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趣

七月

<p> 乡 趣</p><p><br></p><p> 2006年春节,大年初三 ,我们陪同父母一起回母亲的老家。</p><p> 母亲的老家在武隆县凤来乡三圣堂村,我记得这是我母亲在世时,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浩浩荡荡带着一大家子回老家。</p><p> 一起回老家的有我大姐一家人,(二姐一家在外地没去),三姐一家人,四姐一家人和我们一家人。同时还邀请了我先生的家人,这样七大姑八大姨,加起足足有20多号人,我们开着几辆车浩浩荡荡出发了。</p><p> 那时的公路没现在好,更没通高速公路。道路蜿蜒曲折,我们大清早就出发,经过几小时的颠簸,约上午十一点许,才到达母亲的老家——三圣堂。</p><p> 我和先生都是第一次去,我姐她们是小时候回去过。到了后,几个舅舅、舅妈一大群至亲,他们早就等候在路边了,旁边还有很多看热闹的乡亲,(因我母亲家过去的成份富农,所以乡亲们戏称我们是地主的子女回来了,都来看热闹)“三姐、王哥”(我母亲在家女孩中排老三,舅舅们就叫母亲三姐,叫我爸王哥)“姐姐、哥哥”,我四舅五舅幺舅及表妹表弟们,十分殷勤的不停的大声地喊着招呼着……</p><p> 虽然乘坐颠簸了几个小时,但下车后,我们被众人的热情和老家的风景吸引了,并没感到疲倦。</p><p> 我第一次到母亲的老家,更是倍感亲切和新奇。我从车里出来,站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环顾四周,从左边的蜿蜒小路上去,就是舅舅们的家。路的右边有许多竹林,风吹过来莎莎作响。竹林旁边有一小河沟,河沟里的水不大,慢慢流着,河沟上有一小石桥,有点小桥流水的感觉。坐在桥上,看见的是一块一块的水田,隔着水田不远处是三圣堂村小。</p><p> 随后我们一行在亲人们的簇拥下,来到几个舅舅家里,端水倒茶忙得不亦乐乎。</p><p> 接着各家就开始煮饭,杀鸡宰鸭早就弄好了,就等打糍粑了,打糍粑对于生活在城里的我们及孩子们来说,都是吃过没有打过的事,很是好奇,于是都站在一旁观摩。只见舅妈把蒸好的糯米,装到石盅砵里,然后拿来两个木棒,五舅和幺舅一人拿一根,对着石砵里的糯米,你“中”一下我“中”一下,一来一去很有节奏感。</p><p> 我们觉得即简单又好耍,这下看的人就热闹了,纷纷摩拳擦掌,争着要出力打糍粑,儿子和侄儿先上,接着就是大人们上,轮番上阵,大家都特认真,学着舅舅的模样,打起糍粑来,可没弄几下,所有人就喊遭不住,直喘粗气,虽是寒冬,也累得汗流浃背。</p><p> 我们不是用力不到位就是配合不好,不是两个木棒被糍粑粘到,扯不起来,就是两个木棒开碰头会,打不到点上。本来是打糍粑吧,好像反到被糍粑捉弄,不听我们摆布。这才感觉到,打糍粑看起简单,其实要做好却不容易。好笑的是,当时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行家里手,个个都在指挥和纠正别人的动作,是说的说笑的笑,闹的闹,乱作一团,好几次险些把糍粑都整到地上,最后还是舅舅把糍粑打好舅妈烙好,我们就等着下肚。</p><p> 响午时分,午饭开始了。丰盛的饭菜摆了几大桌,土鸡汤、老鸭汤,腊猪、腊蹄、腊肠、菜豆花、鲜蔬菜全是家乡的美味。最后当然是少不了热糍粑,糯米变成了到圆圆的,白白的,糯糯的热糍粑,都迫不及待,用筷子挟、用手抓起糍粑,粘上香喷喷,黄澄澄的黄豆面,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p><p> 吃着家乡的味道,尤其是因先前付出了劳动,热糍粑吃起来特香,特好吃,我们吃着喝着,说着闹着,甚是欢喜。</p><p> 饭后稍作休息,我们又按耐不住了,大家都起身,出去东走走西看看,最后来到三圣堂村小。</p><p> 学校不大,是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时值春节放寒假,学校没什么人,学校虽不大但还算干净,有一个操场,也是篮球场。于是我们决定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除了年迈的父母在边上观战,其他的男女老少都上,分成长辈队和小辈队,先是还按规则开赛,后来乱作一团,把规则抛在脑后了,只要能进球就得分。于是赛场就热闹了,喊的喊叫的叫,说的说笑的笑,跑的跑跳的跳,拉的拉拽的拽,大家都打得满头大汗,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当然是小辈们大获全胜。</p><p> 渐渐天色已晚,大家都玩得意犹未尽。为了赶路,我们只好带着余兴告别亲人,在冬天的余晖中,依依惜别。</p><p> 这是十多年前的趣事,却记忆犹新。因为不久,我的母亲就离我们而去了!是乡趣,是亲情,也是对母亲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