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东南吹来的风

兴汉

<h3>“排帘动轻幔,泛水拂垂柳“,这是南梁.贺文标《咏春风》中的诗句。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正蠢蠢欲动想外出旅游感受一下春日之美,忽接老友原《消费报》总编刘炳文先生的微信,邀参加由他和几位沪上旅游摄影大咖组织的“2018上海老记者赴黔东南采风团“,这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应允之余,赶紧打点行装,准备去感受一下心仪已久的黔贵之风。</h3> <h3>我们这次采风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美誉,而我们抵达的景观第一站,即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一一西江千户苗寨。这个有着歌舞之寨、百节之乡的苗寨,位于黔东南雷山县内,距离县城37公里,距离州府凯里也就45分钟的路程。</h3><div>但问题是,行程的第一天,老天爷就很不给面子,一言不合就来了个整整一天的大雨滂沱,给我们狠狠地上了贵州“天无三日晴“的第一课。</div> <h3>好在苗家儿女对外来的游客十分热情好客,中午我们甫一抵达景点时,头戴银饰、凤冠霞帔的苗族姑娘们即在门口以欢快的歌舞前来迎接我们,而每位客人也都必须喝下一碗她们敬上的米酒,据说此酒后劲很足,有“见风倒“之称,要是不喝怎么办,那就看各人的招数了。</h3> <h3>当然,雨中的西江苗寨也有好多可看之处,如走到景区观景台,放眼望去即是一千多户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其时整个寨子尽收眼底,风情独特,蔚为壮观。</h3> <h3>入得西江苗寨景区,首先步入的即是一条约千米长的商业风情街。在车上时,当地导游小李即告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投资商纷纷来这大山深处的苗寨投资兴业,但投资的项目却往往较单一,无非是搞一些新业态的商店、餐厅、酒吧和客栈,今天不知是下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街上行人稀少,许多店内也不见顾客的身影。<br></h3> <h3>在一家销售当地特产牛角梳的店堂里也是空无一人。有人说,在原生态的千家苗寨建这样的现代商业风情街毫无必要,外来游客要看的是距今1700年真正苗家的银饰、饮食、歌舞、节日这些遗风古俗。</h3> <h3>但这仅是我们这些城市人一己私利的想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仅是为了让人观赏品味而生存着。况且,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並不与其生产力同步,生产力低下的非洲黑人民族,却创造出了爵士歌舞这样高难度的艺术文化品种。因此,在保留一个民族的原有文化和风俗的同时,也应让其跟上时代的步伐,感受先进生产力带来的种种便利及生活享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h3> <h3><font color="#010101">你看,这个苗家女孩子,就是通过一台小小的手机,就联系上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许,她的所见所闻还有限,也许西江苗寨的商业街还不夠成熟,但在大数据时代,让苗家人与沿海城市的人们一样,在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又享受到现代文明,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使命吗?</font></h3> <h3><br></h3><div>其实西江苗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是保存得蛮好的,一条白水河贯穿把寨子分隔成两半,河上有七座风雨桥,全部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结构,随时为游客遮风避雨使得此桥名实相符。</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毕竟现代的经营意识已逐渐影响到这个古老的山寨,在朗德上寨游览途中,我们被数次问到要不要到当地的民宿客栈中住宿。这个老妈妈在我们身边转悠了半天,生意还是没做成,因我们不是散客,住宿早在出游前已预定好了。</font></h3> <h3>谁知一回宾馆,我却被一个意外的惊喜砸到。晚餐刚落座,本次采风团的秘书长刘炳文即宣布,今天是一个团友的生日,说着本次活动的领队、春秋国旅的摄影总监黄煜经理即捧出了生日蛋糕和一对少数民族的娃娃礼品放到我面前,这一下真把我惊呆了,连我自己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本次活动的策划者除上述两位外,上海十佳时尚摄影师陈卫中总经理、本次活动的总策划金桂泉先生和子龙兄等,不但那么有心,而且保密工作还做得那么好,此景此情,令人感动异常!在我切生日蛋糕时,采风团同伴们此时也随即拍起了手,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歌。有人说,旅途中结下的友情是最牢固的情谊,对此我深有感触。在本次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团内又为另一位团友文汇报的资深摄影记者臧志成也同样举行了生日庆祝活动,这一头一尾两次生日活动让我们这次采风行程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充满了真诚的情谊!