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相聚宜随缘

lewisboy

<h1>这些年,各类同学聚会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成了民间交流的一大模式。从中学毕业**年到大学毕业**年,从插队某地**年到兵团战友**年重逢,从本地办到外地,从天南移到地北,真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形式各异,侧重不同的各类聚会也是一个个浓缩着社会人生、展示市井百态、观念碰撞的舞台。</h1><h1><br></h1><h1>莎士比亚《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剧中有段台词:“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人一生须扮演多重角色。” 短短数言就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全说清道明了。</h1><h1><br></h1><h1>当下的各类同学聚会也是如此,每个人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其实都在一个个舞台上表演、宣泄、诉说、寄托......。表演也好,宣泄也罢,都是绕不过去的主题。只不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学生时代段的同学聚会来说,舞台布置都大同小异,但演员的表演和角色的投入却是各领风骚。</h1><h1><br></h1><h1>首先我们要说得是,相比人间其它的真实舞台、虚拟舞台而言,同学聚会的舞台是最纯真,最接近本色的平台。而参与其中的演员也是通过他(她)最自然的演技,展现其最真切的本色和秉性,而无须像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光里那样,遮遮掩掩、真真假假,时浑时噩。不管是中学同学,还是大学校友,单纯、奔放、蓬勃、向上是青春年少共有的精神和品质。几年同窗共读结成的同学情胜过在单位工作十几年、几十年积淀的同事友谊。退了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或是知青战友、兵团战友的聚会真诚自然,情真意切,成了社会生活中一幅靓丽画卷。反观在职的、或退了休的单位同事们,不能一概说没有同事聚会,但就是有,其亲和力和持久性也远比不上同学聚会。几乎所有的过来人都当过学生、有过工作经历,也都多多少少参加过不同类型的聚会。同学情和同事情,孰轻孰重,孰近孰远,想必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大概率一致的,理由也是不言自明的。</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当然,忆同窗岁月,叙同学情谊是任何年龄段、任何学历层的同学聚会的主旋律,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质疑的。而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的同学聚会则又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基调。四、五十岁在职的同学聚会和六、七十岁退休的聚会就大不一样。前者同学聚会在单叙友谊的主格调下,更多时候会衍生出一些功利性的或落俗性的行为。如坊间所说,有些同学聚会成了有人炫富、拉关系、燃旧情的场所,就像给原本清纯的一眼泉水里注入了一股浑汤。这些不协调音符的产生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信念操守、名利观、美学观都受到诸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影响。这是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个人,一个小群体是无法独善其身的。所以我们要想消除同学聚会中所有的“杂音”,摘除同学聚会里所有的“奇葩”也是不现实的。</h1><h1><br></h1><h1>和在职一族的同学聚会相比,退休阶层的同学聚会就简单,敞亮了许多。都是进入“另册”的闲置人员,当年的或官或民现如今都成了草根,再辉煌的业绩也成为昔日黄花。无须再发愁年终的考核评估,也没有了敲门砖让子孙去搬;厨房菜场成了主战场,休闲自乐最时尚。参加这种年龄段的同学聚会应该是最轻松、惬意的事情。多得是忆往昔峥嵘,叙儿孙绕膝之乐;少了追名逐利,少了物欲索取。“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同类还有什么功名不能舍弃,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忘记?在淡定人生,笑谈往事之际,也不时会掠过一丝怅惘。</h1><p class="ql-block"><br></p> <h1>从同学聚会兴起以来,“大团圆”情结是大多数同学们所共有的。应该说,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愿望。但现实是,同学聚会的“出勤率”并没有随着通讯、交通的进步而提升,反倒是节节走低。不夸张地讲,当下大多同学聚会都是沿这样的轨迹运行:开头的一、二次,尤其是冠以*十年整数的纪念活动,都是“隆重热烈”、“心潮澎湃”。毕业分手后的首聚一般都会使人感受到心灵和视觉的震撼,舞台上要演出的是跨越数十年的岁月场景,肯定是盛大的、空前的。兴奋、热烈后的平缓、淡出也是合乎情理的。有些同学亮相一次,再难寻踪影,有些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h1><h1><br></h1><h1>有些人把同学“缺勤”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性格如何如何”、“混得如何如何”、“家庭如何如何”等等N类型,想深挖细刨,把人家的什么事都弄得象“小葱拌豆腐”,随时准备送温暖。这样的好心一不留神就办成了“坏事”,有时过度的“牵挂”反而招致来无奈的“疏远”。每每聚会应该都能遇到这种情况: “混得好的”、且有大把时间的主儿也常玩“消失”,而所谓“混得不好的”,也不乏场场不落(la)者。</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所以,同学聚会和其它人际交往一样,也应考虑到一个“度”的把握,也就是要注意“距离产生美”的问题。玩摄影的人都知道,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景,什么时候该用近距离特写镜头,什么时候该用远焦镜头,什么时候需要“高清”,什么时候又该作“模糊”处理。连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可以各留一点“私密空间”,那同学、战友之间是不是更应该多互留一些自由和包容?</h1><h1><br></h1><h1>舞台上的献艺者可嘉、可敬,舞台下的欣赏者同样可亲、可赞。不到场不等于不惦记,少联系不等于没念想。</h1><h1>人世间恐怕找不出一个人会对此生结下的同学情无动于衷,会对曾经的同窗手足“形同陌路”。物转星移,忘不了青春年华,天涯海角,隔不断情谊绵长。同学安好,便是晴天!</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