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书,也是抖机灵和翻译的大型车祸现场

桃源野鹤

<h3>这本其实并不是我会感兴趣的书它是工具书,指导读者如何高效阅读的,而我看书也就是打发打发时间。不过之前觉得自己看书太慢了,想找找那种一目十行的速度法之类的,于是发现了它。</h3><h3><br /></h3><h3>尴尬的是,带着这样的目的,硬啃了几个月也才读了一半。</h3><h3><br /></h3><h3>阅读过程堪称煎熬。一方面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学术性著作,纯说理议论型的,作者会用很多术语和书面语言,又很爱写长句子,比如:</h3><h3><br /></h3><h3>&quot;这会给读者一个印象,就像在这些简短的句子中还有言外之意,他必须自己运用思考来理解他要能够自己找出各种陈述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论辩的立足点。&quot;</h3><h3><br /></h3><h3>感觉这句话理解起来需要消耗好几大卡的热量。</h3><h3><br /></h3><h3>另一方面,作者可能自认为在用一种严谨而幽默的风格来写作,然而他的严谨和幽默实在是太过于明显了,以至于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臭显摆的氛围。比如:</h3><h3><br /></h3><h3>&quot;让我们假设不幸的是并非经常如此你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刚好让你明白其实你并不了解这本书。你知道这本书要说的东西超过了你所了解的,因此认为这本书包含了某些能增进你理解的东西。&quot;</h3><h3><br /></h3><h3>这段话简直可以跻身史上绕口令十强了。</h3><h3><br /></h3><h3>对于这类写作风格,我概括为&quot;抖机灵&quot;,每次看到这样的行文,我脑子里都会出现一个表情得意并且抖着腿说话的上海大爷形象。</h3><h3><br /></h3><h3>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就对用破折号来作注解的写法深恶痛绝句子读到一半被破折号岔过去,整句的意思就不容易理解了看到破折号是不是开始头疼了想象一下每页都有破折号的感觉吧。</h3><h3><br /></h3><h3>其实如果仅仅是这样,在英文的语言习惯里一切都还好,看原文的话可能都是很漂亮的句子。</h3><h3><br /></h3><h3>可惜,咱们的翻译大人非常忠实淳朴地进行了逐字逐句饿直译,于是整本书就算彻底变成灾难了。再举个例子:</h3><h3><br /></h3><h3>&quot;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或是我们宁可说是在辅助型,及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之间的差异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quot;</h3><h3><br /></h3><h3>这还是我熟悉的汉字吗,怎么读着比离骚还费劲呢。</h3><h3><br /></h3><h3>吐槽完行文风格,说一下内容吧。</h3><h3><br /></h3><h3>概括地说,本书详细介绍了由浅至深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h3><h3><br /></h3><h3>第一,基础阅读法。这是只要认识字就可以用的阅读方法,在这一阶段只要理解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可以了。</h3><h3><br /></h3><h3>第二,检视阅读法。有系统地略读。先了解整本书的结构框架,然后通过粗读去抓重点。</h3><h3><br /></h3><h3>第三,分析阅读法。完整而细致地去读,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找到作者的主旨。</h3><h3><br /></h3><h3>第四,主题阅读法。根据想要了解的主题选择相关书籍,看各位作家对这个主题都阐述了哪些观点,进而得到自己的理解。</h3><h3><br /></h3><h3>虽然说是四个方法,但彼此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h3><h3><br /></h3><h3>就好比你去餐厅点了个清炒小白菜,就着白饭稀里呼噜吃饱走人,这就是基础阅读;</h3><h3><br /></h3><h3>如果你吃出点滋味来,发现小白菜竟有种香甜味,绿油油的,口感爽脆,则就是检视阅读;</h3><h3><br /></h3><h3>你回家后发现自己下厨做就是不好吃,开始上网查做法,发现这道菜历史久远,很考验火候,这就是分析阅读了;</h3><h3><br /></h3><h3>从此你到每一家餐厅必点清炒小白菜,在博尝众菜之后终于了解了&quot;锅气&quot;这个东西,并且发现锅气能把所有带叶的蔬菜变成人间极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这就到了主题阅读的境界了。</h3><h3><br /></h3><h3>也就是说,虽然作者总结的是阅读的规则,但这四层境界可以适用于我们对世间诸多事物的探索和认知上。</h3><h3><br /></h3><h3>无论是哪个领域,如果能一门深入,同时又广泛涉猎,就能自成一派、既专业又博学了。</h3><h3><br /></h3><h3>在分析阅读这一章,作者提出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是要先知道自己读的是哪类书。</h3><h3><br /></h3><h3>最容易辨认的是虚构类作品,比如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h3><h3><br /></h3><h3>与此相对的是论说性的书,&quot;由观点、理论、假设、推断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quot;</h3><h3><br /></h3><h3>对于虚构类作品,作者认为它应该构筑的是&quot;内在的真实世界&quot;,是一种深沉的经验,这种经验&quot;会深深满足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quot;。</h3><h3><br /></h3><h3>因此阅读这类作品应该更注重作者试图传递的经验,注意看人物行为、关系、情感以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冰山下面的内容。</h3><h3><br /></h3><h3>而对于论说性的作品则要去了解书中的大量咨询,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h3><h3><br /></h3><h3>关于主题阅读,最主要的是要能面面俱到,充分了解各个不同的论点,而自己不要预设立场。</h3><h3><br /></h3><h3>这有点类似于有人提出的二元对立学习法,也就是要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两个最顶尖的但是针锋相对的学派或观点。</h3><h3><br /></h3><h3>最后作者推荐了一个书单,并且表示全部是西方的著作,特意没有把东方的经典书籍放进来,一是因为了解不深,二是觉得还是先充分了解自己本土的文化再向外看比较好。</h3><h3><br /></h3><h3>对这个观点我简直想举一万双手表示赞同,我也调整了自己的书单,先学习自家文化,把其他地域的文化就姑且搁置一边了。</h3><h3><br /></h3><h3>总之,这绝对是一本好书,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和透彻的洞察,还是值得花力气去克服艰涩的行文语言的。毕竟阅读是有门槛的,好书就更是如此了。</h3><h3><br /></h3><h3>唠叨几句:这本书看得真心是非常非常非常头疼,可是内容也确实非常非常非常好,包括书评也是怀着吐槽的心写成了安利的文,给它颁个&quot;最纠结奖&quot;,希望它能再接再厉,让更多人头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