3>  早就听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带走的,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大量宝贝,大凡到台湾的祖国游客,多数会到这儿一睹为快。一般参观者会从停车场直接从侧门进入。为了能看到台北故宫的全貌,我特意绕到正门外观赏台北故宫全貌。</h3><h3>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上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字。</h3> <h3>  牌坊后是很长的一条甬道,左右各有一尊铜狮子把守。</h3> <h3>  甬道两边的的草地上各矗立一对华表,形制如同天安门前和北大西门内的华表一样,只是太新,没有一点时代沉淀的厚重感。</h3> <h3>  台北故宫依山而建,穿过长长的·清一色花岗岩铺设的甬道,再从两侧之字形的台阶才上到博物院的平台。甬道尽头的墙下立着一尊四方的大鼎,应该是仿造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h3> <h3>  甬道旁的垃圾箱也颇有文物的风采。</h3> <h3>  上得平台,一栋黄墙绿瓦的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只是觉得没有北京故宫的庄严雄伟与厚重,毕竟它是一座现代建筑。正院的结构呈梅花形。</h3> <h3>  台北故宫分四层,第三层的院墙正中的牌匾上书“中山博物院”五个金字。</h3> <h3>  一进博物院,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h3> <h3>  一进入馆中,首先参观的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h3><h3>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尽管该鼎不算最大,最早,但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故极其珍贵。</h3> <h3>  壁上是毛公鼎内的铭文。</h3> <h3>  与毛公鼎一起展出的还有编钟。</h3> <h3>  翠玉白菜长:18.7厘米 宽:9.1厘米 厚:5.0厘米,据说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妆,原来摆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宫的永和宫。翠玉白菜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菜叶上头还有两只小虫,一只是蚱蜢,一只是蝈蝈。这棵白菜与真白菜一样大小,滋润新鲜,许多人到台北"故宫",第一个要看的就是这棵"菜"。</h3> <h3>  肉形石是一块玛瑙石,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是块色峰纹理全天然的黄玉,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栩栩如生的玉东坡肉,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令人垂涎欲滴。</h3><h3> 肉形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厚5.3公分,比我想象中的小很多。</h3> <h3>  台北故宫还有许多宝贝,基本上都是小巧型的,这大概是当时为了便于携带的原因。随心拍摄部分感兴趣的文物,分享亲友。</h3><h3>  玉璧。</h3> <h3>玉器。</h3> <h3>  禅地祗玉册。</h3> <h3>  “信天主人”玉印。</h3> <h3>  玉如意。</h3> <h3>  翡翠屏风。</h3> <h3>  玛瑙。</h3> <h3>  青花瓷官帽碗。</h3> <h3>  青花瓷天球瓶。</h3> <h3>  青花龙纹天球瓶。</h3> <h3>  高足白瓷茶盅。</h3> <h3>  甜白莲花纹梅瓶。</h3> <h3>  红釉高足杯。</h3> <h3>  镶金龙红釉碗。</h3> <h3>  镂空象牙球。</h3> <h3>  镶金佛像。</h3> <h3>  镂空金葫芦。</h3> <h3>  红木家具。</h3> <h3>  台北故宫还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宏的《华子冈图》等。可惜由于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这次恰逢书画馆轮休,未能得以观赏,留点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