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大地上画个圈(12)

东方木

<h3>黄石桥</h3><h3><br /></h3><h3>  12、在黄石国家公园里(中)</h3><h3><br /></h3><h3>  尽管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睡得晚了些,但今天一早6点多一点,还是醒了。起来穿衣服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冷。为了防寒,将所有带来的衣服包括一件轻便的羽绒服、毛围脖都武装上了,这才拿着照相机出去拍照片。</h3> <h3>  黄石国家公园第二天宿营地及游览路线示意图<br /></h3><h3><br /></h3><h3>  麦迪逊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两对大雁在靠近对岸的小岛上,警惕地望着我。估计它们是在小岛上过的夜,也是刚刚醒来。见我拿着照相机走近,一对大雁嘎嘎地叫着,飞了起来,在不远处重新落在河面上,顺流而下,在下游的另一个小岛上登陆,重新安顿下来。另一对大雁紧张过后,大概是见我没恶意,依旧在过夜的小岛上安定下来。</h3> <h3>  麦迪逊河畔的清晨:宿鸟醒了</h3><h3><br /></h3><h3>  野鸭子就没有这么镇定了。只要一靠近它们,它们就边鸣叫边飞向蓝天。天上,云淡风轻,太阳还没升起,空气清冽,温度很低,不一会儿,我的双手就冻得有些痛,要不断地插进衣兜里面取暖。</h3><h3>  拍了一阵子照片,冻得有些受不了了,就返回宿营地,沿途掳了些干茅草,用昨天和儿子捡拾的柴禾点燃了篝火。此时太阳已经升起,温暖的太阳光加上熊熊的篝火,很快就驱走了寒冷。这时我才发现,我们房车旁不远处的树林中多了个邻居:是个开小汽车睡帐篷的游人。那红色的帐篷本来很显眼,我很奇怪为什么早晨出来的时候没见到它。</h3> <h3>       麦迪逊河上的两对大雁<br /></h3><h3>  </h3><h3>  早餐比较简单,牛奶鸡蛋面包,加上昨天晚上剩下的玉米碴粥,西芹蘸辣椒酱、酸黄瓜佐餐。</h3><h3>  今天是5月11日,山上的宿营地开始营业。我们晚上要住在山上,所以出发前要到小镇上购买食品、补充天然气和排污。</h3><h3>  我们拿到房车时,车上的仪表盘相关指示灯显示,车内燃气瓶也不是满的。用了10天,燃气虽然还可以点燃,但指示灯显示需要加燃气了,否则我们到山上宿营,没有燃气就无法做饭吃。</h3><h3>  到了小镇上的燃气补充站,花了11美元,很快就加满了燃气。购物也很快,只是排污不知到哪儿去排。也懒得再查,就决定晚上到山上的宿营地再说,那里肯定会有排污设施。</h3> <h3> 正在小镇黄石西加注天然气<br /></h3><h3><br /></h3><h3>  约十点,儿子开房车,我开小车,一前一后来到黄石国家公园西门。儿子拿出昨天购买的入园票,向公园的管理人员询问,昨天公园里的宿营地没开业,所以没开房车,今天宿营地开业,开房车上去还要不要买票?结果是挥手放行,无需再买票。</h3> <h3>  黄石湖边宿营地接待室</h3><h3><br /></h3><h3>  昨天入园后大雪纷飞,今天却是阳光灿烂。那些野生动物好像也会挑日子,上午就在我们昨天已经路过的麦迪逊河河谷中纷纷亮相。大雁等水禽自不必说,野鹿和野牛也比昨天多了些,甚至有野牛横道,慢慢腾腾地在你的车前面走。</h3> <h3>  不停地喷发气体的火山口</h3><h3><br /></h3><h3>  我们今天的宿营地在黄石公园的中心地带黄石湖边一个叫做钓鱼桥(Fishing Bridge)的旁边,距离大约有70英里。一路我们几乎都与麦迪逊河为伴,直到过了它的源头才与它作别。</h3> <h3>公园里积雪还没有融化</h3><h3><br /></h3><h3>  从电子地图山看,麦迪逊河发源于一连串雪山。我们要到达今天过夜的宿营地,也要翻过这些雪山。</h3><h3>  儿子可能要急于赶到今天的宿营地,所以一路不停车。我跟在后面,看着路过的美景拍不到照片,心里着急,可又不能超车拦他。</h3> <h3>野牛悠闲地吃着草</h3><h3><br /></h3><h3>  尽管路是在雪山之间开拓出来了,而且蜿蜒曲折,但路况还是不错的。