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之旅】之四:苍凉的晋北,生态的右玉

树琪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临江仙•生态右玉、精神不老】</h1><h3><br></h3><h3> 塞上绿洲何处似?今朝右玉寻踪。生机生态蕴情浓。荒沙枯草去,烟树水淙淙。</h3><h3> 甲子造林终不懈,民生历届偕同。精神不老话奇功。青山传万代,褔报自然中。</h3><h3><br></h3><h3><br></h3><h3> ——题记</h3><h3><br></h3> <h3><br></h3><h3> 我喜欢右玉,喜欢它千年以来形成的厚重历史和古朴文化。</h3><h3> 我更欣赏右玉,欣赏它建国以来70年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h3><h3><br></h3> <h3>  </h3><h3> 这块曾经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边关重地,也曾有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辉煌历史,但却始终没有改变它黄沙漫卷、荒漠贫瘠的状况。</h3><div> 这块曾经被国外地质专家结论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黄土高原,却在70年政府带领百姓的艰苦奋斗和绿色接力中,变成了塞上绿洲!</div><div><br></div> <h3><br></h3><div> 徜徉在这里的古迹遗址、人文历史、厚重文化之中,追昔抚今,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中华今古演变过程的兴叹,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形成喝彩。</div><div> 而如今,这里呈现的绿水青山、传奇故事和不老精神,足以成为人们尊重和传颂的不朽谈资。</div><div><br></div> <h3><br></h3><div> 走进右玉县,人们自然要去杀虎口关城、西口古道和三十二村长城,再有时间,还可以到樊家岭、杀虎堡、古戏台等地去怀古颂今。</div><div> 这是因为右玉曾是千年古城、千年古堡和千年边关,厚重的历史和不朽的文化成就了它的名动四方。杀虎口作为西口古道和出塞征战的“国界”大门,记忆着王朝更替的历史兴衰,也记忆着古往今来走西口人的悲欢离合。</div><div><br></div> <h3><br></h3><div> 蜿蜒于那里的古老长城,曾经见证了昭君出塞、和亲固边;也见证了汉将军李陵李广父子,卫青、霍去病将军,从这里出塞,挺进大漠,金戈铁马,驰骋疆场。</div><div> 当然还有苏武,他持节从这里出使匈奴,不仅羁留北海19年其志不移,还留下了著名的“别妻”“别弟”“别李陵”的“三别”诗。</div><div><br></div> <h3><br></h3><div> 这里,曾记载了隋炀帝的观风行车沿苍头河北行出塞,于是就有了他的《幸北塞》壮诗抒怀。</div><div> 这里,曾记载了唐贞观四年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带兵10万,从杀虎口出塞,进攻突厥,消灭20余万众。大捷后,唐太宗李世民欣然写下了《饮马长城窟》诗篇。</div><div> 这里,也记载了土木之变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精忠报国”、捍卫明廷,即景寄情写下了情怀诗作《塞上即景》以壮怀。</div><div> 这里,还记载了清朝康熙帝西征凯旋,在杀虎口设御宴宴请西路军有功将士,帝乘兴吟诵了那首大气磅礴的《瀚海》诗。</div><div><br></div> <h3><br></h3><div> 然而,今天右玉的闻名,却不仅仅是过去了的千年历史所带来的频频回顾。还有一个战天斗地、气壮山河、不可磨灭的理由:</div><div> 那就是建国以来,当地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七十年艰苦奋斗、镜头不换地植树造林,给狂风肆虐、黄沙弥漫、草木难生的右玉所带来的翻天地复的生态变化。</div><div><br></div> <h3><br></h3><h3> 来到右玉的游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进入右玉县后,无论行走在国道、省道、县道,还是穿行于乡道、山路或乡间小道,路的两边都是树木林立、荆草连山、坡田漫野,生机无限。</h3><div> 右玉,已经鲜见荒山野岭、黄土沟梁、黄沙弥漫和狂风漫卷,到处可见一派郁郁葱葱、生气盎然。</div><div><br></div> <h3><br></h3><h3> 站在高处放眼看去,这是春满江南般的右玉吗?不,这是塞上绿洲右玉的秋日景观。十月的右玉,既有秋实的成熟,也有春般的绿意。</h3><h3> 春华秋实,春秋两季。右玉的春秋,其自然之美却难分伯仲。</h3><div><br></div> <h3><br></h3><h3> 极目过后沉思,一个地处黄土高原、沙漠边缘的晋西北不毛之地,是如何变成现如今的生态示范县的呢?</h3><h3> 它是从荒凉中走来,一路艰辛,一路坚守;它是从希望中升起,一分努力,一份收获。</h3><div><br></div> <h3><br></h3><div> 从地理位置上看,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边陲的黄土高原,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与内蒙古接壤。</div><div> 七十年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风蚀、干旱形成的土地沙化面积达到22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2%;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林木覆盖率不到3%,水土流失面积达73%。致使风沙干旱、水土流失、早霜、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老百姓过着“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凄苦生活,曾被断定“右玉没有春天”,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div><div><br></div> <h3><br></h3><h3> 一提起右玉,很多山西人的印象是:那是个风口穷山僻壤,尤其是县城东北部有一道长20公里、宽8公里的黄沙梁,是右玉最大的风口。