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填词真的只是那么简单?

长温

<h3><font color="#010101">  在我上一次的发文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有赞成问题的重要性,也有反驳问题的扯谈性质,更有许多朋友希望我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能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所以纷纷留言和私下留言,实在有些对不住,让大家久等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对于部份朋友来说并不难理解,只要认真的去了解过宋词并对其分析和寻络的朋友来说,答案早在心中。当然,也有许多迷茫的朋友,或者是由于接触诗词时间较短,或者是纯属于爱好兴趣,在无事的时候借此来抒一下心中的垒块,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和深入了解过宋词。更甚至于由于网上的文章众说纷纭,不知何去何从,难辩真伪。不管怎么样?作为对宋词兴趣较大的我,既然前面提出了问题,那就针对问题作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来回答一下,当然也可能并不全面。</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前面,我们暂把词分三个阶段:</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1、初学填词者能谨守词律,平仄不差,已是大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词中多技巧、手法等,如铺成、递进、点染、转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3、平仄既协,手法、技巧皆通,还得须辨上去。上去当矣,宜别阴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就第一个问题我提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A、以词牌《临江仙》为例,上下片起句“中中中中平中仄”,其中“中”为可平可仄,大家都知道,那是不是在中处可填任意字,如平、上、去、入不辨,都可以?再如《醉花阴》上片起句“中中中中平中仄”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好了,如果上面A明白,那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以苏子瞻《念奴娇》为例,换头处为“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大家都熟悉,这是化用李白的《月下独酌》,可其中“我醉拍手狂歌“(仄仄仄仄平平)是怎么来的?有没有讲究?可以任意来吗?再比如以叶梦得的《金缕曲》为例,其中上下片第四句“平仄平平平平仄”这属于什么句式?可否有所变动?变动算不算出律?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C、以词牌《意难忘》为例,上下片第七句处,平仄为“中中仄平平”,为什么前面两个字为中,而后面又定得那么死,非得仄平平?这里面又有什么问题在里面?等等。</font></h3><h3><br></h3> <h3></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其实</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所有词牌的句子都是按准律句来进行演变的,只不过在进行准律句演变的过程,宋词较为灵活,比如准律句的替换、缀格、领格、拗格、合成句等等的运用。</font></b><font color="#010101">就以上面的《临江仙》为例,上下片起句的词谱为“中中中中平中仄”,是因为在前人的作品中有“中平中仄平平仄”的句式,也有“中仄中平平仄仄”的句式,两者结合就成了“中中中中平中仄”这样的词谱存在,所以并不是凡为“中(可平可仄)”的地方就可以任意用词。再比如苏子瞻《念奴娇》:“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第一句为缀格,断句应为“我醉/拍手狂歌”,“我醉”一词为缀格,而下面的“拍手狂歌,举怀邀月”是两句标准的对仗句。“我醉”是标准的双仄句,而“拍手狂歌”也是标准的“仄仄平平”句式。再比如叶梦得的《金缕曲》“吹尽残花无人问”和“无限楼前沧波意”都是属于合成句,这样的句子断句为“吹尽残花/无人问”“无限楼前/沧波意”也是标准的律句,“吹尽残花”和“无限楼前”都是“平仄平平”,而“无人问”和“沧波意”也是标准的律句“平平仄”,当然这个句子我们也可以不用合成句,而把它变成“中仄中平平仄仄”的句式,也没什么不可,这样的词例前人也用得很多,我在填这词牌的时也几乎全用这样的句式。上面的《念奴娇》我们也可以不用缀格,可以用增韵的形式,如姜白石的“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淩波去。”也是可以的。还有上面提到的词牌《意难忘》,其中上下片第七句处,平仄为“中中仄平平”,这里就牵扯到领格的运用和不用领格的问题,如果用领格,那这个句子的断句为“中/中仄平平”,这样后面的四字句就是标准的律句“中仄平平”,如果不用领格,那这里就应为“中仄仄平平”也是标准的律句。说到这我就想笑,去年的时候我在填这词牌时,曾把这句写成“幷辔走他乡”和“蝶雁尽双双”。也有将这句写成“似月色凄清”和“换一醉烟轻”两种格式,有人就提出“幷辔走他乡”和“蝶雁尽双双”。这里不对,这里应该有领格,她说她找到二十多首词例得的结果。