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兴起于隋朝,声名大振于唐朝。唐玄宗与杨贵妃乘夜游赏沉香亭前的牡丹,召李白赋诗,李龟年高歌助兴。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的千古名句,后有唐文宗“赏名花,对妃子”的风流。李正封赋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让牡丹有了“国色天香”的美誉。</h3> <h3>牡丹盛开之时,唐代女子喜欢用作头饰插于鬓边,既妩媚动人,又寓意吉祥富贵。牡丹的馨香萦绕在古人的鬓发之间,也停留于文人书斋案头。舒元舆的《牡丹赋》“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唐代诗人皮日休以“独立人间第一香”称赞牡丹的花香,秦韬玉用“压枝金蕊香如扑,逐朵檀心巧胜裁”形容牡丹香气的远透之力。</h3> <h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自古都有种牡丹赏牡丹之风。作为国花,牡丹以花大色美,芳香浓郁征服了古今中外,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h3> <h3>田园综合体是中共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h3> <h3>田园综合体主要包含六大建设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h3> <h3>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经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h3> <h3>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h3> <h3>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h3> <h3>虽是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绚丽绽放。因其经济美观,以牡丹为主体的牡丹专类园、花台、花带被广泛应用。</h3> <h3>城市公园、风景区、民居庭院、高档小区,以牡丹为主题的观赏休闲园。大中小学校园,以牡丹为主题的观赏科普园。常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布置形式。</h3> <h3>牡丹专类园:</h3><div>【规则式布置】常应用于平坦地形,将园区划分为规则的花池,整齐的几何图案,等距离栽植各种牡丹品种。</div><div>【自然式布置】结合地形和其它花草树木、山石、建筑等自然和谐的配置。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div> <h3>花台:牡丹性喜高燥恶湿。地势低洼地方,应筑花台栽植。花台一般高出地面60-100厘米,坡地可筑台阶式。</h3> <h3>花带:常用于公园和庭园道路两旁,可与芍药、紫薇、月季、樱花、紫叶李、海棠、玉兰、红枫等配植。</h3> <h3>花王稼秾专注于优质牡丹芍药苗木,专业的咨询设计栽植等,为“赏心悦目”之大美不懈努力。13326365357,1330536778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