</h3><h3> 老人们讲,这里的“大黄风”是影响人们生存最大的敌人。这种风非常大,常刮起于沙漠地带,自西北向东南席卷而来,能迅速在平地积起沙丘,甚至将行人掩埋。还有一种是“黑风”,风从平地起,瞬间狂风大作,能把碗口粗的树刮断,风起时,遮天蔽日,天昏地暗。</h3><h3><br></h3> <h3>  </h3><h3> 以前,右玉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朝里拉,而不是往外推,否则第二天风沙过后,门就被沙堵得打不开了;学校的学生,每人都备着一盏小煤油灯,一旦大风吹来,黄沙漫天,白天便和黑夜一样,他们就点煤油灯继续上课。</h3><div> 据《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来过这里的人都感叹:右玉真穷、真苦、真荒凉!</div><div><br></div> <h3><br></h3><h3>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h3><h3> 1949年,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行走在右玉的荒山秃岭间,他看到的是“十山九秃无草木”的荒凉,听到的是老百姓“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的哀叹。一家一家走西口逃荒的情景更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h3><div> 百姓生存,成为摆在这位县委书记面前的第一要务。<br></div><div> 在一个长满小老杨(一种抗风沙的树)的偏僻山沟,张荣怀找到了答案:这里的农民说,有了树的保护,粮食收成比别处高几成。</div><div><br></div> <h3><br></h3><div> 在结束近四个月全县徒步考察调研后,张荣怀得出了一个结论:“人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生根。只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div><div> 他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黄沙洼就是当时防风固沙植树的“主战场。</div><div> 会后,他立即带着全县干部,前往右玉苍头河边,挥锹挖坑种下了第一棵小老杨……</div><div><br></div> <h3><br></h3><h3> 然而,在右玉种树太难,太苦!当地人有说道:“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h3><div> 这里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栽上死了,死了再栽,一块地要反复栽上好几年。由于气候寒冷,春季土地解冻晚,树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div><div> 右玉人就靠一把铁锨两只手,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栽出了150万亩的绿色面积。</div><div><br></div> <div><br></div>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坡接着一坡来,从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县成片造林2.4万多亩,各处栽树5万棵,由此拉开了右玉人70年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展开了一场豪气壮阔的二十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接力。<div><br></div> <h3><br></h3><h3> 在狂风肆虐,黄沙漫卷中,右玉一代一代人就是这样坚持着、奋斗者,硬是把那一棵棵小老杨植入了荒山秃岭、干旱沙丘,形成了一层层、一片片、漫山遍野的绿色森林,筑起了锁住风沙的绿色长城。</h3><div><br></div> <h3><br></h3><h3> 70年,弹指一挥间。今昔对比,竟是天壤之别。如今的右玉,被国内称之为塞上绿洲,被国外誉之为山西的北欧,被旅游专家喻作“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h3><div> 如今,在右玉人70年来坚持不懈的营林种草、精心培育下,林木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不到3%,变成如今的54%,高出全国平均值30多个百分点;全县的森林面积增加到了150万亩,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建成了镶嵌在塞北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div><div><br></div> <h3><br></h3><h3> 站在右玉老县城城墙上放眼望去,天似穹庐,绿色缭绕,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h3><div> 谁能想到,正是这个地方,在70多年前,险些被风沙吞噬。右玉老县城东北向这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老县城移动,西北面三丈六尺高的城墙几被沙土掩埋,变成了一面斜坡。</div><div><br></div><div><br></div><div>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现在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一带的景象(新华社记者摄)。】</div> <h3><br></h3><h3> 执政为民,绿色发展,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务实情怀;</h3><div> 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这是一份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div><div> 70年来,右玉县自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div><div><br></div><div><br></div><div>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半流动沙丘(资料照片);下图为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治理后的荒沙地,如今已郁郁葱葱(新华社记者摄)。 