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刻,我的心是温柔的,宁静的,带着一抹春暖,携着一丝和风,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村落。 <br></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村落位于“世界长寿之乡”——钟祥,北连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南依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名曰“莫愁村”,因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生长于此而得名。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不为大好河山而来,不为花团锦簇而来,只为追寻心中的一份闲适,一份美好,一份童年的记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寻古</b></h3><div><br></div><div> 走进莫愁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建筑,清一色的砖墙、青瓦、飞檐。最近处的一座房屋墙面上写着“莫愁村”三个白色古体大字,与灰白色调的建筑相得益彰。房屋门窗大多深褐色,为木质结构,上面都有精美的雕花装饰。在青砖黑瓦之间,间或有几间木制亭楼点缀,给清冷的色调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街道均由仿古青石板铺就,依街巷灵活地起伏转折,生动而不失淳朴,具有返璞归真之美。在这里,眼前出现的尽是古市井、老街巷。瓦市街、文昌街、南兴街、同庆街、万寿街、少岷巷、井巷……这些街巷带着古老的气息,在村落纵横交错。街巷两旁店铺林立,红灯笼高悬,形形色色的旗帘随风飘扬,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div><h3> 瓦市街是莫愁村的一条主街,两旁尽是民族风味美食店铺,中心有个古戏台,外形为青瓦飞檐的亭屋造型,四周用深褐色木柱支撑,每天都有荆楚地方戏曲和民俗风情文化表演。徐步到瓦市街尽头,突然出现一间典雅、别致的店铺——上海女人。我欣喜地进去,耳边悠悠传来绵软的歌声,仔细听,原来是四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歌曲《夜上海》。循声望去,歌声正从一个金属弧形大喇叭里钻出来,喇叭下面是一个方正的木质雕花机体。这不是旧上海的老式唱机吗?惊喜之后,又环顾店内,只见各式各样的旗袍、精致的绣花提包和老上海风情雪花膏整齐地陈列着,加上一些上海老物件点缀,让人恍若来到了旧上海。看着这店里的一切,内心欢喜之极,尤其对那些精致的旗袍爱不释手。我是一个热爱民族服的女子,不知何时,衣柜内已储存了好几件旗袍,还有几套民国服饰,至今,我对它们情有独钟。我国****也爱中国传统服装,经常着中国风旗袍出席各种重大活动,尽显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独特之美。民国才女张爱玲也极爱旗袍,她的许多小说中,女主角都是着旗袍的温婉女子。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二十几种旗袍装扮,不知迷醉了多少人。想到自己与心目中崇拜的女子们有同样的爱好,内心不由升起一股自豪之气。</h3><h3> 离开“上海女人”,走进文艺街,我的目光搜寻到众多的老物件。古老的雕花衣柜、停摆的旧钟表、黑白电视机、老电话机、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旧粮票、雕花洗脸架、老式缝纫机、土灶台……这些苍老的物件记录了过去的岁月、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社会与家庭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我还看到了一个“电匣子”收音机。看着它,我似乎回到了童年,正和小伙伴围在一台收音机旁,收听新中国第一个少儿广播节目《小喇叭》,听着主持人脆生生地报着节目:“小喇叭开始广播啦!”随后,我们就可以听动人的故事,好听的儿歌了。</h3><h3> 漫步在这个村落,我找到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店铺,店内店外布置均是仿古风格。比如“红玉坊”“小晴手鼓”“莫愁分局”“三国总部”“莫愁伞铺”“川西老茶铺”等。“莫愁分局”和“三国总部”都是京剧人物彩塑店,店里有众多京剧脸谱和人物彩塑,生旦净丑样样俱全,人物神态逼真,衣饰亮丽,让人爱不释手。“三国总部”里展示的均是三国人物,有俊俏小生赵子龙、红脸髯须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它们穿越历史,齐聚在这个古村召开群英会,令我们这帮游人大饱眼福。 </h3><h3> “莫愁伞铺”顾名思义就是卖伞的店铺,可此店卖的不是普通的雨伞,而是江南的花纸伞。在伞铺门前,只见一串串红灯笼从梁枋上整齐地垂下,每个灯笼上都写有反体字“莫愁村”,给人古朴典雅的美感。旁边一排手绘花纸伞倒悬着,像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几个旗袍女子款款走来,举着花伞在店铺前拍照留影,宛若江南女子。