攀上雪山后,我看到一冬天被扫雪车堆在路边的雪墙仍有一米多高,树林中的积雪也非常厚。</h3><h3>  连续在雪山中间穿行,由于我的变色近视镜变色深度不够,积雪反射的光线很快就引起了我的视觉疲劳,上下眼皮老忍不住要往一块儿凑。</h3> <h3> 营地里堆积的积雪深厚</h3><h3><br /></h3><h3>  也不知翻越了几座雪山,我眼睛一亮,终于看到了黄石湖。</h3><h3>  一片碧蓝如洗的蓝天尽头,是一团团连成片的白云,那棉絮般的白云和雪峰几乎连成了一体,雪峰下方是黑绿色的松林,与松林接壤的就是黄石湖表面凝结的厚厚冰层,冰层靠近岸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带状的湖水。我原来以为因为春天临近,湖边的冰层开化所致,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h3> <h3>倾泻而下注入黄石河的瀑布远看如雪崩</h3><h3><br /></h3><h3>  我在相关资料上得知,黄石湖是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长约30公里,宽约24公里,湖岸蜿蜒曲折,绵延180多公里,深约60~90米。据来过的人说,夏季和秋季的黄石湖风景很美。现在应该算是冬春之交吧,黄石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另一番美丽的景色。</h3> <h3>喷发泥浆的火山口</h3><h3><br /></h3><h3>  到了黄石湖边,我们距离今夜宿营地就不远了。沿着湖边行车,一路欣赏美景,我们很快就到了宿营地。</h3> <h3>黄石河中有鸳鸯戏水</h3><h3><br /></h3><h3>  原以为我们可能是第一个进入宿营地的房车,没想到,已经有不少房车早在我们之前就赶到了。</h3> <h3>&nbsp;初睹黄石湖真容</h3><h3>  <br /></h3><h3>  这个宿营地不太大,车位有限,但设施还是不错的,有洗衣房、淋浴间。在入住前,宿营地管理人员就开始告知游客住宿注意事项,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防范熊的措施,办法与我们在山下宿营地差不多,食品和食品垃圾都要放在熊闻不到的地方,免得把熊吸引到宿营地来伤人。据宿营地管理人员说,现在正是熊冬眠结束出来觅食的季节。</h3> <h3>宁静的世界</h3><h3><br /></h3><h3>  说道熊,这里要多说几句。据报道,从1986年到2010年的24年间,黄石公园的灰熊从未伤害过人类。但是过去两年间,连续发生了数起灰熊咬人致死事件。尽管事后公园管理人员将袭击人类的熊都"绳之以法"了,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为什么人类与灰熊的致命邂逅突然增多?</h3> <h3>黄石湖,远处可以看见喷发出的热蒸汽</h3><h3><br /></h3><h3>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灰熊复兴协调员克里斯·塞尔文认为,问题部分在于信息传达不畅。过去二十多年来,塞尔文一直致力于政府促进灰熊繁育的项目。他最为恼火的一件事就是无法让每年数百万拜访黄石公园的游客关注在"灰熊之国"旅行的一些基本原则:不要一个人徒步,行进时要弄出很多声音,要带着驱熊喷雾,如果灰熊步步紧逼,马上采取卧姿装死。但是很多游人对此都视而不见,甚至自以为是灰熊专家,根本就蔑视这些警告。这两年中几个灰熊的受害者里,就有一个此类人士。</h3><h3><br /></h3> <h3>黄石桥</h3><h3><br /></h3><h3>  塞尔文说,这进一步恶化了既有局面灰熊数目不断增长,又居住在一个人类游客不断的地方。"更多的灰熊出现在更多的地方,所以人与熊的相遇次数不断增多,在黄石公园漫游撞到熊的几率上升了。灰熊现在占据了过去100年里它们一直没有占据过的地方。"可以说,黄石公园的灰熊复兴堪称一个耀眼的成功案例。1975年时,这里的灰熊减少到只有136头左右,被列出了濒危物种名单,但到2010年,它们已经增长到了602头(在美国本土的48个州,灰熊数目从1973年的55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1700头)。