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23年后再次相遇,她还是他的“绿衣女孩”

侯鸟

<h3><b><i>时隔23年,装修舒雅而考究的茶斋里,陈诺和晓雯相对而坐,互诉着分别后的经历。他们是今晚这里唯一的一拨客人,相谈甚欢,不见生疏,亦不觉尴尬,一如多年前的那个黄昏。</i></b></h3><h3><b><i><br></i></b><b><i>失联多年,陈诺居然还能用这种方式找到自己,晓雯觉得很惊异,"有点像电影里的桥段";而陈诺却认为只是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就是要找到她",毕竟那是他第一个喜欢的女孩。</i></b></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优等生变不良少年</i></b></h1><h3><br /></h3><h3>时光退回到1994年,那时的他们在同一所重点中学读书,陈诺读高二,晓雯低三届。</h3><h3><br /></h3><h3>在此之前,陈诺生活在一处国营林场,从小与山为伴。不远处的小镇是他念书的地方,说是小镇,其实是个大矿厂,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多元的文化和不同生活习惯在此交织碰撞。</h3><h3><br /></h3><h3>在这个封闭而又相对繁华的小镇,陈诺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光,同学多为矿工子弟。那个年代,国企工人有着天然的优越感,而陈诺家所在的林场,却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受到冲击的事业单位,虽说他的父亲当年还是个场长,但家境依然贫寒。生性自尊而敏感的陈诺,讨厌此种对比,渴望逃离。</h3><h3><br /></h3> <h3>初中时的陈诺学习并不刻苦,但成绩总能名列前茅,这完全得益于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和他自身的一点小聪明。中考后,陈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城的省属重点高中,这所中学当年可出过不少高考状元,那时的他,天真地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将在此得以改写。</h3><h3><br /></h3><h3>离开家庭的束缚后,陈诺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可以睡懒觉,还能自由出入录像厅,再也没人在他的耳边烦她了,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满意。但如此缺乏管教的后果是,成绩一落千丈,儿时的梦想也随之抛诸脑后。</h3><h3> <br /></h3><h3>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不少学生都陷入了环境突然改变后无法适应的困局。他们模仿当时正流行的港台片上的古惑仔,抽烟、打架、逃课……简直成了问题少年。种种出格行为,在他们当时看来,并无对错,<b>"谁的青春不叛逆"。 </b></h3><h3><br /></h3> <h3>毕业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他们仍会津津乐道于当年的那些荒唐事,且无后悔之意。犹记得,某个夏天的夜晚,不上晚自习的他们,相约从学校的围墙爬出去,游荡至深夜,途经卫校门口时,路遇一条接近两米的大蛇,这群穿着皮鞋的少年,竟然一人一脚把蛇给踩死了。这还不算,更过份的是,在某个同学提议下,居然把死蛇挂到卫校的大门上,为的就是让卫校女学生们早晨进校园,发现死蛇后,惊恐地大叫。</h3><h3><br /></h3><h3>至于第二天,是否会出现他们想象的结果,不得而知,但那个夜晚,如此疯狂的恶作剧行为,着实让他们感到莫名的兴奋。</h3><h3><br /></h3><h3>偶尔,陈诺也会良心发现,觉得该好好学习了,于是就奋发几天,但通常难以坚持。荒唐而颓废的日子就这么继续着,浑浑噩噩地升入了高二。</h3><h3><br /></h3><h1> <b><i>单纯青涩的懵懂少女</i></b></h1><h3><br /></h3><h3>中学所在的县城,是晓雯的家乡。相较于陈诺,她的童年生活简单许多,家中独女,爷爷是县里的大官,父母都有着稳定的工作,生活闲适而富足。</h3><h3><br /></h3><h3>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子弟自然上的也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据事后了解,其实这也是她自身努力的结果,并非完全依靠家庭。</h3><h3><br /></h3><h3>学校不但教学质量高,而且环境相当优美。总占地180余亩,以前山、荷花塘、后山、护城河为基本单元形成环山绕水的自然环境。教学楼共有两栋,各三层,高中部在前,初中部在后,隔窗相望,侧面的教师办公区把两栋楼连为一体。</h3><h3><br /></h3> <h3>彼时的晓雯还是个懵懂少女,单纯而富有爱心。她会给班上家境不好的男同学时常带个早饭,或许也会为言情小说中的主人公哭上几鼻子,但青春期女孩的那点小心思却沾不上她的边。</h3><h3><br></h3><h3>如果你硬要为她寻一个烦恼,那么这也许能算一个。同龄的女孩子都打扮的漂漂亮亮,但妈妈却从不给她买好看衣服,不是因为没钱,而是花在帮她请老师补课上了。