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歌走进西藏专栏之五藏族风情

每日一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藏族的民俗风情</h1> <h3>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国土,不仅神山,圣湖感到神秘,民俗风情也充满神奇,让人觉得有无穷的秘密去探索。</h3><h3>西藏与华夏内地不同,保持着的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h3><h3>过去只是从书本上和各种传言中对西藏的风俗文化略知一二,比如他的婚姻制度,家庭形式,殡葬习俗,生活习惯等等,都是一知半解,因此也越发觉得神秘。</h3><h3>这次西藏之行,亲耳听导游介绍,亲自到藏民家里走访,聆听藏民的介绍,终于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h3> <h3>我们认为很神秘的藏族现在保留的婚姻形式,殡葬习俗,常常忌讳莫深,不敢正视。但是藏民介绍起来,非常自然,没有任何掩饰的地方,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现象,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习俗,没有什么神奇,也没有什么不正常。</h3> <h3>藏族的婚姻形式,在一些地区如今仍然保持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h3><h3> 一妻多夫,就是兄弟几人共娶一个妻子,生下孩子不分是哪个男人的,一律管老大叫爸爸,其他叫叔叔。</h3><h3> 妻子对待其弟兄感情上一视同仁,没有薄厚之分。兄弟间轮流过性生活。比如某个兄弟今天晚上和妻子同房,就把鞋子放到门外,其他弟兄就不来了。</h3><div> </div><h3> </h3><div><br></div> <h3>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存在,是由于西藏交通闭塞,男女比例发展不平衡,以及维护家庭财产不流失的必然产物,这种生活方式存在是和他的生产水平分不开的。</h3><h3>由于一夫多妻,常常最小的兄弟要比妻子小10多岁甚至20多岁。随着社会发展,年轻的人也出去闯世界,因此很多年轻人在外面另组家庭,脱离了原来的婚姻关系。</h3><div>接待我们的一个藏族小姑娘说:“我将来就找一个丈夫。”</div> <h3>一夫多妻婚姻形式和内地过去的一样,过去通常是奴隶主和有钱人家。也有的娶了姐姐同时把妹妹带过来,组成一个家庭。</h3> <h3>西藏的殡葬形式主要有5种,一是塔藏,只有活佛高僧死后能享受这种待遇。二是天葬,是西藏主要的殡葬形式,天葬是大部分西藏人希望的一种形式,是人最后一次回馈大自然。有劣迹的人是不容许天葬。三火葬,仅次于天葬,主要殡葬形式之一。四水葬,鉴于环境保护,采取这一形式的很少。五是土葬,不配天葬的有劣迹者如小偷,罪犯等的采取土葬。</h3> <h3>对于天葬,内地人觉得是最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在西藏认为是最自然和最正常现象。他们介绍起来非常自然,毫无违和感。</h3><h3>对于天葬,藏民族都欣然接受,认为是人最后回馈大自然的一种形式。</h3><h3>天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送往天葬场,由天葬师解刨,抛给秃鹫。另一种是距离天葬场较远无法运送,就地天葬。方法是把尸体放在枆牛车或牦牛,马背上,把牛车或牦牛,马赶向山里,尸体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是墓地。过几天如果尸体被野兽或秃鹫等鸟类吃掉,说明逝者已经升天了</h3> <h1>宗教信仰</h1><h1><br></h1><h1><br></h1> <h3>藏族是信仰虔诚的民族,他们认为一生至少要到拉萨或神山,圣湖朝拜一次,有条件的要到尼泊尔,印度朝圣。</h3> <h3>朝圣者一路上要磕等身大礼,首先毕恭毕敬的站立,双手在胸前合十,祈祷,然后扑下身子五体投地,一个等身头磕完然后再站起来,走到匍匐时自己手指头触及的地方,再行下一个大礼。如此反复,从家里一直到朝圣的目的地。一次朝拜,路途近的要一两个月,路远的要几个月甚至一年,还有更长的时间。</h3> <h3>还有的许愿要磕几万甚至十万个等身头,行更多的朝拜礼。这些人在大昭寺前,身前铺一条褥子,人在上面反复扑倒起来的行大礼,有时需要数天或数十天。</h3><h3>也有的转动经幡,围着大昭寺转街或去转山,转湖。</h3> <h3>在藏民看来,只有经过朝圣,人的一生才是圆满的。</h3> <h3>藏族信奉佛教,并且及其虔诚,他们对金钱财富看的比较淡薄,他们多年的积累,不是为了先富起来,仅仅是为了一次朝拜;他们一生的财富,最后往往是捐献给寺庙,换得心灵的平安。</h3><h3>藏族人的信仰,值得尊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藏的历史沿革</h1> <h3>这是清朝时候的中国地图,西藏从元朝时候纳入中国中央政府正式管辖,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佛教和政务事物。</h3> <h3>清驻藏大臣官邸。</h3> <h3>院内是由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h3> <h3>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得到飞跃发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藏的发展</h1> <h3>这密布的电网,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h3> <h3>西藏的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已通到山南,日喀则。