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 最近读到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想起几年前读过罗素(英国)的《论老之将至》,基于中外两种不同文化的底蕴,二者论述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一是长篇小说;另一是散文,都是敏感关切老龄化社会庞大人群的涌动,以及老年人复杂隐曲心境的作品。</h1><h3><br></h3><h3><br></h3> <h1><br></h1><h1> 日前看周大新的《为天黑以前的风景铺一层温暖的底色》更加心有所动。</h1><h3><br></h3><h1> 文中写道: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以为这段路,与以前走过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们不知道,虽然路面还是原来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风景,与以往走过的相比,已相去甚远。</h1><h3><br></h3><h1> 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置身黑暗世界,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h1><h3><br></h3><h1> </h1> <h3><br></h3><h1>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和品尝孤独;<br><br></h1> <h3><br></h3><h1> 第二种风景,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小。得学会安静的呆在一角,欣赏后来者的热闹和风光,而不能忌妒抱怨;</h1><h3><br></h3><h3><br></h3> <h3><br></h3><h1> 第三种风景,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得学会与疾病共处,带病生活,视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无一点疾病,想重新生龙活虎是不可能的;</h1><h3> </h3> <h3><br></h3><h1> 第四种风景,是准备在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经过人生无所不能的奋斗,最终还要回到人生原点一一床,去接受别人照料并准备骑鹤远遁;</h1><h3> </h3> <h3><br></h3><h1> 第五种风景是沿途骗子很多。对此得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别轻易上当,把钱用在刀刃上。</h1><h3> </h3> <h3><br></h3><h1> 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线会逐渐变暗且越来越暗,自然增加了难走的程度。<br> 这就需要一束束光照亮,这种爱之光的光源无外乎三类,一是他人,包括老人的亲人;一是社会,包括政府和慈善组织;还有就是老人自己,每一个老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在心底都积聚或多或少的爱意。三处源头释放的爱意交汇后,发出一种华彩之光。为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铺上温暖的底色。这或许能帮助老人们顺利走到生命的终点,再换乘另外的交通工具,无悔地进入另一个世界。<br></h1> <h3><br></h3><h1> 罗素的《老之将至》则以散文特有的手法,浪漫地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h1><h1><br> </h1> <h3><br></h3><h1>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增加。人们总好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真的如此,就该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就可能并不是真的。 <br></h1><h3><br></h3> <h3><br></h3><h1>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h1><h3><br></h3> <h3><br></h3><h1>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地得到运用。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来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假如事实确是如此,那么当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譬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绝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活。</h1><h3><br></h3><h3><br></h3> <h3><br></h3><h1>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生。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克服对死亡恐惧的最好办法是——</h1><h1><br> 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而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h1><h1><br>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衡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的一生,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h1><h3><br></h3><h3><br></h3> <h3><br></h3><h1> 虽然是这样两个标题,并且文章真正要谈的都是怎样才能不老和怎样平静坦然地老去。然而,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h1><h1><br> 从这两本书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如何使自己延缓衰老的速度和如何平静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到来,从容老去。</h1><h1><br></h1><h1> 一是,阅读喜欢的书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年轻的心态。如果能够做到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就不必去考虑自己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去考虑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h1><h3><br></h3><h1> 二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时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h1><h1><br></h1><h3><br></h3> <h3><br></h3><h1> 正如旅途多远都会有终点,每个人都会面临老去的时候。就像夕阳平缓而安静的消失,能够这样理解自己的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而痛苦,因为我们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h1><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