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小集

闲看闲书

<h1> 小序</h1><div><br></div><div>两年前,我的读书随笔《忧郁的告白》出版后,直接、间接多次听到有人对我书名的询问或疑惑,包括学生正面或qq询问。我那时想,如果读了我的书,还在问这个问题,我真的就无法解释了。后来忽然想到,由我自己来摘录书中的某些段落,或许可成为一种解释?于是,当年在qq中就每天摘录一段用“说说”的形式发布了。今天闲逛qq,就随手制作了这个“美篇”。是为小序。</div><div><br></div><div> 1</div><div><br></div><div>凡人的生活追求,就是衣食无优,且有书读;如果还有一段闲情相伴,那肯定是最惬意的人生。凡人的思想境界,就是生活困顿,要养家糊口,“以心为形役”也无妨;但“质性”太受压抑,在衣食已可无忧的情况下,那肯定是要挂印去官的。陶渊明立身行事,不唱道家蔽屣名利的高调,无视儒家忧道不忧贫的古训,公然宣称自己是为贫而仕,为口腹而仕,其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总是令我感慨有加。一个人活在世上,锦衣玉食与香车宝马其实都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活得真实与痛快才是一种境界。陶渊明的时代好像是远去了,但他先锋而又古雅的生活姿态显然不会随风而逝。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作为他的一种阅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真义与深意,颇可让人毕生玩味。(摘自《闲情自在殊难舍》)</div><div><br></div><div> 2</div><div><br></div><div>有思维、有思想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很多,孤独无援我以为是很多人的“通病”,尤其是在一些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上。前者由于某些能“理解”的原因一般不易为人所知,后者虽较前为显,但也要细心才可洞悉。其实,海明威的孤独无援并不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他此前的许多重要作品里早已初见端倪,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他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为写作原型,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他是“迷惘的一代”;在《永别了,武器》中,青年亨利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内心深处的孤独无援触目皆是,这在电影上表现得尤为鲜明;《乞力马扎罗的雪》(包括同名电影)把这一点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至。甚至,以我陋见,海明威在写作上广为称道的“冰山理论”和他惜墨如金的“电报语言”,也未必不是包裹他那颗孤独无援的心的一种“无意识”选择。(摘自《孤独无援的海明威》)</div><div><br></div><div> 3</div><div><br></div><div>谈民国那些大师,少不了要说陈寅恪。其实陈寅恪的学问因为太过专业,加之行文简古,真正喜欢和能够看进去的读者并不多。本书写陈寅恪,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首诗:“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竹门松菊家何在,且任他乡作故乡。”我特别喜欢这首诗的颈联。不知为什么,每当念到“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苍凉悲壮的诗句,我就会想到一个奇怪问题:今天大师匮乏,或者说没有鲁迅陈寅恪这样的大师,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做学问者面对各式各样的诱惑已经不敢有“负气”的勇气;而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的坚守,某种意义上讲,也必须要能承受“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孤独。但今天的学者教授往往都是一些很“务实”的人,深知仗义执言代价太大,而吾生也有涯,所以通常都不去“犯傻”。有不少人甚至特别喜欢自己的研究生弟子称自己“老板”(当“叫兽”的那些家伙就更等而下之了),你如何祈望他能培养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的思想者。我很敬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那样的人——差不多就是大师级人物了。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又在英年之际选择了从高空向大地坠落的方式去终结自己的生命。(摘自《民国那些大师》阅读札记)</div><div><br></div><div> 4</div><div><br></div><div>关注宁静,审视自我,让我们内心深处某些不敢轻易触动的乡愁或情愫在不经意间得到一个回望的机缘,这是何等难得的事啊。之后,尽管难免有些怅然若失,但那种久违了的温馨之感,却会长久温暖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恩之心。(摘自《没有意义的意义》)</div><div><br></div><div> 5</div><div><br></div><div>文学的目的不在于实用,所以本书虽然谈了很多阅读随想和建议,但最终的确是一本“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喜欢阅读文学这类闲书的爱好在很多成功人士看来是极其不合乎时宜的——因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读了文学。但现实是,文学书籍在今天离死亡的坟墓显然还很遥远,这或许可以同时说明两个问题:读书是很必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无用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很欣赏作者的一个观点:“阅读是由若干避世独处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称之为精神之境的无形空间里共同感知到的那永恒的一刻。”(《为什么读书——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6</div><div><br></div><div>博尔赫斯的个人志趣和喜好很有意思,比如对探戈的看法。他认为探戈来自放浪形骸的场所,并不来自民间;跳探戈的人脸上有时所带的“猥亵的表情”,总让他想到“一种举止轻狂的恶少和痞子兼而有之的那种氛围。”有人可能会讥讽这个瞎眼的阿根廷老者在满嘴喷粪,但我却认为他说得不无道理;张爱玲也说跳舞是“有礼貌的淫荡”。两个人都很有个性,但都对跳舞出语刻薄,这是不是他们小说比较好看的原因之一呢?(《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7</div><div><br></div><div>但,说是诗性,其实都是常识,只是我们有些人认识不到或不愿正视而已。一个社会,如果性是正常的、和谐的,其它方面就不可能不正常不和谐。阅读《中国性史图鉴》,知道一些常识,并对之加以理解和认可,生活也许会变得自由惬意一些。“万般风流写青史,谁人不重云雨情。”刘达临教授这两句诗写得还真是不错。