这已经达到了塞尔文拟定的灰熊恢复计划所设定的所有目标。</h3> <h3>热气腾腾</h3><h3><br /></h3><h3>  美国联邦和各州的渔猎管理机构特别是美国渔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等部门,都希望把灰熊从濒危动物名单上去除,因为他们担心在灰熊数目达到保护目标之后还对它们加以濒危动物才享受得到的保护,会在当地的牧人和狩猎团体中引起不满,就像当年保护狼一样。附近的牧场主纷纷呼吁管理机构把灰熊从名单上去除,因为它们会杀害或者危及牲畜。狩猎者有时会与灰熊不期而遇,因为担忧自身安全而将它们射杀或者有时会把灰熊错当成黑熊,一种可以猎杀的物种。</h3><h3><br /></h3> <h3>地老天荒</h3><h3><br /></h3><h3>  然而,2011年11月,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却裁定,黄石公园的灰熊不能从濒危动物名单上撤除。</h3><h3>  正因为这两年在黄石国家公园里发生过数起熊袭击人的事件,这个宿营地规定不能点篝火烧烤食物,更不用说烤牛排了。我估计儿子会对不能烤牛排会感到很失望。</h3> <h3>生与死系列之五:生死相依</h3><h3><br /></h3><h3>  我们打算在这个宿营地住上几个夜晚。办理完注册手续,开车入车位。这个宿营地的车位就在一片松树林之中。为了节省地方,车位之间的距离比其他宿营地小得多,且有雪堆占据了一些地方。宿营地边缘的松树林中,积雪也很厚。</h3> <h3>生与死系列之六:顽强</h3><h3>  </h3><h3> 停好车后,我们简单地吃了午饭,就开着小车出去游览。</h3><h3>  沿着黄石河向北行没多远,忽然发现有五六辆车停在前方路边,车旁有人拿着照相机拍照。儿子也在路边停下车。我以为大家是看到了熊,停下车后一拿起照相机奔过去。</h3> <h3>生与死系列之七:寄生</h3><h3><br /></h3><h3>  路下方就是翻滚着白色浪花的黄石河,人们照相机的镜头都对着河中间拍摄着什么。我开始什么也没看到,后来在镜头中终于发现,原来河中间的一块小石头上,栖息着三只鸳鸯,石头旁的激流中,还有几只正在戏水。人们抢拍的正是鸳鸯戏水。看来,这种漂亮的水鸟,不仅仅中国人喜欢,西方人也同样喜欢。</h3> <h3>生与死系列之八:宁死不屈</h3><h3> </h3><h3>  黄石河水面比麦迪逊河的要宽些,水流也湍急得多。我们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黄石河上的瀑布(Falls)。</h3><h3>  停好车后,我们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走下很深的山谷。路上,碰到了四个同胞,妻子与之搭讪,得知他们是一家人,来自山东省。儿子在美国读博士毕业,姐姐和父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同时旅游。他们是坐飞机飞到盐湖城,然后租车开到黄石国家公园的。</h3><h3>  没走多远,就见到了瀑布。只见一道激流从密集的松林中冲出,一泄如注汇入黄石河,从我们这里听不到瀑布跌落的声响,而且那瀑布与林子里白色的积雪混在一起,仿佛就如同崩塌的积雪一般。</h3><h3>  我们很容易就抵达了谷底,黄石河滚滚激流已然在我们脚下了,但要靠近那个瀑布却几乎没有可能,因为黄石河在我们右方不远处拐了个弯,河水冲刷出来的一段峭壁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障碍。看来,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睹了。</h3><h3>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是不对的,起码对我们目前来说是如此。返回的路上,一路走之字形的上坡路,儿子远远地把我们抛到了后面。我的体力尚可,还没怎么感觉累,妻子半路上却累得有些走不动了,我只好陪她休息了一阵,才爬完剩下的坡路。