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201年6月19日在大开元寺与明憨大和尚欣赏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李唱白,原名李鑫建,生于1969年11月,河北新河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文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潮》《四川文学》《文苑 经典美文》等报刊,有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获:2013年度中国好诗榜第三名、首届 “王亚平” 杯海内外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有诗歌被译成德语、英语。诗集《尘世》由汉语诗歌资料馆策划,美丽岛艺术基金会资助出版。</span></p> <h1><b>点评者:</b></h1><p class="ql-block">(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东篱</p><p class="ql-block">赵依</p><p class="ql-block">蒲素平</p><p class="ql-block">尹宏灯</p><p class="ql-block">林巧儿</p><p class="ql-block">李文武</p><p class="ql-block">侯建丽</p><p class="ql-block">少木森</p><p class="ql-block">吕本怀</p><p class="ql-block">奥冬</p><p class="ql-block">穆晓禾</p><p class="ql-block">林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大开元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p><p class="ql-block">从一处佛堂,拜到</p><p class="ql-block">另一处佛堂</p><p class="ql-block">像一炷香火在走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刊发于《诗刊》2016年第2期</h5><h5>入选《2016年禅意诗选读》</h5><h5>入选2018年第8期《诗选刊》</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代禅诗精品赏读》</span></p> <h5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篱,1966年元月生于河北丰南。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诗歌艺委会副主任,唐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唐山文学院院长。出版诗集《从午后抵达》《秘密之城》《唐山记》。曾获河北诗人奖等奖项。</h5><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东篱点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真正关注李唱白,是因为穆晓禾推荐的那首《大开元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像一炷香火在走动”。阅读中,干净而直接带来的力量感或许不足夸,但新奇带来的震撼感和愉悦感,于文学创作而言还是值得大夸特夸的——一位白发老人拜佛堂,居然“像一炷香火在走动”,这样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比喻,令诗意陡然而出,并迅捷漫延而直抵人心,真亏诗人想得出。于深入佛堂的老人而言,惟精神上真正具备心无旁骛的虔诚,方能给人如此形象;而于置身红尘的诗人而言,若不具备精神上心无旁骛的虔诚,又如何能创作得出。白发老人会身死,一炷香火给毁灭,但人的精神与信仰将在天地间永流转(“走动”),这是这一比喻给诗歌带来的另一层深意。于此,似乎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好的诗歌有时就是一个精准的比喻。修辞的力量往往给予文学作品无以言说或言说不尽的魅力。(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赵依,1989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曾获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提名奖;《北京文学》优秀新人新作奖;第七届“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赵依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的是虔诚,最后把老人比喻做香火实在是太贴切了!因为香火本身是在燃烧自己,为了不同的原因祈求,而这个老人的行为,他这样虔诚膜拜,也是燃烧自己的行为。对这个虔诚老人的比喻,都是在同样表达主题。(艾青微诗大赛终评发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5px;"> 蒲素平 ,笔名阿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鲁迅文学院31期高研班,作品见《诗刊》《文艺报》《中国作家》等,著《大风吹动的钢铁》《唐诗的另一从写法》《一个人的工地》等多部,入选多种年度诗歌、散文诗选本等。</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蒲素平点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远离尘世,但诗人依然可凭借个体经验延伸进入内心的“尘世”,那一定是个不一样的尘世。“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大开元寺》。以人性的经验直接越过事物的表面进入幽暗的核心部分。一个老人,一炷走动的香火,精神的寂寞处传出响动。或者说因深刻的洞察,获得了一种尖锐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触及人性经验的深度。对这样的诗歌,我们无需过多的阐述,诗句已借助每一个读者的个体经验,或者说诗人已借助特有的语词去凿通一条幽暗生命体验之路。(节选)</p><h5><br></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7, 127, 127);">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7, 127, 127);">尹宏灯</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7, 127, 127);">,男,汽车经理人,江西省作协会员,中诗网第四届签约作家。