】</div><div><br></div> <h3><br></h3><h3> 右玉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h3><h3> 这是一种精神,就是民生为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持之以恒、久久为功;</h3><h3> 这是一条道路,就是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发展道路;</h3><h3> 这是一个启示,就是坚持持之以恒为民谋利的政绩观,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搞形象工程。</h3><h3><br></h3> <h3><br></h3><div>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说:“我多次讲到 右玉精神 。2011年3月1日,我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2012年9月,我又作出批示: 右玉精神 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2015年1月12日,我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谈话时以右玉为例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div><div> 这是习总书记第四次讲到“右玉精神”,不仅让山西人倍感自豪,也对全国提出了要求。</div><div><br></div> <h3><br></h3><h3> 右玉精神说起简单做起难。</h3><h3> 说简单,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它产生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解放初,在“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存条件,既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第一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立县执政的第一任务。</h3><div><br></div> <h3><br></h3><h3> 说其难,是因为70年来,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和生存“接力赛”中,经受考验的首先是历任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观和政绩观。种树这件看起来再简单不过、没有多少政绩和形象的事情,被右玉二十任班子一任接一任在前任画下的“框框”里“打圈圈”。</h3><h3><br></h3> <h3><br></h3><h3> 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右玉,当种树这件事情和群众的生存息息相关、和生态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格外重要。个人的政绩,必须以群众的出路为前提、为根本。这一选择,不容回避、不容动摇、不容更改、也不容有任何含糊!变成了对每一任执政者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的真正考验。</h3><div><br></div> <h3>  </h3><h3> 上世纪50年代,右玉是满眼黄沙,树苗难活,全县坚持“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h3><div> 为了堵住风口、锁住风沙,使种树战略尽快见效,上世纪60年代的目标是“哪里有风哪里栽,定把风沙锁起来”,重点放在营造大型林带,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栽成一片巩固一片,绝不给肆虐的狂风留下卷土重来的机会。</div><div><br></div> <h3><br></h3><div> 上世纪70年代全县坚持“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重点是育苗育种、四面绿化,狠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div><div> 为能在防风固沙的同时提高树种质量减少林木虫害,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全县提出“适地适树合理栽,又把三松引进来”。除了本地小老杨,又栽植了大片落叶松、樟子松和油松、云杉、桧柏等用材林和风景林。</div><div><br></div> <h3><br></h3><div>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县委又提出“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的目标,掀起公路通道绿化新高潮,凡是有人车行走必是树草葱茏,扎地护坡,一派生机盎然。</div><div> 进入新世纪,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全县又坚持“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把全县国土打扮成一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0%的植物大公园。</div><div><br></div> <h3><br></h3><h3> 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人民的绿色接力下,右玉县累计营造大型防风林带300多公里,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08万亩,封山育林15.3万亩,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50多万亩,其中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的造林基地21处,面积23万亩,零星植树1000余万株。</h3><h3> 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这些听起来有些骇人的荒山野岭,被一个个踩在了绿化大军的脚下。