</h3> <h3>黄石公园大峡谷瀑布</h3><h3><br /></h3><h3>  相隔不远,就是黄石公园大峡谷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下望的感觉,用妻子的话说就是"脚底板都发麻",因为下面是陡峭幽深的峡谷。河水从断崖处跌落下去,腾起的水雾又被风卷回断崖口。我们一路几次停车,从不同角度观赏这个峡谷。我的感觉是,虽然深度、宽度及陡峭程度都差得很远,黄石峡谷还是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版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看上去也还是满壮观的。<br /></h3><h3>  在一个标明可以获得灵感的观景台上远望,谷底的黄石河已细如一条线,撕裂地表的峡谷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给你的感觉是那里的地平线都好像倾斜了一般。离开时儿子问我,获得了什么灵感没有。我告诉他,还真获得了一个灵感。我在这里拍摄的一张照片,画面上,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树挺立在大峡谷上方一侧,两棵已经枯死多年只剩下光秃秃树干的松树,仿佛不甘心倒下,紧挨着它们倾斜地站立着,一棵老松树残存的根部和树干横在两棵干枯的松树树干前。我觉得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正不知取何名为好,儿子一问,灵感突现,便取名为《生死相依》。</h3><h3>  再向北行,我们又到了一处温泉景观地带。这里的"温泉"与其它地方不同,一个个火山口喷出的"温泉"不是水,而是泥浆!有的泥浆如水泥浆,有的泥浆是黄泥浆。在一片热气腾腾的温泉区,这类不断向外喷发泥浆的火山口显得很另类。而就在这片布满喷发泥浆的火山口地区,仍有野牛在旁边的草地上优哉游哉地吃草。</h3><h3>  当儿子去停车场开车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在路边有几个护栏,挡住了一个下水道口,从深不可测的下水道口,正向外喷着硫磺味道很重的热气,而盖在那个下水道口厚厚的铸铁盖,已经被这不停地喷出的气体腐蚀掉了差不多一半。我想,公园管理部门宁愿采取这种措施而不是及时更换这个下水道铁盖,是不是为了向游人展示这种气体的腐蚀性?</h3><h3>  原本打算继续游览昨天没走完的公园北部,但开到通往哪一区域的路口处,有一排明显的铁栅栏。不知是什么原因,封路了。<br /></h3><h3>  我们只好折返回宿营地。到宿营地门口,儿子却过而不入,继续向前开去。我们穿过一片地上铺满积雪的松树林,来到了黄石河边。</h3> <h3>  黄石公园中的峡谷</h3><h3><br /></h3><h3> 下车后,我终于解开了为什么黄石湖里面被冰封得严严实实,边上却水面如镜的奥秘。在我们停车的地方,路两面都是汩汩而流的温泉,以及虽没水但却有充满浓重硫磺气味的蒸汽冒出。是地下不断涌上来的热能,融化了黄石湖边上的冰雪。这一结论,第二天又不断被我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br /></h3><h3>  此时,宿营地A区房车已经停满。我和妻子为了体验一下宿营地的淋浴设备,决定放弃在房车里淋浴。</h3><h3>  宿营地淋浴室根据游客住宿天数限定淋浴次数。我们登记的住宿天数是3天,宿营地给我们的淋浴次数是6次。淋浴室的热水水压很足,温度也很高,如不多加些冷水进来,我还真受不了。</h3> <h3> 黄石湖边热腾腾的温泉<br /></h3><h3>  </h3><h3>  晚上气温骤降,儿子开动了房车里的空调。暖则暖矣,不过噪音有些大。我早早就睡着了,睡到半夜被冻醒,估计儿子是怕噪音,睡前关了空调。</h3><h3>  房车四面是钢板,保温效果可想而知,玻璃窗又是推拉式的,寒风从玻璃缝之间可以自由进入,我估计房车里的温度应该在零度以下。不过,这个温度比起我当年在东北的冬天里露天过夜还是高多了,没过多久,我再次睡着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