1981年4月生于江西宜丰,1997年开始诗歌创作,2010年获江西省首届南风诗歌奖、入围2016年华文青年诗人奖、获中诗网2017年度优秀诗人奖。已在《诗刊》《星星》《绿风》《阳光》《诗选刊》《中国诗歌》等百余种刊物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奔跑》《而立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尹宏灯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心中有禅,处处是禅;此诗落笔简约自然,将禅意与实景高度融合;有时诗歌的美妙和精彩就是捕捉到某一瞬间的意象灵光;诚然,这首诗做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林巧儿,笔名月芽儿,广州人。英文翻译,习诗多年。主要写作现代诗、格律诗词、文学评论。诗词发表于各类报刊报刊,多次获得同题诗赛奖项。入选若干诗歌年度选本。认为诗歌是思考者的哲学。出版《月芽儿短诗选》(中英文)。</h5><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林巧儿点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本语言非常洗练简洁。平铺直叙中直抵核心,短短四句话,诗人客观呈现的镜头有三个:老人、佛堂、“移动的香火”。两个大层面的对比:寺庙的大与人的小、动感与静态。使得文本的表达非常透彻丰满。</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中,满头白发的老人最适宜的生活状态是,儿孙绕膝,内心宁静富足。我看到:一个弱小的老人,有着朴素的精神,她参拜各个菩萨,表明其从尘世逃离而来。这是一个有些失望又怀着希望而来的人,本意是自我净化,寻求帮助与安宁,我们却看到了神性对人性或者说人世的碾压。隐含了诗人对神对人世的诘问。</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句非常出彩,把老人比作一炷香,可以理解为,老人非常虔诚,整个身心都奉给菩萨。移动的香也是人心里的火种,人世也就可以得到救赎了。由此开阔升华了诗文的格局。</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李文武</b><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5年生于四川遂宁,定居重庆江北。诗作入选各种选本,出版有诗集《诗人与他的妻子》。《广场诗刊》发起人之一。诗观:“有趣,有味;说人话,话人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李文武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唱白兄的诗写得干净,有力,我一直喜欢,今天推荐这首记忆中的作品。这首诗貌似取巧,其实不然,我认为这首诗很自然,也来得偶然,属于灵感来袭的瞬间顿悟,也属于看见之诗。有的诗就在那儿,等待发现的人写出来,只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场景我相信大多数写诗的都见过,这样写法好像什么也写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写,张力极大,读者自己领悟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h5> 侯建丽简介:生于李白祖居地甘肃天水秦安县,作品发表在多家纸媒及网刊、公众平台,出版个人诗集《缪斯的眼泪》。</h5><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侯建丽点评:</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微信时代我们每天可以在朋友圈、关注的公众号、诗歌群读诗,一月下来不知要读多少诗,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并不多,而诗人李唱白的《果》《大开元寺》二首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诗人,一生能写一首让别人记住或几首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应该是值得庆幸的。</p><p class="ql-block"> 李唱白以写短诗为主,短诗更注重灵感与思维的敏捷性。一般短诗都是通过捕捉意象,在瞬间完成诗人的思辨及诗意的升华,也就是一首优秀的短诗也许就在一念间能诞生震撼人心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大开元寺》中把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佛堂的一位白发老人比喻成一柱走动的香火,不仅非常妥帖,而且神秘玄幻,仿佛这不是诗人的语言,而是神赋予的。这些神来之笔不仅提升了诗意,更是让人感叹诗人诗歌灵感的天成或思维意识的敏锐。(节选)</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h5> 少木森简介:原名林忠侯,教授、诗人、作家。龙海紫泥人,现居福州。“闽派诗歌百年百人”入列诗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致力于“禅意诗”创作,著有《花木禅》《谁再来出禅入禅》《少木森禅意诗精选99首》《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禅意诗十家》《福建:诗与禅之旅》《八闽诗禅路》《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等诗集,以及《少木森小说今选》《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谎言硌牙》《忧郁边缘》《张圣君传奇》等文集。被选入多种权威选本和教辅资料,获过澳洲杯新诗成就奖(最高)、孙犁文学奖、中原杯征文一等奖、诗星杯一等奖、逢时杯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及陈明玉文学奖等十多个省级以上奖项。</h5><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少木森点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唱白的短诗,冷静、犀利、有撞击力。“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从一处佛堂,拜到 /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开元寺》)。读这样的诗句,会是什么感觉、什么感慨,什么样的心灵撞击呀……《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假设李唱白这诗句已经化作“鹤鸣”,闻达于天,老天爷听了,又会是什么感觉呢?(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h5> <p class="ql-block"><br></p><h5> 吕本怀,笔名清江暮雪,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文一百余首(篇)。