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交流促发展,和谐共赢齐奋进——邓家小学、杨桥小学、占圩小学校际交流活动

李飘

<h3> 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增进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学习借鉴各学校优秀课堂的成功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h3><h3> 2018年4月11号上午,邓家小学、杨桥小学赴占圩小学开展校际交流教研活动。区教育局教研室胡淑玲老师、梁志平老师及王中平老师莅临指导。</h3> <h3>  第一堂课是由杨桥小学艾悦妮老师带来语文课程——古诗《枫桥夜泊》</h3> 在传授新知识前, 艾老师先是通过介绍作者张继写诗时的背景,介绍生活的特定时代,以及历史背景 。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div>  为了把学生更好的引入情景中,艾老师通过出示精美的幻灯片、图片和钟声的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div> <h3>  学生们积极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活动异常的精彩。</h3> <h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课堂的主人,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h3><h3> (1) 多种形式的诵读, 既培养了学生语感, 又使背诵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h3><h3> (2)质疑张继为何而“愁眠”?在这一质疑、释疑的过程,使学生在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h3><h3> (3)教学环节中,以“你想对张继说什么?”为课堂练习,学生纷纷在学习卡上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并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在安慰劝诫作者张继不要轻易放弃的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挫折,并且战胜它。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使德育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h3><h3> </h3> <h3> 艾老师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学生入“境”,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h3><div>  整堂课下来,一节古诗教学课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div> <h3>  第二堂课是由邓家小学的程媛老师带来数学课程——整十数的加减法</h3> <h3>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程老师抓住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 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用谈话导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旧知做铺垫从而引出新知识。</h3> <h3>  “小动物来我家做客”这一话题,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抓住小朋友的好奇心,向他们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你们猜一猜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后面又藏了什么呢?等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优化问题内容,把握问题时机,讲究问题技巧,进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h3> <h3>  程老师积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积极主动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这两节展示课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献课教师过硬的素质,扎实的教学功底,两位老师严谨、一丝不苟的教风让师生倍感亲切,巧妙的课堂设计如沐春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交流课结束后,课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艾悦妮老师和程媛老师分别阐述了两节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font></h3> <h3> 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三位老师分别从多角度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两位教师的授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各校听课教师谈听课感想,指出不足,提出疑问,各抒己见,真诚交流。</h3><h3> </h3> <h3>  本次校际教研活动,可以搭建各校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不断深化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兄弟学校间的合作,加深了三校教师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使三校之间的友谊更加深远。通过这样的校际交流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平台,三校的联谊之路也会越走越精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