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div> 郭玉军 文/图</div><div> 十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回头看十四年前采访拍摄的图片,仿佛似昨日才发生的事。每日匆忙穿行在城市中的我们,当放慢脚步细细看去时,才发现十四年中我们身处的城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iv><div> 十四年前用尼康相机D100,在陕西西铜高速出口西安市未央收费站,记录下这些特殊的农民工,他们在寻活、生活中的苦与乐。十四年后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们昔日劳作的身影已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见证。</div><div> 这组《夜幕下城市“苦力”》图片拍摄于2004年,拍摄者为了真实拍摄、记录到他们,前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拍摄期间,拍摄者已和他们成了熟人、朋友。</div> <h3> “ 苦力”一一 一个曾经遥远的词汇。十四年前,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就有着一群昼伏夜出的水泥装卸工,他们却微笑着用它来自我定义。这群“苦力”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他们属于夜色。</h3><h3> 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农民工三五成组地就出现在西安市未央收费站附近公路边上,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们或坐或卧,眼睛紧紧地盯着从北面驶来的一辆辆货车,一旦有装载水泥的车停下,他们便一拥而上,爬上货车后厢,动作慢的人,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至于价钱根本不用商量——卸一吨水泥赚2.5元,不可能多给,除非下雨或去外地才能多加点钱。 </h3><h3> 从傍晚到黎明,在西铜高速出口未央收费站到张家堡丁子口沿路至少有300多农民工在等活。 </h3><h3> </h3> <h3> 西安市内工地以及咸阳、宝鸡、乃至陕南等地所需的水泥,大部分由西安北部郊县的水泥厂供应,而西铜高速公路出口未央站是从北郊进入西安的唯一通道,夜幕而至,运送水泥的各种车辆都经此进入西安。在此等活的农民工,大多来自富平、三原、泾阳、也有不少是甘肃来的。</h3><div> 来自三原县的宋梁善已年近50,他大概算是这些干活中年龄较大的了。傍晚6点多,他拎着一个布包,手持铁钩和同村的两个年轻人已在未央路边候着了,布包里装的是被他们称之为“水泥衫”的工作服,等活时可就成了卧垫。 </div><div> </div> <h3> 记者跟随这三个农民工和一辆装载水泥的货车一直到红庙坡一建设工地处,目睹了他们卸水泥的全过程,13吨的一车水泥,这三个人一口气在半个多小时就搞定。30出头的孟国梁和宋梁善是同乡,他告诉记者:“现如今农村的地少人多,家里每年种的庄稼够吃了,要是卖嘛,又卖不上个价,平日缺个零花钱,孩子上学也需要钱,出来干活又不想离家远了,干这行靠力气赚钱,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好,自己有的是力气,又不担心拿不到钱。”干一趟活每人就10多元报酬,卸完货后,他们马上跟着空车再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等活。</h3><div> 宋梁善说:“年轻力壮运气不太差的,基本都能一夜赚到20到30元钱,当然也有‘不幸的人’整夜一无所获.。” 匍匐在疾驶的货车上,是让他们每夜最为担心而恐惧的一件事,坐在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货车上,不小心就会被颠下来。高温酷暑还好忍受,要是在严冬,许多人的手脚都被冻僵了,那就更加危险。在他们当中已发生过多起摔伤的事件。 </div><div> </div> <h3> 与未央收费站,相隔不远的千户村 ,是这些“苦力大军”们歇脚的地方,村上当地人开的一元店是专门为这群人服务的,白天有个歇脚能躺的木板床对他们来说已知足了,家属们抓住这一商机在此开起了饭馆。</h3><div> 辛苦,脏,被人们歧视,对这些特殊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惟一担心的是,活不够多,他们的力气卖不出去,生活过的越累,越苦就越能为家庭种下更多的希望。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