这让她理解不了,"瞎花冤枉钱"。</h3><h3><br></h3><h3>他能想到初二学习的艰辛,也能想到初中生活过得可能并不那么美好,但她却怎么也不会想到不久之后,她的人生和某个高中男生会有所牵连。</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相识来源于恶作剧</i></b></h1><h3><br></h3><h3>某天上午,陈诺和晓雯的人生有了第一次交集。那时的初中部学生总是在固定的课间,会经过高中部楼下,对于为何需要经过,陈诺至今没能明白。</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每当楼下的初中女生经过,楼上的高中男生就会向她们丢粉笔头,他们就喜欢看女生们狼狈地逃避时样子,这其间自然也少不了陈诺这个顽皮少年。</h3><h3><br></h3> <h3>这一去一回间,有个绿衣女孩引起了陈诺的注意。个头一米六左右,短发,绿色夹克,蓝色紧身牛仔裤,白色运动鞋,打扮得清清爽爽。每次楼上扔粉笔头时,她总是挽着另一个女生的胳膊,蹦蹦跳跳地低头跑过,有时也会抬头往上看两眼,也不嗔怪,反而会羞红了脸。</h3><h3><br /></h3><h3>陈诺心跳陡然加快,他觉得有必要去结识她。至于这个女孩到底哪儿吸引了他,当时并没细想。直到多年以后,无数次回想起这个场景时,他才给了自己答案,<b>"俏皮、活泼"。</b></h3><h3><br /></h3><h3>虽然陈诺自己并不勇敢,羞于去搭讪,但并不妨碍他能想到其它方法。他写了一封信,开头称呼是绿衣女孩,完整内容现在已不能记起,大概就是希望结识之类的吧。写完之后,通过同学转交,至于那位同学是如何转交的,并不关心,他只知道,这个方法很奏效,因为确实就这么相识了。</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纯真的感情甜蜜而又苦涩</i></b></h1><h3><br /></h3><h3>相识之后的陈诺和晓雯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相处,既不同班,又不同届,但不多的几次见面仍然让陈诺感到甜蜜,为此他感到满足。</h3><h3><br /></h3><h3>陈诺会在放学后送晓雯回家,也偷偷地去晓雯家玩过几次,聊天的话题无非就是是学生间的一些趣事,从没有涉及感情问题。在晓雯的印象中,他们都没有约会过。</h3><h3><br /></h3><h3>不过,在陈诺的记忆里,是有过那么一次约会的。那是个星期天的下午,具体是如何邀约的,记忆已模糊,地点就在离晓雯家不远的古滁河边。</h3><h3><br /></h3><h3>春天的大堤上铺满了青草,间或还有一些颜色鲜艳的野花探出头来,落日余晖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金光闪闪,那时陈诺的心情就像那偶尔越出水面的欢快的小鱼一样,惬意极了。</h3><h3><br /></h3> <h3>从晓雯家出发,他们一路走,一路聊,沿着古滁河大堤一直走到招兵桥。偶尔,他们也会下到水边歇息下,有时候也会玩玩水,把水花撩起老高。<b>"多希望时间在此停留,从此再无悲伤可言。"</b></h3><h3><br /></h3><h3>等上堤的时候,因为坡度太大,陈诺伸出手想拉晓雯一把,晓雯也伸出手,不过却拉长了衣袖,遮住手掌,以免拉手的时候,肌肤相触,这个举动让陈诺觉得晓雯是一个保守的女孩。</h3><h3><br /></h3><h3>至今,陈诺还对晓雯的闺蜜---燕子怀有感激之情,因为但凡他们需要见面时,燕子必然是那个联络员。有时候,燕子会骑着辆自行车带着晓雯,而此时,陈诺必定就是那个跟着自行车跑的人,惹得她们发出银铃般的笑声。</h3><h3><br /></h3> <h3>当初陈诺还有个同学想追求燕子,但被燕子决然地回绝了。不过听说,若干年后,燕子仍然能回忆出那位同学脸上的痣,这也许也是一种懵懂的幸福吧。</h3><h3><br /></h3><h3>燕子父母是下放知青,据说初中没毕业就带着燕子回了上海,陈诺如果知道,一定会去送送她。但那时的他并不知情,因为在接下来的那次谈话后,陈诺和晓雯的交往也戛然而止了。</h3><h3><br /></h3><h3>晓雯的姑父也是那个学校的老师,有一次,他找陈诺谈了一次话,大意就是学生还是以学习为重,态度虽还婉转,但显露出阻止他们继续交往下去的意思。陈诺不傻,他懂,"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埋藏在心间",无奈表态说,愿意接受劝导。</h3><h3><br /></h3><h3>陈诺猜想这次谈话,必然与晓雯的妈妈有关。因为他曾在送晓雯回家的路上和她的家里,数次遇见过晓雯的妈妈,在那时的陈诺眼里,晓雯妈是个不苟言笑、漂亮而又高冷的女人,好在对陈诺还算客气。</h3><h3><br /></h3><h3>对于晓雯妈妈的行为,陈诺能够理解,他一直把这解读为是妈妈对女儿的爱,因为在那个年代,早恋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洪水猛兽"。不过对于自己班主任的训斥,年少的陈诺愤恨不已,言辞极尽羞辱之意,令他颜面尽失,以至于在多年之后的聚会上,陈诺都不愿搭理他。</h3><h3><br /></h3><h3>陈诺是个守信的人,在毕业前的大半年中,没再去打扰过晓雯,只是偶尔会通过窗口搜寻一下对面楼道晓雯的身影,眼神孤寂而落寞。</h3><h3><br /></h3><h3>时间来到了那个火热的七月,那是个高考季,中考生已毕业放假,陈诺以借眼镜的理由又去过晓雯家里两次,通过晓雯的口中得知,升学后的她将去南京学习护理。