</h3><h3><br></h3> <h3><br></h3><h3> 右玉展览馆中有一段介绍,说是开始在山上植树时,晋西北的山坡地势都比较陡,人上去站不稳,必须跪在地上,用锹一点一点地挖。先把石块刨出,再挖出土,围成鱼鳞状,一来二去手上就都是血泡,等完成任务,血泡就成了厚厚的茧片了。<br></h3><div><br></div> <h3><br></h3><h3> 最不容易的是给树浇水,送水车上不去,只好人工提;大水桶不能用,只能用脸盆往上送。浇一棵树,得往返好几趟。那时人们都自带干粮,吃的多是由榆树皮磨成面再加点土豆做成的代食品。山头上风大土多,一张嘴满嘴都是沙子,代食品就更难以下咽了,只好用凉水送下去。</h3><div><br></div> <h3><br></h3><div> 就这样,恶劣的条件锤炼着人们的意志,模范的作用激励着更多群众加入了进来。全民植树,全民护林,70年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有力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减少了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div><div><br></div> <h3><br></h3><h3> 通过造林种草,阻止了风口地带的沙丘移动,近年来全县沙尘暴天数比解放初减少了51%,在林地影响的有效范围内平均风速降低了29.2%,“大黄风”几乎绝迹,实现了“把风沙挡在朔州,把清风送往首都”的美好愿景。</h3><div> 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县年均气温已从解放初的3.6摄氏度上升至5.2摄氏度,无霜期从不足100天增长到123天。</div><div><br></div> <h3><br></h3><h3> 由于林草植被的逐年增加,地表的径流量和沙水含量比造林前减少60%,过去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泥沙横流的现象不出现了,大大涵养了水源。</h3><div> 据有关部门测定,田间林网水分蒸发比旷野林平均减少8.8%,而且降水量明显增多,近五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高出三、四十毫米。当地群众说:“山上有了树,等于修水库啊!” </div><div><br></div> <h3><br></h3><h3> 苍头河畔,当年张荣怀带头种下第一棵树的地方早已郁郁葱葱,成为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他种下的那棵小老杨已有一搂多粗、高二十多米,如卫士般守护着塞上绿洲。</h3><div><br></div> <h3><br></h3><h3> 树木的年轮,深深地刻记着创业者的艰辛与奋斗足迹;绿洲的浓荫,厚厚地遮盖着创业者的坚持与付出。从荒丘到绿洲的巨变,展现得正是这样一种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坚韧精神和魄力。</h3><div> 右玉的父老乡亲用自己最朴素的情感与信念,把以种树为基本的活命方法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把几十年的一种坚持变成了生存发展的习惯。<br></div><div><br></div> <h3><br></h3><div> 如今,右玉绿了,生态环境美了,新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右玉至今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然面临着县穷民贫等挑战。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div><div><br></div> <h3>  </h3><h3> 在两千年的浩荡历史进程中,这里也曾经是边境闹市,商贾熙攘。右玉的大地绿了后,如何让右玉县的人民群众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借绿生财、以绿促富?如何让绿色产业、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如何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h3><div> 新时期,右玉上上下下又迎来一个“由绿到富”的新挑战。</div><div><br></div> <div><br></div> 他们的举措之一,是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提档升级的同时,不断追求“彩化”“财化”。 <div> 比如,在右玉最高峰牛心山上修建了登山游览木栈道,登上半山腰观景台,周围丘陵土坡上种植了1.2万亩油菜花,盛夏时一片片、一层层金灿灿的油菜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类似这样以观赏为主的油菜花基地,右玉县这两年种植了近10万亩。</div><div> 在右玉县高速路和主干道两侧,除了传统的松树,还种上了连翘、丁香、玫瑰等易于观赏的彩色植物。</div><div><br></div> <h3><br></h3><h3> 又比如,他们根据土壤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的优势,选择了中药材种植,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效益。全县种植板蓝根、党参、黄芩、黄芪等中药材4.7万亩,县里联系两家大型药企进行保底价收购,并拿出四五千万元补贴种植户。</h3><div> 右玉还引进了适宜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果木进行栽培试种,先后种植了500亩寒富苹果、5000亩俄罗斯大果沙棘、1500亩大接杏、1500亩枸杞等经济树种,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br></div><div><br></div> <h3><br></h3><div> 右玉最出色的妙招,是走上了生态与畜牧联姻、生态和旅游共赢之路。</div><div> 据报道,如今的右玉,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一半;种草面积占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畜牧业收入占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生态畜牧产值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全新的发展格局催生出画面诱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感地带,全县生态畜牧经济建设步步深入。