夜幕低垂,串串灯笼散发出橘红的光芒,伴着月色,朦胧而婉约。此时,沐浴在朦胧的灯光下,嗅着莫愁湖水的温润气息,不知怎么想到了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是这夜色里没有秦淮河上缥缈的歌声,只有村民、游客们欢腾后的一片寂静。</h3><div> 川西老茶铺是喝茶、休息、谈天的处所,引入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用的都是些老物件。竹靠椅、茶桌、盖碗茶具、老虎灶、紫铜壶,朴素而亲切,还有跑堂的堂倌戴瓜皮帽和墨镜,穿一身长衫在忙碌。老板为吸引茶客,在馆内设有小型舞台。每天清晨,舞台上就开始了曲艺、杂耍、京剧变脸和功夫茶等表演。功夫茶表演将剑与茶融为一体,刚柔并济,让传统茶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扬。</div><div> 慢慢地闲逛,不知不觉到了一个莫愁村影视基地,墙上有女演员周璇的许多大幅黑白剧照。周璇着碎花旗袍,笑吟吟的模样,是否在唱那首家喻户晓的《夜上海》呢?</div><h3> 莫愁村老店栉比、作坊林立,民间艺术、旧藏珍赏繁多,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明清风格的古市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觅乡愁</b></h3><div><br></div><div> 乡愁是童年舌尖上的美味,是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哼唱,是老物件流淌的旧时光……在莫愁村,随处可见童年时代的美食、玩具、民俗表演和旧物件,我从这些事物里找到了童年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div><div> 莫愁村的古街美食区极具地方特色,钟祥、重庆等地美食应有尽有。如钟祥的蟠龙菜、野生葛粉、石牌豆腐、长滩焦切、张集酥饼、温峡米酒、旧口喜饼、豆花饭……重庆的傻儿肥肠、邓黄粑、麻辣鸡块、重庆火锅……还有赤壁鱼糕、安陆府麻花王、糖酥桂花饺、木锤酥、水果蜂蜜酥、外婆麦芽糖、烫面粑粑、豆腐圆子等。</div><h3> 这些美食色形漂亮,包装古色古香,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选哪种品尝。在“长滩焦切”店铺前,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才出锅的焦切散发出浓浓的芝麻香诱惑着我。这焦切薄薄的一层,酥脆香甜,让我想起家乡多年未做的麻叶片,想起老家过去浓浓的年味。记得小时候过春节,老家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前一天晚上办年货。比如制作麻叶片、荷叶片、翻饺、饼干,甚至还做麻花。这焦切与家乡的麻叶片相似,让人看了格外亲切。老家的麻叶片最重要的一环是熬制麦芽糖,糖要用文火慢慢的熬。熬到一定程度后,父亲就拿一支木筷插进锅里,挑一挑锅里熬制的麦芽糖。如果拿起筷子会牵连长长的糖丝就表示熬好了,然后将炒好的米子、芝麻、花生米倒进锅里和麦芽糖一起搅拌均匀,再用瓢盛出来倒在一个洗净的盆里,用舂米棒一点一点地压平压紧。做到这一步后,再将它们倒扣在案板上塑成一个个长条形,等到快冷却时用刀切成薄片,就成了可口的美食——麻叶片。刚切成的麻叶子较软,等到充分冷却后,就变的很香脆。在切麻叶的过程中,会留下少许的碎末,为了不浪费,母亲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粘在一起捏成了一个个小麻球,因为是圆形,更讨我们小孩的欢心。童年时代,这美食填补了我们许多个空虚的味蕾。如今,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农家超市里的副食品也变得丰富多样。家乡人懂得享受了,不再做工序复杂的麻叶片了,也不再做荷叶片、翻饺、饼干、麻花等美食了,想吃什么就直接去超市买。因此,家乡的味道在我的生活里渐渐消失,有关办年货的记忆逐渐变淡,只有这香脆可口的滋味始终烙在我的心底。</h3><div> 不一会,又转到了瓦市街中心的古戏台。戏台中间有老旦正在哼唱地方戏曲,戏台旁边有一帮老艺人正在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忙得不亦乐乎。听到这古老的曲调,情不自禁想起一生迷戏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母亲农忙之余,经常牵着我去看戏。有时候是在镇电影院,有时候是在她娘家剧院,有时候也在村里看戏。童年时代,每到春节期间,较富裕的村民家里办喜事往往会请人来唱戏,一唱就是两三天,附近村民如潮流一般涌去,比赶集还热闹。村里的戏台充实了乡村人的单调生活,也是母亲最欢喜的。</div><h3>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戏剧逐渐淡出舞台,乡村戏台也不复存在。戏剧的流逝成了母亲的遗憾,家乡的年味也渐渐变淡,让人的内心拥有了一份深深的失落感。而此刻,莫愁村古戏台的演出让我重拾儿时记忆,寻觅到了一份浓浓的乡愁。</h3><div> 为了挖掘这些荆楚地方戏曲演艺,莫愁村负责人在钟祥寻找到戏曲老艺人、老演员128人,组建了五个团队,分不同时段在莫愁村古戏台轮流表演。