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四</h3><div>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div><div><br></div><div>注释</div><div>1,《韶》:相传是大舜时的音乐。</div><div>2,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div><div><br></div><div>直译</div><div>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div> <h3>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心性。</h3><h3>《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古典音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品尝不出肉的滋味儿,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音乐教化的重视。</h3><h3>另外,也表现孔子对《韶》所表现的内容的向往。对于禅让制度,对于尧舜禹这些古代圣人的向往之情。《尚书-益稷》篇记载了《韶曲》的背景和过程,如果仔细分析推敲的话,倒可以推演出。虞舜向大禹交接权力时的大概情景。这也暗含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倾向。</h3> <h3>因为乐教对孔子个人及他的学生,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他曾和当时的乐人不断交往。这由《论语-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一章,及以后要讲的《卫灵公》“师冕见,及阶……”一章可以得到证明。《微子》“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一章,必系孔子对于鲁国乐人的风流云散,发出深重的叹息,所以他的学生才这才这样把叮咛郑重地记下来。《论语》中有多章关于孔子对音乐的记载,这里不在赘述。</h3><h3>孔子不仅仅欣赏音乐,而且曾对音乐做了一番重要的整理工作。所以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使诗与乐,得到了它原有的配合与统一。《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种陈述也是可信的。</h3><div><br></div><div>……徐复观《孔子与音乐》</div> <h3>在传统的“六艺:礼、乐、书、射、御、术”中,将“乐”放在仅次于“礼”的位置上,是有一定道理的:</h3><h3>因为从做人受教育角度上讲,“不学礼,无以立”是当然,而“乐”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况且“乐”可以穿越时空与国界,能使古今中外的人通过它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h3><h3>激昂的音乐,可以使人在情绪低弥时得到振奋;舒缓的音乐,可以使人在情绪亢奋时得到平静。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对音乐节律的感悟,运用到行为的节奏上,即“有调不紊”地达到思想行为上真正意义的成熟。</h3><div>作为现代人,都认识到高频率生活节奏给身心带来的危害,而“坐禅入定”之类修练方式又很不容易做到。因此,耹听欣赏些高雅的音乐,是既廉价又易行的“保健”方式。</div><div>例《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能换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能使人安详平静;《春江花月夜》则使感受生活中的惬意;《长安古韵》、《盛世大明》,能让人看到光明与宏大……</div> <h3>包括另外一些高层次的现代音乐,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滋补品”,能让人内心变得更“强壮与强大”,总之可以促使人恬静幽雅、自然健康,这可能就是“六艺之乐教”的意义吧。</h3><h3>不过还有一点要讲:低俗的靡靡之音,还可能对人的精神起“负作用”,让人萎靡不振或狂躁不安,甚至引至“脑残”,所以对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h3><h3>礼与乐都是关于美的启迪与感悟,是性与灵的更高层次的享受,凌驾于生活基本原则之上,所以,是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的体现……</h3><h3>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也代表他的思想倾向与敬业态度。而他所倡导的“礼乐之教”,更应该被我们聪明的现代人所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