</h5><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吕本怀点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与“一炷香火”,本是两个物象,却通过不断地“拜倒”而合二为一。诗人写开元寺,却对开元寺不着笔墨,只着重于拜佛的人,这很高明。倘若没有拜佛者的虔诚之心,再宏达富丽的寺庙也徒有其表。</p><h5><br></h5> <p class="ql-block"><br></p><h5> 奥冬,本名苏晓东,河北邢台人。2002年出版诗集《珊瑚心》,2013年出版微型诗集《珊瑚梦》,2016年出版诗合集《华夏当代微型诗家》。现为中国微型诗、现代禅诗研究会、河北省作协、邢台市作协成员,邢台市诗人协会副秘书长,《新诗大观》编辑部主任。</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奥冬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烧香拜佛,我其实不赞成,认为只是形式。佛不做交易。修禅在心。但一代人有一代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和生活。对他人真正的虔诚与信仰,我是真心敬佩的。白发老人像一炷香火在走动,出奇出新而贴切无比,禅意在不经意间流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h5> 晓禾,70后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获救之舍》,个人微信公号诗阅读id:shiyuedu2014。</h5><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穆晓禾导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考,全国有十六座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据考,为了区别其他的寺院,忽必烈于1250年,把邢台的开元寺,赐名大开元寺。</p><p class="ql-block">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寺院也被列为了A级风景区。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地标,寺院也算是其中一类。开元寺是邢台寺院类地标之一,其它还有白雀庵、扁鹊庙和玉泉寺等。</p><p class="ql-block">去寺院拜佛敬神,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从一处佛堂,拜到另一处佛堂 ,像一炷香火在走动。</p><p class="ql-block">不止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像我等中年人,像10多年前我等青年人,以及少小儿童,越来越多,男男女女。</p><p class="ql-block">有的是为了感受一下寺院的气氛,让尘世的自己,偶尔走进静穆,为洗心而来。</p><p class="ql-block">有的是为了烧香祈福,有的是为了还愿,有的只是为了与方丈谈论佛经和诗词而来。</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小的寺院,承载着无限的心事。</p><p class="ql-block">哪个寺院,没有几个大殿?哪个寺院,没有几间佛堂?哪个寺院,没有几尊神灵呢?</p><p class="ql-block">拜完一个,转而接拜下一个。</p><p class="ql-block">那个白发的老人,像极了一炷香火,在走动。如果我们可以隐身,我们便会看见无数移动的香火。手举檀香的香客,其实是另一种香火。</p><p class="ql-block">看一个寺院的香火旺不旺盛,得看这个寺院的香客多与不多。由此印证的是,这个寺院的佛神,灵与不灵。</p><p class="ql-block">说一个家族的香火旺不旺盛,得看这个家族的子孙多与不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枝散叶,多子多孙,印证的你是否多福。</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的大中国,人口是如此之多,这香火燃得也太旺了吧。</p><p class="ql-block">寺院若没有香火,便没有香油钱;家族若没有香火,便支不起一座祠堂;国家若没有香火,很可能会一穷二白。</p><p class="ql-block">香火需要延续,需要被不断地点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谁不是肩负着一枝一脉的香火呢。传种接代是人生必须事,当然也是一件自然事,这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尘世,我们看见太多的人,以及自己。</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行走,我们每个人都举着自己的脑袋,在行走。我们是自己的香火,一旦点燃,总有熄灭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不像寺院,可以重燃一炷香,可以被无数人的点燃。而我们,只有一次燃烧的机会,有的没有燃完,有的却能熬到油尽灯枯。</p><p class="ql-block">一生,总得燃烧一次吧,把自己点旺,照亮别人的时候,你就是他们心中的灯光。可长可短的光亮,诠释着自我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做一炷走动的香火,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余香,留给这个世界的是火光。哪怕有一天,我们也满头白发了,哪怕我们只是别人眼中的一炷细细的香。</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15px;">林荣,</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诗刊》、《作品》、《星星》等多家期刊及网络媒体,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出版个人诗集《攀到高处听月亮》等四部,诗合集两部。</span></p><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荣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维的跳跃让这首诗一下子活了。个人认为此诗正是诗性思维的好例子。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走动的香火,无价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h5><br></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