他们为了让祖国的戏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默默地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这份民族情怀着实令我们感动。</div><h3> 台下空旷之地,我还看见了几个扎草编、吹糖人的民间艺人。草编的蚂蚱、螳螂、青蛙、蝴蝶、蛇等动物活灵活现。民间艺人吹出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栩栩如生。看着它们,内心一阵喜悦。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给我买过一个草编的蚂蚱,我们小伙伴经常聚在一起,学着用稻草编戒指,手环等。偶尔会有民间艺人肩挑糖人挑子来到村里,好奇而馋嘴的我们一拥而上,开始叽叽喳喳订做糖人,然后一边等一边瞪着滴溜圆的大眼睛欣赏艺人神奇地吹塑,心里是既羡慕又佩服。</h3><h3> 如今,在莫愁村又看到了童年时代所见的传统手艺,看到这些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在这里得到发扬,实感欣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找莫愁</b>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莫愁村因莫愁女而得名,不能没莫愁。 </h3><h3> 传说莫愁女是湖北钟祥人,姓卢,名莫愁。其貌美如仙,爱好歌舞,是战国末期楚国歌舞艺术家。她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莫愁女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并受他们指导,歌舞技艺日益精湛。后将古传高曲融入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 </h3><div> 《文献通考》云:“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这里说的石城就是郢州石城,也就是钟祥所在地。《舆地纪胜》云:“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其实,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原名不叫莫愁村,因村里年年桃花盛开,所以人们习惯称它桃花村。后人为纪念这位绝代才女,于是将桃花村更名为莫愁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莫愁村就是桃花村所在地。 </div><div> 如今,莫愁女在哪里呢? </div><h3> 在莫愁村古戏台,我找到了莫愁女的身影。你看,台上一容貌俏丽的女子正在唱民歌,清亮的歌喉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她不就是莫愁女吗?你看,盛装的土家女子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姿态优美,歌声优美动听,她们不也是莫愁女吗? </h3><div> 在村口广场,我找到了莫愁女。你看,她正带着游客跳迎宾舞和竹竿舞。甜甜的酒窝,迷人的微笑,轻盈的身影……她不就是现在的莫愁女吗? </div><h3> 在莫愁村的篝火晚会上,我找到了莫愁女。你看,几个彝族少女正带着村民围着篝火舞蹈。《姑娘小伙来打跳》《左脚舞》《彝族达体舞》《阿老表你要来尼噶》《月亮升起来》……一曲曲富有民族韵味的舞曲在广场上空回荡,一个个村民在彝族少女的带领下正欢快地起舞。这几个彝族少女身穿靓丽的民族服,身上的银饰在火光的映衬下闪闪发亮,红红的脸庞笑靥如花,她们就是新时代的莫愁女。 </h3><h3> 此时,我如贺梅子的一川烟草,散落在古村落,也尝试做一回莫愁女。于是,壮着胆子走进人群,扭动腰肢踢起腿,随大家一起舞起来。</h3> <h3> 莫愁村汇集了近50家非物质文化饮食老店、逾20位民间小吃传承大家、10大传统生态作坊等,将百余种特色风味美食与荆楚地方戏曲演艺以及能代表各地传统文化的事物融为一体,成了极富韵味的“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 </h3><h3> 如今,莫愁村二期工程“白雪岛”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三期工程“”莫愁西村”及“阳春岛“”也将开工建设。届时,莫愁村集“”吃、住、行、游、购、娱、体、养、学”功能于一体,满足三天以上的观光、休闲、度假不成问题。</h3><div> 喝一口老家的酒来,莫愁,莫愁!</div><div> 唱一支熟悉的民歌,莫愁,莫愁!</div><div> 跳一曲欢快的舞蹈,莫愁,莫愁!</div><h3> 莫愁村,一个传承并发扬中国民俗文化的典雅之地,一个回归乡土风情的梦里老家,一处安放浪漫情怀的精神家园,一个文艺范栖息的美好处所。徜徉在这青砖飞檐的悠悠古村,烦躁的心绪变得一片宁静,我仿佛穿越到了历史的某个瞬间……</h3><div><br></div><div> 2018年4月13日晚初稿</div><h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说明后,本人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