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上中篇说到凤林王氏始祖居于王村里、折桂里,其实也就是后来说的居于凤林山下。《凤林王佥事总谱》卷一7页有 “盖王氏自宋邠国公讳彦超为孝二府君由会稽徙居廿八都之凤林山”,那此凤林山与王始祖又有什么关系呢?</b></h1> <h1><b> 嘉庆《义乌县志》卷二5页载“凤林山,县南五十里,平地有山巍然突起,高五十丈,古老相传有凤栖其上,故名,宋王氏立亭其上,时聚会亭废,有王德升重建,王祎有记,是古迹。”</b></h1> <h1><b> 古老相传有凤栖其上,其实小时候就听长辈说过:王彦超因五季之乱,巡视乌伤,寻找安身歇息之地。路过凤林山,见此山在平地里突起,又不甚高,逐停马歇息。徒步上山,在山上可见凤跃雀跳,鸟语花香,草绿树翠。</b></h1> <h1><b> 奇的是彦超一行(应该是还有随从),在山上边走边谈,竟然凤不惊,雀不散。他不由想起了,离开京城时,有一位相师(道师),曾对彦超说过:你此去,若见有凤凰棲息的地方,也就是你此去可安家立身之地。</b></h1> <h1><b> 于是彦超他们就登到山巅,仔细端祥了周围环境,</b><b>只见东立两山似笔架(五指山、后架山很像笔架),又似两尊护凤天神,护其口。南端高山峻岭如屏障,西视丘陵似盆地。北边绵延低山,层层增高象云叠又叠。尤其看到凤林山下西北端不远处,有一低洼,清水荡漾。这确实是宜人居住的地方,王彦超就认定此地。在低洼处安营扎寨,歇息居住了。</b></h1> <h1><b> 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见凤栖居”的传说。后来,人们更加丰富了传说的内容,说王彦章、王彦超两兄弟,经过“杯酒释兵权后”,也萌发了辞官隐居的念头。特意找了相师(道师),给安身立户之地,卜了一挂。大师在签中说,一个见坎可停,一个见凤可息。于是,他俩离开京城后,王彦章在东阳见坎后就在王坎头落脚安身了。而王彦超也在义乌凤林山见凤后,山下歇息安居了。</b></h1> <h1><b> 其实这些传说,终究没文字依据可考。后人查王彦章、王彦超,也非亲兄弟。加上凤凰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鸟,其实很可能就是孔雀一类的鸟。这传说只能是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谈罢了。不过近日拜读《凤林王氏宗谱》,终现王彦超在凤林山的端倪。</b></h1> <h1><b> 乾隆辛卯重修《凤林王氏宗谱》,卷一26页的《凤林王氏大宗祠》中,记有“彦超事钱王镠,为越州节度使。以五季之乱,来居此凤林山之下”。卷一39页《凤林大宗祠亭墓记》,有“原有古址,始祖大宋邠国公。自会稽迁居义乌廿八都,王村世居有年,子孙蕃衍,散分各邑各派。独存前田一枝,保守凤林故土,业大宗祠,匕后邠国公墓,祠前水月塘,东左巍然峻起小山为凤林山。当有凤凰所棲,因以为名”。《凤林慈溪宗谱》卷一33页,《南陵王氏重修宗谱序》,也有“凤林山名旧矣……”。</b></h1> <h1><b> 再观各支派凤林王氏宗谱,都记有王祎写的《凤林亭记》。王袆,字 子充,号华川,元至治二年(1322)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江浙行省婺州路义乌县。明洪武六年(1374)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国家一统大业而捐躯云南。是王彦超长子,棣的十六世裔孙。观凤林宗谱世系,棣的元孙從用(也就是王祎的第十世祖公)就已从凤林迁居沙溪成为王氏沙溪派。《凤林王氏金山宗谱》,卷二3页世系表中,從用由凤林王村,迁居邑东沙溪。從用的第四代孙寓(也就是王袆的第六世祖公),又居县佑,成为县佑派。</b></h1> <h1><b> 至正戊戌(1358)王袆曾到祖居凤林乡,借居于族人家中。这里族人就是说同宗人,《凤林王氏前川宗谱》卷之首序中,就写明了“王祎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起兵迫进婺州,王祎短时借住于前田族人家中。游凤林,并赋诗二首留世”。宗谱记的王祎《春日绣湖》《与德元同行诗》,“十里华川上,年来足胜游;雨花林下寺、风柳驿边楼。”此华川就是指绣湖的华川(书舍)。还有康熙《义乌县志》卷八录有王祎的诗“家居华川上,……”。家居华川上与十里华川上是不是说王袆故里是城里呢?</b></h1> <h1><b>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之《祠祀》,王忠文公祠载:王氏初居邑中,后南迁十里,曰青岩山,则自公姓…..。此就说明王袆是城邑中人。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十七1041页,有“王袆宅在义乌县绣湖旁”,已十分明了的说明王袆是城邑人。所以1987年《义乌县志》载的王袆,是来山人可能有误。一是编志时,可能受《凤林亭记》里的“来山之阳”影响。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不允许修编家谱。