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乡下过年</h3><div> 李爽</div><div>终于能为城里的工作和应酬划个满意的句号,已是腊月二十九了。归心似箭的丈夫兜里揣好从银行换来的新钞,叫来出租车,大箱小箱塞满一车,直奔乡下。</div><div>清新的乡风中飘着蜜,欢乐的阳光里播撒着甜,年底欢乐在乡间弥漫。远远就听见村里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进村一望,许多人家大铁门前已是红灯高悬,对联、福字红彤彤金灿灿耀人眼目。白茫茫的蒸汽裹着阵阵菜香从家家门里蒸腾出来,袅袅的炊烟悠然飞向充满人间欢乐的天空。乡下的年就是这样透透明明,敞敞亮亮,让人心里觉得舒坦。</div><div>“回来了!”,随着一声惊喜的召唤、呼啦啦一下迎出十几口人,惊得鸡群、鸭群咯咯嘎嘎满院乱跑。热情地家人团团围拢来,嘘寒问暖,简直能把人烤化。回到家,丈夫最忙的就是挨家送礼物,他一时出后阔绰,气势豪迈。也许这不仅仅是他的心理需要,乡下的老人,翘首企盼着年底的大团圆,不就图个看见子女出息风光吗?看着儿子“可爱至极”的举止,极大的满足感焕发在老父老母打皱的脸上。</div><div>儿媳妇们全都在灶间忙碌,乡下人对年夜饭格外看重。现在过年,乡下人也讲究吃特色、吃吉祥、吃文化。羊蹄、肉粽子早早煮好了,为了这顿饭,平时做惯了家常菜的年轻媳妇们年前还特意进城里下了趟饭店,学了几道新菜。红彤彤的火光在灶膛里跳跃,热腾腾的饺子在热锅里翻滚,菜香混合着稻草味在屋里弥散着,屋里屋外处处欢声笑语。</div><div>饭菜格外丰盛。在清爽干净而温暖的房间里,家人一杯杯喝酒,喝得面红耳赤。男人脸上满溢着幸福之光,女人孩子的脸上笑开朵朵花。健谈的老父掬着欣慰。儿子们知道,老爹又要开始盘点了。开场还是老话,过年就是过人,人多才热闹。父母在就是家,过年都能回来,老人就是宽慰。尤其有几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临到咱家,值得乐呵。从大的开说,以前开出租车的大哥去年盖起二层楼,开起了超市。二哥搞养殖搞出名堂,成了附近抢手的技术能人,整天名牌轿车接送。三哥吃苦能干,养螃蟹养蚂蚁,收入不错,眼下正张罗盖新房。虽然这三个儿子住在乡下,可生活不比城里差。再说城里的老四,就是我丈夫,工作生活稳定,一直是他最满意的了。老五进城不到三年,就自己挣了套楼房。孙子孙女们也出息了,大孙子部队被提干,大孙女考进大连模特学校。老人说,一个庄户人家,能有今天的日子,真是托了当今社会的福。儿孙们也一同称赞当今的政策好,共产党英明,让庄户人家过上了好日子。</div><div>可不是,就说眼下回到乡间的这份舒适吧。除夕夜,屋里生着暖和干净的暖气,坐在热乎炕上,看晚会,用电话拜年、男人们握着手机不时与远处的朋友互致问候,觉得和城里没什么两样。只有跑东家串西家、一趟趟来来往往简直要踢破了门槛的孩子,让人觉得乡间的年味正浓。</div><div>因为今年心情好,老人特意为孩子们买了许多炮仗、礼花,孩子们热热闹闹地不停地在院中燃放。劈啪劈啪的鞭炮声像密集的雨点,红红的纸屑如雪花般在空中飞舞飘落。孩子们欢呼雀跃踩着纸屑一路跑去,在红灯笼的光晕里,一头一脸的汗,把古老的年味蒸得越发热气腾腾。</div><div>“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乡间的初一格外美好。一轮鲜红的日头从一望无际的旷野里喷薄升起,天地间特别清新明亮。新年的阳光在人们身上暖暖拂拭、在脸上轻轻摩挲,将睡在农家大炕上的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拜年的人纷纭而至,请客的人络绎登门。在已经来临的新的一年,一声声真诚的“过年好”,就将给他们带来一个个红包。更为兴奋的是今年的红包更鼓,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又涨了。</div><div>从初二酒席就摆开了,东家坐罢坐西家,家家都会拿出最好的酒席招待客人。吃饱喝足,孩子们兜里揣着炮仗和好吃的,乐颠颠地跑去玩了,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搓搓麻将、打打扑克、唠唠嗑。有兴致的,放放DVD、看看有线电视。感觉累了,便四肢舒展在热乎乎的大炕上酣睡,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享乡间的纯朴和自然。</div><div>在乡间过年,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初五,得收拾回城预备上班了,走时比来时还要忙活,亲情的具体体现就是大袋小袋的吃的,总之家家都要抢着给你捎点儿啥回去 。</div><div>丈夫不爱走,觉得一年到头从未如此放松。四岁的儿子不爱走,像匹出了栏的小马驹,他觉得没淘够。于是只得在儿子“我不走,我要天天过年”的喊声里,在村路上亲人们追随的目光里,踏上了返城的路。</div><div> 原文发表于《盘锦日报》</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