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这样的描述是那样的极具诱惑力,但在我们东北是不合适宜的,此时的吉林正值冰天雪地,倒春寒让人觉得比冬天还要刺骨入髓。于是,几个影友一拍即合,决定到春意盎然的地方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h3><h3> 21天的行程,游览了广西、贵州的很多名胜,但印象最深的就是苗族古老的村寨和质朴的苗家人了。</h3> <h3>岜沙苗族部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内,寨子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是我国唯一一个充许佩戴火枪的枪手部落)、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h3><h3><br /></h3> <h3>枪手们在现场演绎</h3> <h3>发髻是岜沙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特点是头部四周的头发都要剃短,仅保留头顶的一绺长发盘髻,并终身保留这种发式。头上四周的头发长了就得剃掉,过去没有好的剃发工具,岜沙人就地取材,镰刀就成了剃头利器。</h3> <h3>男孩子们的发髻更增添了几分顽皮可爱。</h3> <h3>路遇几个后背都背着孩子的苗家媳妇,我开玩笑的问她们"是不是商量好了一起生娃呀"。</h3> <h3>岜沙男子的装束跟日本武士是一样的,据说日本人的祖先就是岜沙苗族人,相信是真的。</h3> <h3>百年的老屋,古老的生活方式,简朴的生存环境,却透着苗家人的宁静和安乐。</h3> <h3>我是羡慕这样的生活状态吗?似乎有一种穿越的感觉。</h3> <h3>大清早,我就是被这只公鸡叫醒的。</h3> <h3>男子腰后必备的二种工具:短刀、镰刀</h3> <h3>这是在给猪净身。</h3> <h3>狗儿们也象寨子里的留守儿童一样,眼中充满了期盼……。</h3> <h3>苗家人用的鱼篓,是不是很特别。</h3> <h3>凉晒稻谷的架子</h3> <h3>古老的樁米工具</h3> <h3>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苗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女人们自己的手,是纯手工制作,一针一线无不展示着苗家人的辛勤和智慧。</h3> <h3>芦笙,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h3> <h3>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是我国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h3> <h3>苗族的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h3> <h3>这是苗妹子给客人敬酒</h3> <h3>这是苗族人新房落成宴请族人的场面。看热闹的游人也跟着粘了光,被热情好客的主人敬酒,每人连喝三杯自家酿制的米酒。</h3> <h3>喝成这样了,看来米酒喝多了也醉。</h3> <h3>苗家女人都有一副铁肩膀,一路上,经常看到女人们挑着这样沉重的担子。</h3> <h3>这样子都能睡着,是不是太累了?</h3> <h3>蓝靛染布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染布用的大缸。</h3> <h3>染好的布要经过长久的锤打,使粗糙的棉布变得光滑细密,有点象防雨绸,据说做出一套成衣得半年的功夫。</h3> <h3>大家圈坐在火堆旁取暖的方式很好。</h3> <h3>苗寨夜晚的灯光如此美丽。</h3> <h3>晨雾缭绕的苗寨宛如仙境一般</h3> <h3>龙脊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的龙脊山,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真好像一条条卧龙的脊背。若是种植水稻的季节,梯田里灌满了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更是非常的美丽壮观。</h3> <h3>走了几个苗族的村寨感概颇多,古老的寨子都建设在大山上,悬崖边,与外界联系困难,所以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很多比较原始的劳作方式和保守的生活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寨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寨子里的宁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孤单、无奈。希望党的惠民政策能够尽快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