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塔云山下来,还不到十二点,就这样回去,有点不甘心。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去探访传说中的“陕南明珠”——凤凰古镇。<br> 在宽阔平坦的路上走了没多久,就进入到不平整的路段,车子在起伏不平的路上颠来簸去,经过的大型装载车扬起的漫天尘土叫人游兴减了大半。好容易进到镇子上,却为停车犯难,而车窗外的街道明明是现代建筑,我连车都不想下,就打算马上离开这个地方。<br> 终于有了个停车的地方,我不情不愿地下了车,跟着人流朝前走,心里很是失望,虽然我知道现在的古镇只是个噱头,其实早已经被现代文明同化,但还是有种被狠狠地欺骗了一回的感觉。</h1><h3><br></h3> <h1> 走上一段石桥,才发现,原来古镇藏在桥的那端,被拱起的桥身挡住了。<br> 过了桥,一条古老的街道显山露水了。<br> 网上百度到古镇的历史:清朝顺治初年,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清道光年间因凤凰嘴至西安的骡马道辟就,水运至此而后通过水运发往湖北等地,商旅往来多云集于凤凰嘴,此地形成固定的集市。<br> 目前现存的街道只有一条,呈“S”型弯曲延伸。街道不宽,两边林立着商铺店面,吃穿用各色商品陈列在街边铺面上,一眼望去,往日的繁华热闹俨然重现。<br> 只是午后的阳光投射在土坯裸露的墙垣上,黑漆木门斑斑剥落的痕迹,暗淡的屋内烟熏火燎的屋椽,提示着今日的寥落清寂,从街道中穿过的清冽的风让人陡生苍凉,仿佛自己就走在历史的烟尘中……<br> 慢慢在街上踱步,我的目光总不由自主地投向阁楼上的窗户。那些紧闭的窗格里,曾经藏着多少好奇的,或是不安分的目光啊!小家碧玉虽比不得大家闺秀深藏在闺房,但也是父母掌上明珠,被父母精心收藏在阁楼,唯恐被生人瞧见轻侮了去。春心寂寞,幽怨清泪,离合悲欢,生离死别,有多少故事都在那一扇扇窗后上演、落幕。</h1><h3><br></h3> <h1> 这里的商品大多是山里的特产,经营者也大多是附近的山民,地域色彩较以往参观的古镇更鲜明,这倒让我心里有了些欣喜。</h1> <h1> 街角有家铁匠铺,炉火正旺,几个男人在里面敲敲打打,一个女人在铺位前招呼生意。<br> 铺面上,整齐地摆放着铁质炊具农具,看着那些泛着幽暗微光的器具,一种久远的亲切感扑面而来。<br> 已经习惯了不锈钢锃亮刺目的白光,面对着这些质朴的铁器,忽然想起了母亲手持沉重的铁刀在案板前细细切土豆丝时劳累的情形,想起祖母拿着铁质的小锄头在豇豆地里汗水长流除草的样子,想起父亲操起铁锨,一铣一铣扎下去深翻泥土的淋漓快意……我们都是土地的族系啊,无论现代文明把我们拽向多么遥远的方向,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却暗藏在生命深处,只等着岁月的蛛丝马迹唤醒,蓬勃成春……</h1><h3><br></h3> <h1> 两个老人守着一只鼓鼓囊囊的麻袋望向游客,我走过去,发现她们卖的是香椿,嫩嫩的芽尖很是喜人,赶忙买了满满一袋子。一个同是从西安来的女子悄悄问我多少钱,我告诉她五块钱一斤,她惊讶地瞪大眼睛,丢下我,快步走过去也去买了好几袋子。<br> 这里的商品的确价廉物美。满满的一盒生南瓜子仁不过十块钱,一大碗洋芋糍粑也要比平日吃的便宜,店家的诚恳更让人心里踏实喜悦。<br> 很多人在卖从山里挖下来的兰花,我也很随意地买了一株。将出镇子的时候,一位老人看着我手里的兰花问我价钱。听完后,他说,我也卖这个价。不过,他补充说,你买的这个也好,叶子宽,型好,根大好活。<br> 我心里有点热热的,原来不是所有的竞争者都是以诋毁对手为目的的,至少在这里,在这个老人身上,我看到了比建筑更古老美好的人心,善良朴拙,古风犹存。<br> 返程不再漫长难熬,我抱着那株兰草,嘴里哼唱着: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br> 回望夕阳中的古镇,依旧古朴而清明……</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