</h3> <h3>第二天,一大早雨小了些,我们即驱车前往车程约50分钟的丹寨石桥村,去那儿探访古法造纸的奇妙过程。造纸工场设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山洞内,不要轻视其简陋,盖因洞窟内四季恒温,又有活水经过,正是古法造纸的好场所。也不要小看其生产的纸张,由于这种纸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因此是封口茅台酒坛的最佳材料,而用于作画,也可做到千年不腐。</h3> <h3>古法造纸的奇妙之处在于:刚从水中撩起的纸张,只要放上洞窟周围採来的小花小草,放在边上晾干后即可成为一幅生动的图画。</h3> <h3>今天正好也有一个老外摄制组来这儿采风做节目,只见他们忙里忙外的也都想试一下身手。</h3> <h3>其中一个似乎学龄前的小姑娘显得特别认真。</h3> <h3>看看我做得怎么样,漂亮不漂亮!</h3> <h3>看来大家都战果丰硕。</h3> <h3>今天我们参观的是丹寨万达小镇一一此镇怎么和万达集团扯上了关系?不错,这个占地400亩的新型小镇于2017年7月正式亮相,也确是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在贵州推出的第一个新型小镇。网上对王健林常臧否不一,但我对其在贫困山区推出的包县扶贫计划还是持赞成态度。倘佯小镇街区,以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商区还是非常夺人眼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颇县特色的苗、侗民族餐饮:卡拉斗鸡肉、苗王鱼、牛羊瘪、韭菜一汤等;也可步入三座非遗小院:造纸小院、蜡染小院、鸟笼主题民宿小院;还可体验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业态的苗族银饰、侗家服饰等。这座具有明显侗家建筑风味的鼓楼矗立于小镇大门外,是不是既含有民族文化的元素,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气派!</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午,我们从丹寨万达小镇去附近的党早村和甲石村苗寨探访。据陪同的丹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过去偏僻的村寨,现在村村都通了公路,通了网络,通了快递。上淘宝购物,快递送到家也已成了此地农户的新时尚。目前每个村里都办有幼儿园,娃儿在家门口就可入园,而小学以上的孩子则都在镇里住读,吃住全部免费。但我们也看到,当大山深处的村寨人家逐渐走上生活富足的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往往就只剩下了老人和幼小的孩子,这就让一些村寨少了些活气,你看,要不是这家人晒出了两条被子,你可能还摸不准这楼里是否还有人住着。</font></h3> <h3>晚上回到万达小镇住宿,与白天相比,小镇要热闹多了。一人多高的彩灯,高调地在夜色中炫酷一一</h3> <h3><font color="#010101">具有浓郁苗家特色的银饰品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首选。</font></h3> <h3>苗家、侗家的小吃店也都已打扫干净,准备游客的光顾。</h3> <h3>入夜,在小镇的中心广场,篝火燃烧起来了,火中的木材噼噼啪啪冒着火星,苗族的青年男女围着篝火唱起了动听的情歌,跳起了节奏感强烈的舞蹈,引得有些游客脚底也痒了起来……</h3> <h3>一名口技演员还学起了各种动听的鸟鸣声。</h3> <h3>今天参观的是丹寨县的排莫苗村,这是此行的重头戏。刚一到村口,一支吹着芦笙、跳着苗舞的欢迎队伍即扑面而来,苗家老哥吹奏的芦笙乐曲,艳装苗家妹子欢快的舞步,顿时让我们这些刚下车的老记们方寸大乱,纷纷掏出长枪短炮对着这支欢迎队伍一阵乱拍,灵活一点的女士则赶紧插到边歌边舞的队伍中招呼同伴赶快给自己“来一张“。</h3> <h3>芦笙,是苗族群众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以示庆祝。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中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可见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h3> <h3>来,和苗家古老文化的传承者合影一张。</h3> <h3>饭后在寨子里转转,这个圆形的空地及建筑是派什么用的?细问之下,才知这是当地民众空闲时举行斗牛表演的场地。</h3> <h3>当然,苗族人以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来显示神崇拜。一般来讲,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牛神、牛圣,为全村寨带来荣誉,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敬,而斗败的牛则命运比较悲惨。一头好的斗牛往往被视为全村寨的财富。黔东南的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于西班牙的牛与人相斗而闻名于世,亦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遗产之一。