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黑瓦——徽州文化之旅

<h3>细雨绵绵的四月天,颐和孩子再次踏上文化之旅,这一次,我们来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色古香的小城——徽州。</h3> <h3>第一站棠樾牌坊群。</h3><h3>忠、孝、洁、义……一共七座牌坊,每一座都代表着徽州人民的气节与品德,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实用的价值,但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醒世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守住中华民族的灵魂。</h3> <h3>棠樾男祠堂。</h3> <h3>马头墙上的凤凰。</h3> <h3>通过张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徽商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注重祖先的,所以村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任何建筑都不允许超过祠堂的高度。(现在是没有这个规定的)</h3> <h3>这是一副鲍氏的祖宗图,其经历了太平军等劫难得以保存下来,意义之重大,可见当时的微商有强烈的家国情怀。</h3> <h3>棠樾女祠堂。</h3> <h3>这是刚进门的砖雕,无人不惊叹其精美。询问其背后之故事,知晓,在文革时期先人们曾有泥和水将其覆盖,守口如瓶,终得以存活。由此可见,微商对祖宗祠堂之重视。</h3> <h3>存养山房。</h3> <h3>在这里,张老师说了一句话:世界是向回走的。对此,我感受很深。表面上看中国在越来越好,越来越国际的道路上,但实际上中国在慢慢地回头看先人留下的传统文化,只有找回民族的根才能真正地立足。</h3> <h3>雄村——竹山书院</h3> <h3>我们来到另外一座村庄,以曹氏为大姓。曹文埴坐上一品大官之后,为这座村庄建立一个私家书院,只有曾经的徽州小村庄里头才尚行人人都要读书的风气,现在再也无法看见了。</h3> <h3>读书,徽州人是十分重视的。还没会用筷子就已练毛笔,这句俗语就是之前徽州人的状态。</h3> <h3>也正是因为读书,徽州人才有了如此典雅的审美与文化底蕴,才能建造出如此独特的徽派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所以,一定要多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切勿不可成为愚腐之人。</h3> <h3>书院内八角楼的铃铛,静谧地呆在那儿,等待匆匆离去的旅人,等待一次又一次落叶春来,等待属于它的下一个百年。</h3> <h3>今日得幸,方得参观徽派建筑之美,初识徽派文化之深厚。每触一指白墙,每见一片黑瓦,百年似在咫尺之间,不得不叹中华民族之智慧,不得不叹中国少年之重担。</h3> <h3>第二天</h3> <h3>古法造纸坊。天气终于放晴,早晨我们来到宣纸坊,亲自体验一把造纸。</h3> <h3>宣纸乃中国独有的发明之一,正是宣纸造就了中华书画的辉煌,直至现代纸都难以相之媲美。</h3> <h3>蒸煮晾晒,百折不断,宣纸与毛笔代表着文人雅士的气节。</h3> <h3>又有谁知道,这一场景见证了多少历史,这一张纸经历了多少辉煌与衰败?</h3> <h3>唐模村。</h3> <h3>徽商的表达方式是很含蓄的,碑坊里藏着人们的祈愿,封侯封爵,长寿富贵。碑坊是徽商们用石头做的奖状,记录了考取功名的人,图中的这座碑坊是由唐模村许氏建造。</h3> <h3>徽派经典马头墙</h3> <h3>唐模村里有一个小西湖,又称孝子湖。湖中心的亭子收入唐宋书法大家的墨宝,可见许氏家族的富裕。</h3> <h3>江南第一村——呈坎</h3> <h3>呈坎是我们去过的村落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村中有一个大湖,湖上小桥两许,倒影与水波相互交织着,将水墨江南展示地淋漓精致。</h3> <h3>罗东舒祠堂。徽州祠堂分为仪门、天井、享堂、寝堂,这一座祠堂建于明代,结构高大简洁,梁上的彩绘与木雕显示出了主人身份之尊贵,这座祠堂搭成时超过了皇帝规定的高度,也可见徽商富裕之猖狂。</h3> <h3>图为枕卧梁。梁上的彩绘带有波斯元素,在古代官居五品以下不得彩绘,五品以上彩绘不得用黄色,看这家装饰之美,不得不说徽商不仅富可敌国,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徽派之辉煌是离不开地区乡绅的。</h3> <h3>走完两天的路,每一段都令人回味无穷,张老师的讲解更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离&quot;有文化&quot;还差好远,更应好好读书才是。我特别敬佩张老师对文物的珍惜,对于自己热爱的祖国,不允许愚人伤它一分一毫,作为孩子,当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想与张老师学习,将文化传承下去。</h3> <h3> 徽城</h3><h3>凉雨透灰瓦,山间点白墙。</h3><h3>试曾想庶归,不料为龙祥。</h3><h3>御制忠孝坊,彩绘枕卧梁。</h3><h3>复兴我国盛,石鼓震回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