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个喧闹的时代,被手机绑架的时间,和满天飞舞着的碎片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慢慢的,低着头拿着手机的你我忘却了原本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h3><h3>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h3><h3> 回头看看,发现那些每天坚持做自己的人,生活比我这个整天玩儿手机的人,时间过得有意义的多。</h3><h3> 在此制作这个集子,是对书法家李志强先生每天的坚持表示尊敬!谢谢你用每天的坚持做出的榜样!</h3> <h3>临池偶得36</h3><div>如果把王铎傅山算成前明遗老,那么清代的行草与楷书便不足称了。也正因如此,清代的篆隶和魏碑掀起了大波。</div><div>或许清人以为从帖派行草上寻求突破已经很难,所以不再跟着玩儿了。特别是阮元的“南帖北碑”之说一出,大家就一边倒式的离开了二王一派,结果成就了一大批从碑版中吸取营养的书法大家。</div><div>篆书大家主要有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吴大澂、徐三庚、吴昌硕等,隶书大家主要有郑簠、金农、伊秉授等,魏碑大家主要有赵之谦、章裕钊等。当然,其中的大家们往往诸体兼善,特别像邓石如,篆隶楷行草无所不通,且多数字体都能领一带风骚,堪称方家巨擘;赵之谦不仅魏碑写得好,隶书、篆书、行草功力深湛,且在画坛也负盛名。正是这一群艺术大师,撑起了有清书法艺术的璀粲星空。</div><div>不过,稍早一点的郑板桥也很值得一提。</div> <h3>临池偶得37</h3><div>郑板桥的书名没有画名大,画名没有官声隆。</div><div>人们知道郑板桥,多数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画家之一,而且知道他曾经做过不太大的官。虽然官阶不高,但他在一丛竹子边上题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却家喻户晓。在基层做父母官能讲出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确实不多。所以看到他写的“难得糊涂”,总觉得有些言不由衷。</div><div>郑板桥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探索了很新的路,只是因为离主流审美远了一些,所以后世跟进的人极少,因而也没能产生流派式的影响力。</div><div>对于郑板桥的字,启功先生点评得精当:板桥中年的精楷,笔力坚卓,章法连贯,在毫不吃力之中,自然地、轻松地收到清新而严肃的效果,让观者看到处处出于碑帖,而又说不出是哪种碑帖。板桥的行书,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特别是纯连绵的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在他的各体中最见极高极深的造诣。可惜这种字体的作品流传不多。</div><div>启功如此评说,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开启了一扇书法艺术欣赏的方门径?</div> <h3>临池偶得38</h3><div>清代的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卓然大家。</div><div>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是其伟大的创造。其中“书同文”就是让李斯、赵高、胡毋敬整理文字并统一颁行。其中李斯作“苍颉”,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实际上是当时的识字课本或者字典。惜乎年代久远,均已失传。但李斯、胡毋敬均有其它作品刻石存世,如李斯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那个时候的文字,追求的是规范,如同当今的印刷体一般。</div><div>之后,汉字几经演变,诸体兼备,但写小篆的一直还有。如唐代的李阳冰,元代的泰不华等。然从之者寡,影响不大。到了清代中期有了邓石如,才真正迎来了小篆的中兴。</div><div>邓石如的小篆,结字规范之中时见新构,用笔圆转之中时现锋毫。铁线、玉箸千字一体,宛转优雅,收放自如,气韵畅达,疏密有致,计白当黑,已经明显超出秦篆的定规,体现了书家的创造。邓石如的隶书,深受魏碑楷书的影响,中宫紧收,四面开张,精神勃发,神气活现,尤其《曹全碑》式的雁尾,极尽清丽优雅。邓石如的魏楷,用笔或劲健爽利,或圆润清丽,其横划皆取平势,一改前人右侧稍高的取势,于稳健中见姿媚。邓石如的行草则用笔苍辣,行笔涩劲,气韵横生,拙中藏巧。如此诸体兼通的书家,实不多见。</div> <h3>临池偶得39</h3><div>邓石如之后,写小篆的吴熙载、徐三庚走了一条曼妙妩媚、优雅舒展的路子;杨沂孙、吴大澂走了一条刚正俊伟、劲健挺拔的路子;吴昌硕则另辟蹊径,直接师法大篆,特别钟情石鼓文,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综合创造的路子。这三条路除了杨、吴一派后世少学之外,前后两条篆书发展的道路,均是随行者众,后来发展得蔚为大观。</div><div>石鼓文是秦统一小篆之前的秦篆,是小篆形成的基础。韩愈的《石鼓歌》特别有名,把石鼓文字描绘得如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且石鼓一出,即为后世金石学、书学追捧,但直到吴昌硕,才让石鼓文脱胎换骨,亢然走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div><div>吴昌硕的石鼓文较之原石鼓文是形宛在而神勃发,他刻意收紧了原石鼓文的松劲,使得结体精严而不失灵动,较之规整的小篆多了一些动感。加上以浓墨写入生宣,一股苍劲浑成之气凛然而出。后人学吴昌硕的不少,但很少有人真正超越。</div><div>吴昌硕不仅大篆写得好,行草出入米南宫,加以绘笔写字,别开生面。大写意花鸟用笔如椽,于大开大合之中见规矩,可谓从心所欲。有兴趣者值得细品。</div> <h3>临池偶得40</h3><div>明清两代书家,特别是自明中叶个性张扬的风气形成之后,大家都把自己的个人风格看得至关重要。很少有人像王铎那样钟情于古,醉古出新的。多数是选择一条路子,把学古人的功夫下到一定程度,便开始自己玩儿了。因此,虽然百花齐放,但真正意义上的高峰,的确太少了。</div><div>就拿隶书来说,郑簠的隶书结体自汉隶出,但过于注重笔墨情趣,终究缺乏大气。邓石如的隶书,当属于相当好的,但细审便能觉察出,那是他魏楷结体的隶书表达,也没有传达出雄阔的汉风。金农的隶书世称“漆书”,仿佛是用漆刷子写出来的,风格独特,虽时现灵动,足见书家匠心所在,但方正得如同黑体字,书法美感已受到相当的限制。倒是伊秉绶,虽然用笔变化不多,用墨极尽润泽,但他的确写出了隶书的大气。</div><div>伊秉绶的隶书,没有常见隶书的那种飞动感,但沉着稳重,方正舒阔,大气横陈,于整齐中见灵动,在古拙中出秀妍。特别是他一反传统隶书横画中的波折与蚕头雁尾,只做一点轻微的示意,那种寓巧于拙、大智若愚的感觉便跃然纸上。这种重气势不重笔墨的做法,折射出了伊秉绶对隶书审美的理解深度。</div> <h3>未完待续敬请期待......</h3><h3><br /></h3><h3>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3> <h3> 李志强,河南原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曾获河南省行草书展一等奖。出版有《中国书法二十六讲》《临风集》《期待是美丽的》《啸余诗草》等多部著作。现供职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李志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书法作品:李志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序:水墨姚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摄影:水墨姚黄</p><p class="ql-block"><br></p> <h3><a href="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40213221277"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中国书法二十六讲 李志强 河南美术出版社</a></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0b3348h" target="_blank">北归行纪</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tgx444" target="_blank">相会北野</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9ojufi" target="_blank">送给还在暗夜中跋涉的你</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50df2rl" target="_blank">纯白色的香气</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s5jhey" target="_blank">苦旅 五十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