</div><div><br></div> <h3>  </h3><div> 农业和蓄牧业呈现出新格局,传统种植业转型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畜牧业转型为优质奶牛、肉羊为主的养殖加工业。生态畜牧建设在短期内步入融生态化、集约化、科技化、安全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于一体,生态建设、畜牧种养、加工销售、示范推广同频共振的良性发展轨道。全县农民户均3头牛、人均7只羊,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2000多户。</div><div><br></div> <h3><br></h3><div> 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右玉县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境内古堡林立,烽燧遍地,被称为“中国古堡之乡”,一代雄关杀虎口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城“西口”,是民族融合的摇篮、晋商旅蒙的通道,也是西口文化的核心区。</div><div><br></div> <h3><br></h3><h3> 右玉县紧抓这一特点,充分挖掘生态环境、边塞风情、人文古迹三大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合作力度,新上大型狩猎场、滑雪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生态植物园等项目,推进生态、民俗、特种体育“三大”特色旅游开发。</h3><div><br></div> <h3><br></h3><h3> 文化产业也将做大做强。右玉和中央美术学院洽谈设立学院分院,打响油画写生基地这一品牌。同时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全国各地更多画家、摄影家可以在此创作、休息、布展。</h3><div><br></div> <h3><br></h3><h3> 数据显示,2016年右玉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9.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2亿元。在2017年7月底举行的招商引资会上,右玉签约50多亿元,其中约10亿元的项目将深度发掘地热资源,打造高寒温泉度假胜地。</h3><h3> 预计到2025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67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h3><h3><br></h3> <h3><br></h3><h3> 此外,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则是右玉依托绿色转型发展的又一方向。多少年来,地处塞北的右玉县只是体验了大风的恶劣,没曾想到劲风也能吹来财富,成为右玉的资源优势。截至去年底,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近30万千瓦,位列山西省第一。</h3><div><br></div> <div><br></div><div> 清风拂来,林涛阵阵,仿佛是对“右玉精神”无言的诠释:</div><div> 执政为民,这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div><div> 绿色发展,这是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创新理念;</div><div> 迎难而上,这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胸襟气概;</div><div> 艰苦奋斗,这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本色体现;</div><div> 久久为功,这是不计名利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div><div> 利在长远,这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价值追求。</div><div><br></div> <h3>  </h3><h3> 右玉精神,就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h3><h3> 公园山顶,由人字形树根托起、象征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树雕塑组成的南山绿化丰碑,在朝霞中愈显巍峨。丰碑基座正面、西面、北面依次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右玉绿化100多位功臣名字和描述右玉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事迹的《右玉绿化赋》。</h3><h3> 基座东面,留出空白——右玉人说,这里期待后来者把绿色发展事业书写得更加精彩……</h3><h3><br></h3> <h3><br></h3><h3>附录:2017年9月27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以下简称《为有牺牲多壮志》)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h3><div><br></div><div>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毛主席的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中的名句。这部舞蹈史诗以毛主席诗词名句为剧名,集中展现山西省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的故事,弘扬了久久为功和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div><div><br></div><div> 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由著名导演张继钢执导、山西演艺集团创作排练,以80名舞蹈演员和160名合唱队员的超大阵势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称叹。