</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倒挂的人生: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br /></i></b></h1><h3>毕业后的陈诺去了西安的一所二流大学,却没能毕业。血气方刚的陈诺因为哥们义气,帮同学出头出了事,差点还因为这事遭受牢狱之灾,东躲西藏地过了好几个月,事情才得以解决,为此也支付了一大笔钱,好在没有在个人档案上留下污点。对于父母的宽容,陈诺一直心存感激。</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96年的春节,在县城的大街上,陈诺看见了晓雯,但没去打招呼。他觉得将来会和她走入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见面再无可能。禁不住思念的诱惑,陈诺还是往晓雯家打了电话,留下了她新学校的通讯方式,后来陆续也通过几封书信,在信中他把毕业后发生的事告诉了晓雯。此后,再无往来,一直处于失联状态。</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失学后的陈诺,虽说有点遗憾,但仗着年轻,表现得还是满不在乎。对于未来的打算,父母在征求他意见的时候,生性好动的陈诺选择去学驾驶,他觉得开着车满世界的去看看大千世界也挺好。</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驾驶学好之后,就干起了个体户。父母给他买了辆货车拉砂石,起初他还干得挺带劲,钱也挣的不错,但就是存不下,"都是瞎玩花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上的拖欠款情况时有发生,加上也不擅长开拓业务,他渐渐地就厌倦了,两年之后,卖车退出。</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以前一起开车的人,有的后来做起了工程,有的当起了矿老板,在别人眼里似乎干的不错。但陈诺却不稀罕,他有着骨子里的清高,"都是些暴发户";而且他也自认为不具备那个能力,对于生意场上的应酬,应付不来。</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偶然的一次机会,陈诺进了省城的一家报社,当领导的专职司机。这份工作让他觉得还不错,"毕竟是进了文化单位,而且还清闲"。平时,除了出差和接送领导上下班,基本没什么事,待遇也尚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他对金钱没有过多的欲望,赚了就花光,平时也不储蓄,结婚时都是依靠父母的资助。到了他认为该成家的年龄,顺其自然地就结婚、生子,日子过得波澜不惊。</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有人曾经这么评价他,说他前几十年是倒挂的人生,该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安逸。他觉得很有道理,这么年轻本不该是养老的时候,于是他决定适时做出改变。</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迷茫:佛系年代又选择努力</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没能读完大学,是他心里长久的痛。"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陈诺重新捡起书本,前后花了四年时间,读完了自考专科、本科。</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文凭拿到之后,陈诺决定再进一步,挑战一下号称"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考试之前,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次通过。</h3><h3><br /></h3><h3>复习备考的九个月是陈诺过得最充实,也是最抓狂的时期。要工作,又得兼顾家庭,他只能选择晚上时间来学习,通常是儿子睡觉之后开始,一直到凌晨两点,早晨六点多又得起床送孩子上学。</h3><br /><h3>即使这样,也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想通过司考,复习时间至少达到1000小时以上,毕竟32门部门法,几十万字的法条,需要用时间去支撑。为此,陈诺中止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和不必要的应酬。</h3><h3><br /></h3><h3><br /></h3> <h3>有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回报,200多天的付出之后,终于迎来了曙光。当陈诺得知终于过了那不到10%通关概率的司考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此,那天他冲进游泳馆,狠狠地游了1000多米。</h3><h3> <br /></h3><h3>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之后,是辞职出去做律师,还是继续留在报社呢?他的老领导给了他一个建议,"留下来转个岗位吧,毕竟年龄不小了",一向没有冒险精神的陈诺接受了建议,正好报社新成立了法务版权部,在那又干了一段时间。