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解释,因为这种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解释也没有用,更何况她常说她只喜欢律诗,又怎懂词的灵活呢?比如“刘辰翁:焰蜡任风销、嫌杀杜家乔;周邦彦:拚剧饮淋浪、试说与何妨;陈允平:罗袜步沧浪、云雨梦犹妨;”这些她都视而不见。所以说</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词的灵活并不是简单的格律,格律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而这些东西没有任何一本书也没有任何一本词谱能说明和解释清楚,才导致如今的太多迷茫。</font></b><font color="#010101">当然有个问题在这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领格都可以替换!</font></h3><h3><br></h3> <h3>  下面我们继续第二个问题“词中多技巧、手法等,如铺成、递进、点染、转承…”,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好的结构能够使人始终在你营造的意境里,跟随着你的句子流转,能够有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结构通常是针对中长调而言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笔少,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的问题。<font color="#ed2308"><b>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话内就完成了意思的表达,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瞬间的心理,其用语相当言简意赅。因此对小令来说,要的是快进快出: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将意思说尽,要使读者读罢仍能情思缭绕。</b></font></h3> <h3>  填词在起结上分陡起、平起,讲究首尾呼应;亦或者宕开一笔;也有画龙点睛;更有题旨深化。在过片处有承上启下;也有一气贯注;有似离实合;也有异军突起。在布局中有顺笔(包括:先昔后今、从内到外、由景及情、前因后果);也有逆笔;更有顺逆交错。在章法上有造势、造境、造思,在手法运用的有含蓄、夸张、点染、曲直、隐显、移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但断不能有意悖、物伤。在技巧上有转折反衬、辩证、潜气内转、借宾唤主、运密入疏、逆提反接、回环吞吐、借物达意、收纵联密、先盘远势、似正实反、硬语盘空、岭断云连、草灰蛇线等等,具体的词例很多,就不一一举例子说明了。</h3> <h3>  再来说第三个问题,“须辨上去。上去当矣,宜别阴阳。”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因为有点抽象,语言的发展不好说,比如现在就没有入声字存在,如果首都定在南方,也许对于入声字也会保留。但许多词牌还得必须用入声韵,这里的必须也牵扯到律句。所以这一关真不好破,一句词的读音流畅与否更是决定一首词的好坏,这里的好坏也指意境的好坏。“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动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知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一段话,出自明朝王宗岳之《太极拳论》。但我认为用来填词是最好不过了,评价一首词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这句话最合适。为什么这样讲呢?对于阴阳论来说大家都不陌生,最简单的比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平别阴阳、仄分上去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有它“固定”的发音,当然这里的固定是有前提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昔日的入声字现在却没了。</h3> <h3>  我们说一下最后一个问题,“今人多以诗、词、曲不分,混为一谈。不知诗中不能有词语,更不能有曲语;词中可有诗语,定不能有曲语;曲中可有诗语也可有词语。”这句话很多人没法理解,什么叫诗语?什么又叫词语?什么还有曲语?我不作解释,举个例子,如果在诗中和词中出现这样的句子行不?“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我想应该不行吧!但在曲中就可以,这就叫曲语!再比如“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像这样的句子能不能入诗?我想应该不能吧!那能不能入曲?当然可以!这就叫词语。这就是我说的“诗中不能有词语,更不能有曲语;词中可有诗语,定不能有曲语;曲中可有诗语也可有词语。”非常可笑的是有些人把词填成曲的样子,甚至于连曲都不是,更像现在的歌一样,一天乐此不疲,一天十首、二十首,一串一串的,好听一点叫才思敏捷,不好听一点是瞎扯蛋!好了,不说,别人喜欢的事,我操那们子的心,又不影响我吃饭。</h3> <h3>  以上回答可能还有许多诗友可能不明白,不过慢慢来,只要喜欢上了这一条路,终有让自己着迷的地方。当我们在不断的去了解“词”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探索,我们终会有所得,宋词的迷人好比江南的烟雨,朦胧、含蓄,实在是越了解越喜欢,越喜欢越了解,她就像是取之不尽的财宝,让人疯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