</h3> <h3>傍晚,在丹寨卡拉村又观赏了另一种风格的芦笙歌舞表演。卡拉村位于丹寨县城东北部,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穿过一片宽阔的水面,拐个弯进村,很快就能看见堆满鸟笼的苗家院落,因此这儿有着鸟笼村的美誉。这里的苗族妇女着白衣,配黑裙,与别处的苗家服饰有明显的不同。这儿的芦笙歌舞也和别处有异,表演的苗家妹子和大哥边走边舞,不时变换队形,有时还要高举芦笙“拗拗造型“,据说他们这支队伍还上过央视的屏幕,那就多选几张照片,让大家观赏一下吧。</h3> <h3>苗家的梯田景观世界闻名,今天我们一行就来到了著名的从江加榜梯田。观赏梯田有个要求,那就是灌了水的梯田才漂亮,而眼下山腰下的梯田都还没灌水,梯田都干乎乎的,没什么看头。于是我们的车子直往上开,到达了山顶的观景台,喔,好傢伙,顿时万亩梯田,尽收眼底。放眼望去,层层梯田,尤如镜面,波光粼粼,分外耀眼。老记们无不为之感叹,纷纷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把这人造美景尽快收入相机中。<br></h3><div> </div> <h3>如此佳境,赶紧让团内的摄影大师夏云为自己留个影。</h3> <h3>岜沙一一这里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在这里你可以随处看到头挽发髻、穿着开襟布衣的男子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在街上走来走去。而我们今天来此是为了观看这个特殊部落的风情表演。</h3> <h3>表演的节目有芦笙歌舞、婚俗展示、镰刀剃头、原生态舞蹈等。由于演出的场地在月亮山麓的茫茫林海深处,雾气深重,眼前的景物都似乎蒙上了一层轻轻的薄纱,但也就此给表演披上了一种浓浓的神秘色彩。</h3> <h3>这就是所谓的镰刀剃头,细看之下,也确是刀落发净,但我私下在想,他们每天要演好几场,一年下来有多少头可以给他们剃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h3> <h3><font color="#010101">演毕也抓紧过上一把“枪手“瘾。</font></h3> <h3>还和此行的室友张国华先生一起与一个苗家妹子合了个影,虽说是妹子,人家却已是做奶奶的人了。</h3> <h3>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的肇兴侗寨,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h3><div>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是当地最大的一个侗族村寨。侗寨四面环山,两条小溪汇成的小河穿寨而过,寨中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与其他民族村落区别最明显的就是随处可见的鼓楼建筑群。<br></div><div>肇兴侗寨的鼓楼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据说,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div> <h3>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四个分会场除广东珠海、山东泰安、海南三亚外,还有一个就是位于黔东南州的肇兴侗寨。</h3> <h3>这个有点纪念意义,我和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秦绍德老师赶紧合影留念。</h3> <h3>有趣的是,肇兴的侗寨人全姓陆。其人口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人称之为"团",其中有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每个团则都建有一座大型鼓楼。</h3> <h3>漫步侗寨,和其他民族的街区一样,沿街都是各色富有侗乡风味的土特产店、小吃店及侗家服饰店。</h3> <h3>中午时分,有些店家还当街摆起了“流水席“,这有点像苗家的“长桌宴“,但却是以一个个圆桌连接而成,沿街摆放达一、二十米,算得上是侗寨一景。</h3> <h3><font color="#010101">除了独特的建筑和民风外,能歌善舞也是侗家人的一张漂亮名片。这天上午,我们就在一个露天剧场观赏了一场独具侗族风情特色的歌舞表演。其中除了</font>琵琶自弹自唱,侗族武术表演、男女声假声合唱等传统节目外,还欣赏了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侗寨大歌。据了解,目前侗族大歌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这次采风活动已临近尾声,在这次活动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和辛勤工作下,在全体旅伴的相互关心、积极配合下 ,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为期八天的原生态采风之旅,全体团员一路平安走来,心情愉快,收获满满! 来,大家拍个集体照合个影吧。玛莉莲.梦露曾说:你可以拥有一切,却不能同时拥有。但我们这次老记者黔东南采风活动体验了一切,收获了一切,同时也拥有了一切!大家相约,朋友们,来年再聚!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