</h3><h3> <br /></h3><h3>版权部门其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又回到了以前的空闲状态,陈诺萌生了去一线部门的想法。在这个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陈诺所在的报社在向新媒体转型的同时,提出了做好原创、深度内容提供者的口号,为此成立了新的新闻团队,陈诺得以进入其中。</h3><h3> <br /></h3><h3>有个现已离开报社的前同事这样说他,"在这个做记者最不好的时期,你选择进入,不知是对是错?",陈诺倒觉得无所谓对错,"当你的报道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无疑就值得坚持。"也许,他也还算是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凭着这份理想,一直坚持到现在。</h3><h3> <br /></h3><h3>但常常,他也感到迷茫,如何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去衡量取舍。他们主编曾也自嘲说:对传统媒体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收入却是越减越少,这恐怕是这个世界绝无仅有的职业。</h3><h3><br /></h3><h3>回头总结从高中时代到现在的经历,陈诺觉得这些年让他并不满意。在本该奋斗的年代,他选择了安逸;在本该佛系的年代,他又选择了努力。</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只要存在某种巧合,找人其实没那么难</i></b></h1><h3><b><i><br /></i></b></h3><h3>这么多年,陈诺感觉晓雯就像影子一样,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跳出来。有时会在街头看见某个女孩就猛然想起,有时又会在梦中惊醒时突然忆起,影影绰绰,如梦随行。</h3><h3><br /></h3><h3>那段感情,就是一段年少时青涩的记忆,他更愿意把它埋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读书时,他从没想过他们的未来,结婚之前,他也不愿去找她,直到10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有同学提起,他才萌生了去找寻的想法,"只是想看看她的现在"。</h3><h3><br /></h3><h3>有个当公安的同学答应帮忙,可最后的回复是:户口已在多年前迁去上海,如果继续寻找,会比较麻烦。陈诺不愿麻烦别人,决定自己寻找。</h3><h3><br /></h3><h3>其实,见面后,陈诺才知道那次查询无果的原因是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晓雯比他低三届,陈诺就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小三岁,其实不然,可想而知,当年的他对她是多么的不了解。</h3><h3><br /></h3><h3>现在才知道,晓雯在移民美国前一直生活在南京,而且他们的单位之间只有一站路的距离,不管是晓雯之前工作了10年的老单位,还是之后新单位。</h3><h3><br /></h3><h3>走在街头,也许他们曾有过不止一次的擦肩而过,但谁也没有选择在那个瞬间驻足,去回头搜寻一下当年的他或者她。陈诺把这归结于命。</h3><h3><br /></h3><h3>接下来,陈诺决定从晓雯后来的学校着手寻找线索。当年的通讯只有邮箱,没有地址,想必是个部队院校;初中能直接上的大概只能是中专,又是护理专业;晓雯信中所提到学校还不如他们那个小县城。通过网络搜索,种种线索都指向了海军某医学院。不得不说,陈诺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很强的,事后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h3><h3><br /></h3> <h3>但可悲的是,该学院后来经历了改名、迁址、撤校,恰恰当初迁址确实是去了上海。更是验证了当初公安同学的查询结果,陈诺相信晓雯是真的去了上海。</h3><h3><br /></h3><h3>曾经也想过,寻求晓雯初中同学帮助,可陈诺只认识一位,还得通过表妹联系,他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去解释动机,所以就放弃了。</h3><h3><br /></h3><h3>种种的阴差阳错,让此事耽搁了数年。但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只要有某个巧合出现,事情就会瞬间出现转机。</h3><h3><br /></h3><h3>不久前的某天,陈诺发完稿子已是深夜,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睡,晓雯的影子又浮现在眼前。"写稿中寻找当事人的方法是否可行?"</h3><h3><br /></h3><h3>说干就干,陈诺还是从晓雯后来学校的信息着手,微博上给有那个学校信息的人都留言;微信上搜索不到,就从QQ群查起,与晓雯学校相关联的QQ同学群,陈诺都申请加入。</h3><h3><br /></h3><h3>第二天中午就得到了回复。第一个群显示,拒绝加入,紧接着第二个群就找到了线索,通过验证后,陈诺就在群里喊话,发布晓雯的基本信息。这个沉寂了很久的群居然热闹了起来,有人认识晓雯,但给出的答案却不让人满意:晓雯已移民美国,没有她的联系方式。