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怒江第一湾,茶马古道没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钟灵毓秀,画卷如诗,世人不见,只在深山,它藏在浓雾下,秀美而又神秘。</h3> <h3>丙中洛秋那桶村"人神共居"</h3> <h3>秋那桶,我一定会再来。 从天上落入凡间的如画小寨--秋那桶</h3> <h3>,文面习俗逐渐消失,至2012年,独龙族仅有38名文面女在世,年纪最大的105岁,最小的60岁,平均年龄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即便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要30年左右,这种近乎原始的文饰艺术就只能成为照片里的记忆,她们的影像和生活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被称为独龙族的活化石。</h3> <h3>独特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赢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誉。</h3> <h3>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独立山峰行列的第31位。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传说十人九不遇,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h3> <h3>哪儿都有诗,哪儿都有远方,那些天天喊诗和远方的人,估计到了远方也找不到诗吧。</h3> <h3>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h3> <h3>美在眼前</h3><h3>醉在心间</h3> <h3>在春天</h3><h3>旁若无人的美丽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