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年过年的时候,免不了会有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如果你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往往很微妙。<br><br></h3><h3></h3><h3>十八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有一位在某大城市工作的同学Y谈及她的收入和生活时,我不禁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对她说:“我多想和你一样呢!”</h3><h3><br></h3><h3>只见那个同学轻轻一笑,用极其轻柔的嗲声说:“你怎么可能和我一样?有很多东西,你永远都没法和我一样。”</h3><h3><br></h3><h3>我轻视地笑笑,心想自己也不差呀,我30多岁就是大集团的高层白领,只是我在同学面前始终保持低调而已。</h3><h5></h5><h3><br></h3><h3>此时我只是羡慕的说她一句,她竟如此回应我。其实在学校,这位同学当年和我的关系非常要好,我不知道她是口无遮拦还是故意为之,这句话听起来隐隐有些别样的意味。</h3><h3><br></h3><h3>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我渐渐明白,原来所谓同学情谊,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度了一段读书学习的时光。</h3><div><br></div><div>但当我们从校园步入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而我们对彼此的认知,如果依然固执地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只会让自己无法端正心态,来面对客观存在的差距。</div><div><br></div><div>时隔多年回头看,其实她的回答中更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相同,这种观点放在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div><div><br></div><div>只是那场同学聚会之后,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Y,甚至不愿搭理,有些时候,如果Y回来出席的活动,我就刻意寻找理由推脱。渐渐地,我被自己的情绪主导,开始远离Y,连她的父母家我也不去探望两老了。</div><div><br></div><div>这种心态的转变异常微妙,仔细思量,我倒也不是特别讨厌她,事实上,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非常羡慕她的,她的工作环境以及丰厚的报酬,都是我不具备却非常渴望的。</div><div><br></div><div>陈安之导师说,我们需要从讨厌的人和事物上,发现自己的匮乏。</div><div><br></div><div>这一点,做起来实在不易。</div><div><br></div><div>也是十多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有一位同学K自己创业当老板了,当时整场同学聚会的气氛异常凝固,席间不少同学都K总K总的叫着,K只是微笑地应答着,聚会结束之后,K得知我住的不远,正好可以带我一段,便热情地招呼上他的车。</div><div><br></div><div>路上,K无奈地说起,这次他特地放下手中的事务,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却发现,有一堵无形的屏障横亘在彼此中间,也不知为何,连曾经和他最要好的M,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生疏的意味。</div><div><br></div><div>“是不是我太敏感了?”K笑着问我。</div><div><br></div><div>我说:“只能说你很在意和M的这段关系。”</div><div><br></div><div>K不语。</div><div><br></div><div>后来在这个城市,我和M在街上偶遇,谈及K同学,M倒也坦诚:“我看出来K有些孤单和失落,没办法,谁让他这么能干优秀呢?这让我的面子往哪儿放呢?”</div><div><br></div><div>聊着聊着,M突然又说“这么多年过去,曾经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各个境遇迥异,说没有感觉那是假的。”</div><div><br></div><div>想想看,你万分渴望拥有的生活却被一个要好的同学实现了,你会心生羡慕。</div><div><br></div><div>然而羡慕过后,因为自己得不到,各方面没TA完美,所以会感到嫉妒,为了掩饰这种嫉妒及羡慕,只能尽量表现的云淡风轻甚至颇为不屑,因为一旦被对方察觉到这种奇妙的情绪,自己又该怎样的窘迫啊?!</div><div><br></div><div>M的话如同一盆凉水浇醒了我,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div><div><br></div><div>十八年前Y的话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一阵刺痛,因为她的话提醒了我,我和她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读的学校、专业千差万别,我们所在的城市发展水平也无法同日而语,我们遇到的男友家境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些差距不是我说无视就可以无视的。</div><div><br></div><div>九年前的同学聚会,有一位许久没有消息的同学D突然露了面。</div><div><br></div><div>她当年在我们班里属于毫不起眼、也不说话的一位女生,如今混得风生水起,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嫁的也特别好,夫家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div><div><br></div><h3>整个聚会中,坐在我身旁的同学L不停地朝她翻白眼,不论D说什么,L都会从鼻子里哼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不知道是蔑视还是不屑。</h3><h3><br></h3><h3>其实不止是同学人生发展不同容易引发别人不屑,就连同学有异样的表现时,也会刺激别人不同的心理反应。</h3><div><br></div><div>当我们看不惯特来事儿的同学时,我们的潜意识里,却巴不得自己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div><div><br></div><div>当我们看不惯巧舌如簧的同学时,却恨不能有朝一日自也己能和TA一样,说出的话周全而巧妙;</div><div><br></div><div>当我们看不惯如交际花一样的同学时,其实自己却无比渴望能有如她一般曼妙的身姿与魅力,能被人关注、受人瞩目。</div><div><br></div><h3>只可惜,在那样的情境中,我们被自己的情绪蒙蔽了本心,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容不得比自己完美的同学在自己眼前转悠。</h3><h3><br></h3><h3>我们心甘情愿躲进自己的舒适圈内,看不见他人的长处,更不会汲取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于是一年又一年,这样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h3><div> </div><div>看过很多成长类的文章总是在告诉我们,人要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区”,其实在我看来,最难的就是“心理舒适区”——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比你混得好的同学时,你究竟要如何自处?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div><div><br></div><div>你可以选择任由自己的情绪,不去参加同学聚会,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错失一次又一次难得的体察与反思的机会。</div><div><br></div><div>上学那会,我们如小和尚念经一般读着《论语》中的这样几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iv><div><br></div><h3>那时候的我们有口无心,从来不曾思量这些话背后的深意;等我们踏入社会,当巨大的差距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却有意无意地选择熟视无睹,甚至干脆选择远离。</h3><h3><br></h3><h3><h3>直到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那些你看不惯的同学们,各个活得风生水起,你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终于,他们成为你羡慕却永远够不到的人。</h3><h3><br></h3><h3>总有一天,我们要学会放下情绪,让理智引领我们向着人生光亮的出口进发。</h3><h3><br></h3><h3>而这第一课就是,承认比我们完美的同学身上,有着让我们羡慕的地方,蕴藏着我们或缺的东西,我们需要学着接纳,再进一步,就是要有包容心,学会寻找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h3><h3><br></h3><h3>这些差距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能只盯着眼前自己相形之下更低的处境,我需要学会看到别人身上可贵的品质。</h3><h3><br></h3><h3>做出这种认知的转变对于当年的我来说是极为不易的,但让我欣慰的是,当我的认知切实发生了转变之后,郁结在我胸口长达多年的困扰,突然烟消云散了,我学会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