</h3><h3><br /></h3><h3>陈诺的心里拔凉拔凉的,"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又中断了,而且与晓雯空间上的距离更遥远了。"好在不久之后,又来了个同学,核实了陈诺的身份之后,答应帮助寻找,陈诺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h3><h3><br /></h3><h3>这位同学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当天下午六点多钟,晓雯就发来了微信验证信息,这时的陈诺心里真是乐开了花。</h3><h3><br /></h3><h3>简单的提醒之后,晓雯就想起了陈诺,更为巧合的是,现在的晓雯正好回国就在南京。他们敲定了见面日期。</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独立的人生,步步向上</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br /></i></b></h1><h3>2018年的春天比往年来的要早,虽还是三月,已到了穿个外套还嫌热的时节。</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晓雯来见面之前也曾犹豫过,她设想了无数的可能性,甚至有同学断定陈诺肯定还是单身,并劝她别去。但最终她还是选择赴约,"是好奇心占了上风。"</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陈诺没去猜测晓雯现在的生活状态,他最为担心的是,时隔多年后,是否还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辨出她?</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事实证明他们都多虑了。晓雯早来几分钟,正在餐厅的大堂里点菜,陈诺进去后,一眼就认出了她,还是他的绿衣女孩,而陈诺也早已娶妻生子。</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除了短发变长发,脸庞稍有些圆润以外,那曾刻在他脑海中的五官还是还是那么精致,尤其是那双大眼睛依然晶莹透亮。</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晓雯眼里的陈诺,还像从前一样,高高瘦瘦的,有点酷,仿佛时光在他身上会静止,只是成熟许多,藏青色的短风衣套在身上,"有点像赵又廷。"</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待陈诺落座后,晓雯已点好菜并付完款,这倒让陈诺感到尴尬,在他眼里,男人买单似乎才符合常理。</h3><h3><br /></h3><h3>满桌子的菜,只是偶尔动一下筷子,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对方身上。还是原来熟悉的感觉,不见生疏,也相谈甚欢。通过晓雯的叙述,陈诺了解了失联这些年来晓雯的一切。</h3><h3><br /></h3> <h3>晓雯目前已移民美国西雅图,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的是双胞胎女儿,小儿子刚上幼儿园。</h3><h3><br /></h3><h3>相较于陈诺跌宕起伏的人生,晓雯这些年倒是顺风顺水,步步向上。</h3><h3><br /></h3><h3>进入后来的学校后,晓雯表现的异常活跃,她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陈诺强了很多。她回忆说,在初中因为成绩不是很好,有些自卑,但在新学校能够经常性地在人前展示自己,让她找回了自信。所以那时候各种活动上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h3><h3><br /></h3><h3>工作之后,她也是业务能手。毕业之后,晓雯就进入了南京的一家军区医院,在透析科做护士,并在此工作了十多年。虽然学历不高,但业务技能却很突出,曾经还担任过多位军区领导的特护。</h3><h3><br /></h3><h3>但在这里由于没有编制,她也时常感到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为此她耿耿于怀。</h3><h3><br /></h3><h3>当她听说有个同事换到另一家三甲医院,成功解决编制问题后,她认为自己也有了机会。</h3><h3><br /></h3><h3>那家医院,在前几年也创立了一个与她所在科室相同的部门。于是,她就毅然辞去了现有的工作,然后就带上自己的简历,毛遂自荐地就去了那家医院,但对方并没接收她。她也不气馁,就这么天天去找那个主任推荐自己,多次接触之后,慢慢地熟悉起来。</h3><h3><br /></h3><h3>正好有段时间,那个科室的透析机器出现了问题,需要像她这样专业的护士去操作,所以对方就通知她先来帮忙。就这么帮着帮着,凭着她精湛的业务能力,不但留了下来,还解决了编制问题。</h3><h3><br /></h3><h3>听了这个之后,陈诺完全被震惊住了,那个曾经在她眼里柔弱的女生怎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做成这么一件困难的事。"况且她都不认识人家",陈诺自问自己没这勇气,也做不到。</h3><h3><br /></h3><h3>既然有了编制,想必这一辈子就应该在那干下去了吧。不,晓雯不是这样,她总是努力地让自己的人生再上一个台阶。