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历时一个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精选《港湾小学无极阅读分级评价手册》中的书目,从绘本到书信、从小说到史书,体裁多样,内容贯穿古今中外,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教师微团队,集团队智慧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课前导读"、"读中推进"、"读后分享"三种课型深度探索。</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匡丽英老师:</span><br /> 早在20世纪,叶圣陶,蒋伯潜等现代语文教育先驱,就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对于许多一线老师而言,"整本书阅读"在操作层面依然是一个"新概念"。如何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使之课程化应成为重要的路径之一。<br /> 港湾此次历时一个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开展。精选巜港湾小学无极阅读分级评价手册》中的书目,从绘本到书信、从小说到史书,体裁多样,内容贯穿古今中外,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教师微团队,集团队智慧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课前导读"、"读中推进"、"读后分享"三种课型深度探索。在系列课例展示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其一,课型特点逐步凸显:导读课的兴趣激发,推进课的赏读深悟,展示课的作品分享,从最初的迷惘到三种课型特点逐渐清晰凸显;其二,整本书阅读逐步走向真与实: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师生课上分享,重视归纳总结读书方法,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落实,避免了以往整本书阅读浮光掠影的表象,由以往较随意的"个体"整本书阅读行为转之关注"全体"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旨在促进全体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观摩中,我们能真实感受到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而信息技术的支撑,交流中思维火花的闪耀,读后作品的展示为学生打开了更宽广更深度的阅读世界,比如部分学生原创绘本、关于史书的思维导图的确是令人惊叹!由于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也让教师切实将书读了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长期扎实坚持,阅读成效必显。其三,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提升。此次教学比赛10年以下教龄语文教师全部参加,占了大语文组五分之四的人员,最终8名教师入决赛,这些教师教龄多是90后,教龄最长者刚满三年,但在一次次打磨中,作为一个与他们共同朝夕相伴且在教学路上一路摸爬滚打、坚持探索的"老教师",我欣慰地见证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在不断提升,不断成长。<br /> 尽管收获很大,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这次读中推进课型在决赛中只呈现了一节,从中可见老师们对这种课型还是有许多迷茫。其实不只是这一种课型,应该说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深入,如何做实,做精,真正达到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一目标,有待更深入地进行探索。以后应以更宏大的视野去向全国,向身边的学校学习,向专家、名师等请教,同时坚守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阵地。在全世界认识到阅读重要作用的今天,"整本书阅读"作为阅读的方式之一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只问耕耘,无问西东。<br />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芷涵老师:</span><br /> 在本周进行的语文组"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中,我想为每一位上课的老师点赞,为语文组团队点赞,因为正是有了大家的智慧与探索,才能呈选出一节又一节令我印象深刻的课堂。<br /> 刘静瑜老师《我们这一家》绘本阅读展示课,我看到了刘老师以及孩子们的用心,那一本本精致的手绘原创绘本故事,那一个个感人的家庭小视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我也在和同年级的老师们一起思考,读后展示课应该怎么上。刘老师的课环节清晰,新颖有趣,丰富诗意,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梯度的平台。 <br /> 罗玲娜老师《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中交流课,应该是我最熟悉的一节课,但此次罗老师的授课方式与之前相比,调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紧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息技术小打卡的运用,iPad打写接龙以及小组展示的环节,将信息技术巧妙运用于课堂。</h5><h5> 林纯老师《亲爱的汉修先生》导读课,无论从板书还是ppt 的制作,都能感受到林老师的用心与细致。课堂流畅,评价语言丰富,让我学习到了应该如何去上一节导读课。特别是林老师的板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非常值得我学习。</h5><h5> 朱道成老师《汤姆索亚历险记》课前导读课以及陈子典老师《上下五千年》课前导读课,两节高年级的阅读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娓娓道来的课程推进、与众不同的推荐方式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板书。陈子典老师富有创意的原创音乐、对仗工整的环节标题,精美的古韵ppt ,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让我深深沉醉其中,我像学生一样沉浸于课堂,迫不及待的想再次读一读这些书。<br /> 通过这次赛课的探索与实践,我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所有课型都不再陌生,但我仍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通过每一次整本书阅读课,为港湾的孩子们推荐介绍更好的图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每一本书中深层的内涵,把一本书读厚,让孩子们的思索更多,成长更快。</h5><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琳老师:<br /></span> 本次整本书阅读课观课之旅,让我获益良多。整本书阅读其实一直是个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文本越来越复杂,感情层次丰富,孩子们可能情节都读的懂,但是暗藏的感情线无法读破,需要老师的引导。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情节线里找到课堂的主线引导孩子在课堂上得到自己的生长点,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非常感谢这几堂阅读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思考,课前导读、课中推进、课后展示层层推进,避免了过去阅读课一节课囫囵吞枣的情况,让孩子真正能够顺着课堂,走进书本,走进人物内心。</h5><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萍老师:<br /></span> 这两天观看了这几位优秀同行的整本书阅读课,收获很大。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语言亲切和蔼,例如《我们家是动物园》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欣赏,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欲望。二,评价语言的收获。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美丽的语言: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br />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赵蕊老师:<br /></span> 开头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片段,并且运用阅读技巧,让学生或个别读或齐读,引出了本课阅读书的作者马克·吐温。接着,朱老师用如何选书,如何读书两条线串起了本节课。没错,好的出版社,优秀的作者,再加上有份量的推荐人,这本书就非常值得阅读了。小说三要素也被朱老师深入浅出的教给了孩子们。给学生今后阅读,点燃了明灯。一点建议,朱老师非常用心的起了二十个小标题,希望同学们也能尝试,但是铺垫有点不够,学生兴趣还未完全激发。如果环节稍作调整,效果一定更好!</h5><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伟军老师:<br /></span> 本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大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好机会。反思本次自己的参赛课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学情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够。通过决赛的观课,收获较多,一年级的绘本阅读,课程设计思路清晰,模块化,生成性较好。五年级历史类书籍的阅读能够给学生清晰的思路,教会学生方法,课上收获能够运用到后期读书中。大胆尝试,创新,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整本书拓展的思路,收获两顿。<br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赵春晖老师:<br /></span> 诸多亮点:1、课堂多呈板块式推进,能体现架构性教学方式。2、读法指导意识鲜明,能凸显体裁特点。3、板书形象精妙,能突出教学重点。4、信息技术融合自然、有效。<br /> 几点思考:1、整本书阅读,为何而读?为知识或资讯而读,为理解或应用而读,为教育或审美而读?要敏锐地发现书籍特点,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任务、活动的设计。2、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有无教法的不同?最忌上成单篇课文教学课,缺乏整体关照的局部赏析,最后只是一堆乱珠。3、整本书共读,不同体裁,不同时段,要有不同目标。4、既要浅阅读,更要深阅读;要有学生原生态的阅读,更要凸显老师的指导力量和智慧。</h5><h5> 一个愿景:能有更多机会向先行者学习,依靠团队的力量,尝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建设。</h5><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