</div><div><br></div> <h3><br></h3><h3> 该剧是首次将“右玉精神”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全剧艺术化再现了右玉人民70年来坚持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历任县委书记与群众把不毛之地改造为塞上绿洲的感人事迹,讴歌了右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壮举。</h3><div><br></div><div> 全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述,运用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手段,通过《我心无憾》《一生承诺》《这把锹》等16首动听曲目和精美舞蹈的展现,再现了党的基层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干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div><div><br></div> <h3><br></h3><h3> 现场观众深深为右玉县历任县委领导“一张图绘到底、一股劲拧到底”久久为功的政绩观所折服,也为右玉县由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而感叹。<br></h3><div><br></div><div> “千年狂风,万年黄沙。废墟之下,荒城之上,你听你听,小草在歌唱……”</div><div> “拍一拍身上的土,黄沙落满屋。就像熬过的日子,一片模模糊糊。划一根微亮的火,我要看清楚,这种白日的黑夜,不是我的画图。”</div><div> 音乐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开篇从《大风沙》《一盏油灯》展开,《救济粮》《大战黄沙洼》《再上黄沙洼》《小老杨,你好好活》《上学歌》《十姐妹》《这把锹》《我知道》《一生承诺》《苍头河,母亲河》这些动听的曲目艺术地呈现了右玉人拼搏的精神和不屈的斗志。</div><div><br></div> <h3><br></h3><div> 《为有牺牲多壮志》以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概括相融合,以纪实的影像与浪漫的歌唱相辉映,以大量的真实影像资料、以纪实的形式诉说了70年来发生在右玉大地上的感人故事。16首震撼人心的动听曲目和精美舞蹈的展现,散点布局、细节入手、全景呈现,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融合,使作品精神层面的表达喷薄而出,把右玉从一个废墟之下荒城之上的不毛之地变为绿色森林的艰难历程刻画成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br></div><div><br></div> <h3><br></h3><h3> 该剧由著名艺术家张继钢、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任卫新,著名作曲家孟卫东、董乐弦等国内一流艺术家精心编排,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和太原市海边街小学的艺术家和师生共同承担演出任务,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延续到了排练和演出场上,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气势如虹的精神盛宴。</h3><h3><br></h3> <h3><br></h3><h3> 导演张继钢在接受采访时说:“2008年我做完奥运会开幕式以后,2010年就被右玉县委县政府邀请去讲课,临去右玉之前我看到沙漠特别严重,到了右玉以后我看到的是一片绿洲,再往北走,离开右玉又是一片沙漠。</h3><h3> 我非常感慨,从右玉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70多来,历任县委书记都是拿着一把铁锹带领全县的父老乡亲们种树,硬是把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我想我们有责任把它变成一片艺术绿洲,用艺术的语言来把右玉精神弘扬天下。</h3><h3> 我不觉得右玉的植树造林仅仅是对中国有意义,是对整个人类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改造自然、改变生态,这种精神感天动地。我觉得从右玉那块土地上可以看到一种恶劣,从右玉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艰苦,从右玉的县委书记身上可以看到诗,从历任县委书记身上能看到史诗。</h3><h3> 我最早在他们身上首先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绘画、诗歌,但我起初看不到舞蹈,我觉得种树要编舞蹈太难了,但是我看到顶天立地的右玉人背后那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一边创作、一边排练、一边播种着信仰,这信仰就播种在我们的心中。”</h3><h3><br></h3> <h3><br></h3><div>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有汗水,必定会有果实。现在的右玉蓝天白云、青枝绿叶,绿化带动起了旅游、畜牧业等的发展,右玉人在这块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劳动生活着。</div><div> 右玉籍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淑章先生,用他从心底铺就的《右玉绿化赋》深情地诵颂道:</div><div> 浩浩乎,青山不老,切盼春来碧海更卷千重绿;</div><div> 冉冉兮,大地有情,坚信风展红旗长飘万代香!</div><div> 壮哉,右玉!</div><div><br></div> <h3><br></h3><h3> (以上老图片和部分文字,摘转自右玉展览馆相关史料和网上有关介绍,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其他图片本人拍摄于右玉县牛心山和游览沿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