</h3><h3><br /></h3><h3>干了三年之后,她决定辞职,又做起了红酒生意,而且做的风生水起。</h3><h3><br /></h3><h3>晓雯曾在朋友圈感慨,<b>"独立的人生,才是智慧女人的首选,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b></h3><h3><b><br /></b></h3><h3>在投资上,晓雯也有独到的眼光。在移民之前,晓雯就认定美国房产极具投资价值,并孤身一人前去考察,最终把投资地点选定在西雅图。</h3><h3><br /></h3><h3>为何选定西雅图,她有自己的分析,"很多大公司的总部在这,这里拥有高消费力人群,未来经济发展空间大。"</h3><h3><br /></h3> <h3>她并不是完全用自己的现金去买,而是通过资本运作,借助银行贷款来实现。比如说,先买一套,然后用租金还房贷,再利用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把之前付的首付套现,继续再买房,再贷再买,如此循环往复地买了四五套房子后,现在已基本实现财富自由。</h3><h3><br /></h3><h3>赚钱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实现财富自由之后,她把目光锁定在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上。通过对比,她发现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利于自己孩子以后的发展,于是她又折腾起移民。</h3><h3><br /></h3><h3>如今,晓雯的老公负责在国内赚钱,她带着三个孩子在美国求学,她认为孩子们是她最大的财富,如果能他们培养成才,那么她愿意做出牺牲,放弃个人的事业。</h3><h3><br /></h3><h3>与陈诺随性的生活相比,无疑晓雯活得更加努力向上。</h3><h3><br /></h3><h3> 饭后,他们又去了一家茶斋,今晚他们是这里唯一一拨客人,晓雯还是那么健谈,个性依然率真而不失风情,让陈诺感觉又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黄昏。</h3><h3><br /></h3><h3>晓雯告诉陈诺,她曾带孩子去体验过他的家乡的观光小火车,陈诺心里猛然涌出一个疑问,却没有说出口,<b>"在那个瞬间,你是否也曾忆起那个曾经喜欢过你的轻狂少年?"</b></h3><h3><br /></h3> <h1><b><i>——后记</i></b></h1><h3><br /></h3><h3>见面后的那个夜晚,笔者思绪万千,一夜醒来多次,但脑海中还是多年前的绿衣女孩的样子。一段年少时的纯真感情,甜蜜而苦涩,作为当事人记忆深刻,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段记忆用文字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初恋做个总结,同时记录的还有两位当事人的不同人生经历。</h3><h3><br /></h3><h3>笔者把文章前半段草稿发给一位异性好友,请她以女性的角度发表观点时,得到的回复是:与其说是一个初恋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年少轻狂、自负任性的少年的成长经历。文章多用概述,让人隐约感知情味,却依旧是雾里看花,影影绰绰。并认为文章叙事手法有点像台湾电影《牯岭街杀人事件》,她建议笔者注意细节描写,挑几个片段详细描写。</h3><h3><br /></h3><h3>笔者苦于素材有限,因为当年确实接触不多,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也感觉到文章结构并不完整,他不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无法洞察绿衣女孩的心理,在写作之时也不敢去向对方求证,避免破坏他心中永存的美好。作者力求真实,并没有运用过多的文学创作手法,此文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兼有回忆录性质。</h3><h3><br /></h3><h3>文章写到半途,一度停滞,绿衣女孩曾两次询问笔者找她干什么时,笔者都一度语塞。初恋通常都是残缺的,有人说多年以后,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无非是想弥补当年的缺憾,笔者一度也感到困惑。多年前,女孩母亲因为担心自己的女儿而委托他人找笔者谈过一次心,那时年少的笔者无法辩驳,现在笔者实在不愿历史重演,也不想让已步入老年的女孩母亲再度担忧。</h3><h3><br /></h3><h3>经过几日的思考,笔者内心确信并无杂念,见面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看看当年喜欢的女孩现在过得好不好。在得到内心的回答之后,笔者才敢重新拿起笔来,写完此文。</h3><h3><br /></h3><h3><b><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曾经的一曲秋风落叶让我认识了你,如今仍被你的笑容深深征服,任凭思绪蔓延……</i></b></h3><h3><b><i><br /></i></b></h3><h3><i><b> </b>(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i></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