(《中国性史图鉴》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8</div><div><br></div><div>生活中类似的事好像很不少:一些早就存在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时,我们常常是不愿正视和承认,总要等到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无法自圆其说或难以解释时,才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一些有独立思考的学者,因为无法视而不见要阐述自己的忧思,又最容易被视为“自由化”思想严重的异端。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一方面要求解放思想,一方面又不太宽容自由的学术思考,解放思想不是成了叶公好龙吗?(《为人道主义辩护》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9</div><div><br></div><div>思想的独立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独立的思考从怀疑开始,如果已经存疑,而又不容置疑和商榷讨论,则显然是在灌输奴性思维,专制的意味就有些昭然若揭了。(《20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0</div><div><br></div><div>布衣乃仕宦之外的文化人,布衣文化在今天的稀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思想者的被边缘化或者被放逐。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像张进德这样的中国布衣应该常见,也是国富民强的必须,但在今天,可惜事实不是这样。(《中国布衣》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1</div><div><br></div><div>作者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兴趣显然不在写一个通俗的言情故事,所以笔墨细腻到有些地方仿佛是在让读者看一部节奏缓慢的老电影。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但又迥异于巴尔扎克和左拉那批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前辈的习惯套路,因为它叙述的回环往复和“杂乱无章”有鲜明的现代小说风格。在达·萨勒纳弗的笔下,叙述描写是随意无拘的,有时精雕细刻,有时大刀阔斧,不少场景让人颇为流连忘返,因为是两个偷情男女的特殊交往,所以人物的一颦一笑和那些仿佛漫不经心的举止(细节),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潜藏着一种特别意味,令人感慨不已甚至浮想联翩。真正的相爱是艰难的,更何况是偷情这种“幽灵的生活”。我不知道作者对这个故事的道德判断,但小说中两个红尘男女相爱牵挂到让人心痛的描写,已经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他们的“不道德行为”产生了深重的惋惜。生活中肯定少不了这样的婚外情故事:没有日思夜想,也不会相忘于江湖,但肯定会有牵挂——哪怕这样的牵挂不是经常有,也谈不上有什么很实在的现实意义,但深藏于内心的这种特殊情感,在达·萨勒纳弗看来,好像还不能简单地以是非论之。(《幽灵的生活》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2</div><div><br></div><div>我之所以顽固地认定这两部小说有一定“自传经历”,张洁给两位女作家取名“钟雨”和“吴为”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样的取名好像透露了张洁内心深处某种沉重的遗恨;她好像是要用这种方式再一次要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爱情,最后只能是“终于无为”(钟雨吴为)!文学史上这样的事太常见了:一个优秀作家铭心刻骨的情感记忆最终都会找个宣泄的出口,否则,这个作家就很有可能死不瞑目。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用小说完成了她对爱的认识:中年时,她深信爱是不能忘记的;老年时,她对爱已经彻底绝望。(《爱,是不能忘记的》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3</div><div><br></div><div>认识亨利·米勒,并与之亲密交往显然是阿娜伊丝·宁心头永远的痛。她一方面深为亨利的思想和才华所折服,迷恋他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角色的那种“下流却有深度”,但她又不愿伤害自己的丈夫雨果。这种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和痛苦,很可能是她心头永远挥之难去的一道阴影,同时也是她在63岁时下决心抽取日记的相关内容“创作”小说《亨利与琼》的真正动因。小说《亨利与琼》写“爱与欲”的笔墨既含蓄又大胆,叙述描写汪洋恣肆又显得诗情画意,和同名电影一样,到处弥漫着一种幽香,沁人心脾却难以言传;而在《日记》中,更多更常见的却是一种苦涩笔调,这里显然有阿娜伊丝·宁的难言之隐。(摘自《远去的的倩影——一个活在日记小说电影中的女人》)</div><div><br></div><div> 14</div><div><br></div><div>中国自近代以降,国弱民贫,累遭欺凌,很难说禁书之最不是首当其冲——因为明清两代大规模的禁书,不仅广泛禁锢了人的思想,也直接导致社会发展极为缓慢。(《中国禁书大观》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5</div><div><br></div><div>本书的理智和深度以及前瞻性令人深为感叹和遗憾,曾经的一度被禁使它显得更是意味深长(是因为它说了很多真话吗)。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具有独立思考品格的知识分子,欠缺的只是环境。本书的《后记》追述了作者的成长经过和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是一篇让我肃然起敬和爱不释手的美文。想到何女士在撰写本书时因为“还要在‘说法’上反复琢磨”的良苦用心,我对她作为一个学者所具有的学术良知与道义担当深表敬佩。祝愿已移居海外的何女士身体健康,生活快乐。(《现代化的陷阱》阅读小札)</div><div><br></div><div> 16</div><div><br></div><h3>胡适这个微笑的异端,一生几乎都在讲演中度过。直到1962年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终于倒在演讲台前,才停止思想。当他长眠时,人们清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书籍文稿外,只有区区一百三十五美元。面对“一个为自由国度苦苦奔波的人”所留下的这份遗产,无论世人有怎样的评论,我觉得都是胡适的骄傲与自豪,也是胡适这个异端的价值和意义。(摘自《迷人的微笑》)</h3><h3><br></h3><h5><font color="#b04fbb">作者简介:王明析,男。发表过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评论等逾100万字。主编出版过多部地方文史图书,出版有读书随笔《忧郁的告白》《纸上的乡愁》。现定居遵义市。</font></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