川藏,新藏铁路正在修建中,公路通到自治区各区县。</h3> <h3>西藏地形复杂,气候环境恶劣,为保证铁路,公路畅通,采取多种形式防风固沙,</h3> <h3>就地取材,用石头防风固沙。</h3> <h3>设立各种形式的围栏固沙.</h3> <h3>铁路两旁,几公里就有一个这样的护路养路小屋。</h3> <h3>护路工人,每当看到火车通过,他们在路边立正,举手行礼,看到他们的笔直身影,标准的礼姿,不由的让人对他们肃然起敬。</h3> <h3>西藏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h3> <h3>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太阳能。</h3> <h3>这个村庄后面是较大的太阳能发电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藏居住条件的演变</h1> <h3>藏民最大的变化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由过去的不定居式的游牧方式,现在基本是定居式生活,</h3> <h3>这是藏北一带比较集中的村落。</h3> <h3>比较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居住条件.。</h3><h3><br></h3><h3><br></h3> <h3>藏民居住的房子主要是两层小楼或一层平房,房子旁边是一个小院,用来圈养牛羊。</h3> <h3>很多藏民家里门前停放汽车,说明今天藏民的生活不仅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而且也比较富裕。</h3> <h3>藏北那曲一带藏民的楼房。</h3> <h3>相比较而言,林芝一带藏民居住条件更好些,房屋更漂亮。</h3> <h3>西藏县城以上,街道两旁的商铺,门脸,统一规划,统一建筑,非常整洁。</h3> <h3>在西藏林芝,我们参观了伍巴旅游文化村,全村20户,109口人,有耕地279亩,牧场4万多亩,是个比较富裕的村子。</h3> <h3>这个小村庄,干净整洁,每天接待参观的游客,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凡是有文化,有接待能力的都是导游员,接待员。村里并有个银器店,出售各种银饰品。停车场旁边有藏民摆摊,出售当地土特产,青稞饼,牛肉干等藏民小吃和旅游纪念品。</h3><h3><br></h3> <h3>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健康方面。现在藏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发展,藏民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椐导游介绍,藏民的平均寿命达到63岁。</h3> <h3>接待我们的央金,一个漂亮的年轻姑娘。是个大学毕业生,准备到村里幼儿园工作。</h3> <h3>央金家和村里其他住户一样,是二层小楼,据说都是政府统一建设的。</h3><h3>藏民通常都是在一楼活动,二楼供奉佛像,椐接待员说,二楼还有一间客房,供来往游客居住。</h3> <h3>藏民一楼是他们主要活动场所,一楼是一个活动大厅,相当于我们的客厅。中间是一个火炉,供取暖,做饭,烧茶。一家人通常围绕火炉活动,包括吃饭在这里。靠墙是沙发床,晚上一家人就在沙发床上睡觉。</h3><h3>这个活动厅的另一面或两面,是柜厨,类似多宝格,陈放各种金,银,铜,瓷等器皿,大部分是给寺庙捐献后寺庙回赠的 。有的是已经流传了几代人。价值不菲。</h3> <h3>现在的藏民家庭,应该是非常富裕的,超过了内地中上等家庭。接待我们的央金一家,有牦牛60多头,那可是200多万的资产啊。</h3> <h3>西藏飞跃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投入以及各省市的对口援助是分不开的。这种援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包括人才,文化诸多方面。</h3><h3> 说来也巧,接待我们的央金和导游扎西,他们的父亲都是六七十年代援藏人员,导游的父亲在拉萨,央金的父亲在林芝,都是小学教师,都是娶的藏族姑娘,在西藏成亲,定居。现在以是古稀之年。</h3> <h3>藏族人民如今过上幸福,安静,富裕的生活,他们十分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每每说起话来,自然流露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藏民家里家家挂毛主席像。</h3> <h3>藏民不忘民主改革给他们带来的福祉,不忘集体经济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变化,拉萨大饭店,起个名字叫“人民公社世纪村食府。”</h3> <h3>食府里的服务员穿着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绿军装,服务员臂膀上带着“红卫兵”袖章。</h3> <h3>  &nbsp;</h3><h3> 西藏所见所闻,我们深深感到,藏民族是有信仰的民族,是勤劳朴实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h3><h3> 祝福你藏民族。扎西德勒!</h3> <h3>本集完</h3><h3>全集完</h3><h3>谢谢朋友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