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

佐罗

<h3><font color="#39b54a">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b>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b>"这样的佳句。</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因行程匆忙,只是在车上拍了一张照片)</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鼓楼始建于1507年(明正德二年),1648年(清顺治五年)焚毁于兵燹,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font></h3><h5><font color="#b04fbb">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font></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佛寺: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里有一尊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释迦摩尼的涅槃塑像,佛身长34.5米,相当于八个房间连起来的长度,光是一根手指上就能平躺一人,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h3><font color="#808080">大佛寺附近有一木塔。</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木塔寺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张掖中学校园内。</font></h3><h5><font color="#39b54a">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磐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做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font></h5><h3><font color="#167efb">木塔是张掖城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初为隋初之物,今存为民国所建,主体木制,内壁砖砌,工艺精湛,巍峨雄伟,可谓“九级玲珑造化互,结顶朝元映日月”。</font></h3><h5><font color="#b04fbb">清末木塔毁于大风,现塔为1926年重建,系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九层,高32.8米,内径大约3米,楼阁式。台基为正方形,20米见方,高1米。最低一层的墙上书写着工整的文字,东门额书“登极乐天”,西门上书“入三摩地”。并雕刻着各种飞禽走兽的图案。塔底由20根粗大而又结实的木柱支撑着,每层的八角上都有一个用木料刻成的龙头,口含宝珠。塔身由砖砌成,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从第三层开始,每周有八根木柱均匀地支撑着,东西开有假门。塔顶呈伞形。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层。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塔内空心,不能登临。新中国成立后,木塔多次维修,显得更加美观。</font></h5> <h3><b>梨园口战役</b></h3><h3><font color="#39b54a">1936年12月30日,红西路军进驻临泽,在这里宣传抗日,创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西路军将士转战于蓼泉、刘家墩子、倪家营子、三道柳沟、梨园口等地,经历了进攻、防御、东返西征、反复突围,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进行了最残酷、最悲壮的血战,歼敌万余人。西路军2万多名将士,用血肉之躯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军委的战略部署,为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7年3月,红西路军将士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毅力,用两条腿和敌人的骑兵争时间,抢占梨园口,控制进入祁连山的要隘。然而部队刚刚到达,敌人的骑兵也跟踪而来。为掩护前锋红30军和总部,担任西路军后卫的九军将士拼命与敌争夺梨园口两侧的山头,不到半日,九军仅剩的半个团约1000余人仅有少数人突围,军政委陈海松壮烈牺牲。 </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梨园口战役后,西路军离开临泽,就近撤向祁连山深处的康隆寺。至此,西路军在临泽苦战70多天,经历大小战斗40余场次,其中牺牲百人以上战斗10多次,消灭敌人1万多人。陈海松、熊厚发、郑义斋、曾日三、吴永康、李屏仁、杨焕章等7名军职和70多名团职以上优秀将领及600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把鲜血和生命奉献在了这里。临泽,也因此成为西征时间最长、战斗规模最大、战斗遗址和伤亡人数最多的地方。</font></h3> 马蹄寺 <h3><font color="#167efb">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为甘肃张掖所特有少数民族);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三十三天者,凿于峭壁,迤于悠深,欲登其顶,百折千回。</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这里被称为三十三天石窟,地势看着非常险要,据说是石窟里有一个天马的蹄印。</font></h3> <h3>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h3> <h3><font color="#167efb">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掖平山湖大峡谷距离张掖市区约56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离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观、峡谷探险、地质科考、民族风情、自驾越野等于一体的复合性旅游景区,是张掖地貌景观大观园中最美的景观之一!被《中国地理杂志》及中外知名地质专家和游客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克罗拉多大峡谷”、丝绸之路新发现!亿万年风雨沧桑,大自然神奇造化。这里峡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将五彩斑斓的山体镌刻成一幅幅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山水画卷。</font></h3> <h3>冰沟丹霞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体,是国内窗棂状宫殿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质命名地,被评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景区内广泛分布丹霞崖壁、石墙、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态,尖峭挺拔,连绵不断,气势宏伟。</h3> <h3>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平均海拔1850米,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该丹霞地貌群以其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