旧谱难寻,新谱难接,提供不出文字依据。族人也不可能,对宗谱过多去研究。</b></h1> <h1><b> 凤林山因邠国公“见凤栖居”而有名,那王袆的《凤林亭记》更丰富了凤林山传奇的内涵。</b><b> 嘉庆《义乌县志》卷十九19页王袆《凤林亭记》,载有“凤林亭吾王氏所作也。凤林山名,在义乌之南鄙。故老相传,当有凤凰至,因以名乡。今来山之阳,复有小山,岿然起于平壤之间,即其地也…..”。</b></h1><div><br></div> <h1><b> 从此亭记中说明:1.凤林亭是王氏修造的,建在凤林山巅。</b></h1> <h1><b> 2. 凤林山坐落地址就是“在义乌之南鄙”,就是现今义乌南部,如今朱店的凤林山,就是“小山归然起于平壤之间”。 </b></h1> <h1><b> 3.凤林乡名的来历,“当有凤凰至因以名其乡”,这里的“凤凰至”是指王彦超来义乌时有一个“见凤栖居”的传说。正应县志里,凤林山的“古老相传有凤栖其上”。但凤林乡查现存的《义乌县志》,没有有关记载。这也许是(已经)有文字记载,凤林乡名来历的解释之一吧。</b></h1> <h1><b> 4.凤林亭建造时间,“宋之季年当即山之巅作亭”。宋之季年若是北宋(960-1127), 962年是不可能,因为彦超983年才来义乌凤林。那很可能是南宋(1127-1279年)的1130年前后。查凤林王氏宗谱,凤林王彦超始祖,到前田祖公善宁(1121-1192)迁出王村(朱店)。留守故土,有近180年左右时间。何人所建谱中没有记载。查凤林王氏宗谱《水月祠后基地》篇,有“青口裔孙德生复修其亭,以为宗党岁时之会”。说明南青口村王德生,曾对凤林亭进行过修缮。嘉庆《义乌县志》也有“王德升重建”记载。</b></h1> <h1><b> 5.建凤林亭的目的,“以宗为族岁时之所会聚”。“登斯亭者,观夫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尊祖敬宗之念”。因为自善宁迁到前田,王村的王氏裔孙就很少了。意在大家每年到王村会聚之用,以追念始祖曾在此见凤栖居,不忘故地,“孝弟(悌)之心,其必油然而生”。</b></h1> <h1><b> 6.写亭记的目的,“此袆所望于吾族人,与吾乡人者也。书诸石以为记,用以告来者云”。目的是让大家,不忘曾有此凤林亭,登亭即可思宗念祖,以告后人。</b></h1> <h1><b> 7.《凤林亭记》写作时间,亭记中没有记明撰写时间落款。但从“王氏之居凤林,凤林之有王氏四百余年”句中,可推算出写此亭记的大概时间,从凤林王始祖王彦超,983年居于凤林山下,之西北数百武(步)之遥水月塘。结合王袆生卒,应是他晚年撰写。但也有可能是至正戊戌(1358),因为战事日益逼近婺州。借居于前田族人家中,在凤林,游凤林,读书著述,依然不辍。也许就在那时游览凤林山,写出亭记及有可能。当年还写有,多首登凤林诗。但诗中已有“亭空凤去尚遗林”诗句,亭空是不是亭已不存在了?</b></h1> <h1><font color="#010101"><b> 那凤林山名形成时间,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认为是王袆《凤林亭记》写后,受期影响而才有叫凤林山。其实不然,我们姑且先不去论王彦超“见凤栖居”,因有凤凰在山上,先叫凤凰山,后见山上树林葱翠才叫凤林山。但从民国壬戌重修的《绣川毛氏宗谱》卷七2页,毛公四世行传“朴府君生绍兴庚午(1150)五月十五日,卒嘉泰辛西(1201)九月十九日,娶傅氏合葬凤林山。4页也有“六世光先娶周氏,合葬凤林山”。此说明凤林山名,1200年那时就有了。</b></font></h1> <h1><b> 自王公栖居凤林山下起,凤林灵性四谢,凤灵昭昭,其后各姓人氏闻名而迁,《毛氏家乘》卷首12页有毛氏公与王固孙相友善,从居乌邑之凤林村,与王为邻;《凤林胡氏宗谱》卷三99页有胡亮字景明去县南地名凤林山下置庄买田居住,即从义乌金山迁往风林山下,生息置业,称凤林胡氏;朱氏公从山盆居凤林山下,拓基繁衍,造堂名也曰“棲凤堂”“朝凤堂”,还有“凤林书院”;都与凤林山相关,可见凤林山之显耀。</b></h1> <h1><b> “山青水秀灵气生,林茂谷幽凤凰来”。所以有《山盆朱氏宗谱》卷十106页所载的“山名凤林,其先人有八景之咏:凤林胜概、羊迹仙踪、天龙瀑布、五指其峰、莱寺晨钟、南山齐雨、三山晓烟、后溪春水,凤林山下是宋节度使王彦超居住的地方”。如今登上凤林山顶,还真的可望这凤林八景。</b></h1> <h1><b> 至此凤林王氏祖地上、中、下篇,已明确了凤林王氏始祖王彦超邠国公居住在凤林山下的折桂里、王村里,就是现今的朱店村。其在朱店的180多年间有过凤林王氏的繁衍历史,尤其五世孙王固及其四子荣登进士是其最鼎盛辉煌的时期,其后裔孙迁离王村(朱店),共谋发展,光义乌就形成了三十多支派,族丁达四万多,真可谓是“江南望族,海内名家”。</b></h1> <h1><b> 愿凤林王公地下安息,凤林王氏文化源远流长,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精神永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