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碑村采风

乡宁民歌研创工作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小碑村采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阎灵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3月22号 农历二月初六,礼拜四,晴</h3><h3> 昨天,文化局杨为民来我家,说要杨笃吴庚赵圻年的诗文选,顺便告诉我,关王庙的小碑村清朝时期七世同堂的事迹值得了解和总结。我想起在此前,已和晋强商量好要下去跑一跑,遂顺口就说:如果你明天无事,就开车带我看一看吧,他答应了。下午,我就联系了小碑村人刘德全做向导,邀请晋强、爱荣、李强、高丽和明科夫妇等一行人同行。我说的向导刘德全退休前是县食品公司经理,现在也热心于当地文化的研究。</h3><h3> 今天早八时出发,九时到了。在村子的对面,德全说:先停下来,在这里看一看小碑村的地势。他说,城内有名的乡绅、民国时期的县财政局长闫彬到燕庄舅舅家做客,听说燕庄离小碑不远,又知道小碑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太平村,兴之所至来到小碑。未进村,就站在这在里,望着对面的村子,一一指着说:这是一个龟形地势,那儿是头,那儿是脖子,那儿是足,说得清清楚楚。又说那条横截脖子的路不能要,头下面的水潭很好,但另一边的鏊子形的坟茔地块不好,躺在鏊子上能好吗?因为闫彬精通易经,懂风水,人们对他很迷信,此后,再也没人在那儿踩坟地了。</h3><h3> "小碑村,村厦忒,一条街道三条巷(土话念he )",这一句村民人人谝的顺口溜了形象地概括了村貌。一进村,我们就走在了那条街道上,可惜的是,前不久村村通油路的工程,把街道上铺的石条压在了水泥下面,不见了历史上的繁荣和沧桑,只有年轻的水泥面路展示着它廉价的轻浮。一东、一西两条南北巷,街的北面还有一条东西巷,这就是他们说的一街三巷小太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七世同堂的刘家大院</b></h3><h3> 街道以北,东巷以东那一大片建筑,是刘家七世同堂的大院及其附属的院落构成的院落群。从大门进去,院套院,一共六座小院,人口最多时有二百来口。</h3><h3> 小碑村刘姓来自膏腴,是晋南有名的大户,提起膏腴刘家,无人不知。家大业大人旺,就不断地向外开枝散叶。到乡宁落户的膏腴刘姓,先到安汾的康家坪,然后开枝东赤碑,于1615年散叶小碑村。小碑刘家一代刘金保来时,此村已有任、赵、张三姓人家,由于地土好,光景都很殷实,且能和睦相处。</h3><h3> 从昨天听到存在了一百多年历史、二百多人七世同堂这一事实,非常的吃惊: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模式来维系这样的大家庭走向繁荣?又为什么走向衰落?站在刘家大院中间过亭当年悬挂"七世同堂"匾额的地方,看着北面的窑洞,听刘德全讲述他的祖宗创业的历史。</h3><h3> 刘金保带着三个孩子落户小碑后,先住在东街靠北的一座小院,置田产、买牛羊、跑买卖,打下稳定的基础后,开始营造宅院。他想及早地历练历练将来要接掌家事的大儿子刘彦虎,就把这件大事交给了诚实忠厚的彦虎负责,当时放羊的三儿子刘彦景认为哥哥忠厚有余,智谋不足,不适合当此重任,何况这一决定也意味哥哥将成为第二代掌门人,决定着刘氏一门今后的命运呢?他觉得此事意义重大,遂向父亲毛遂自荐,说修建大事自己比哥哥合适。父亲说:何以见得?他说房子修成后肯定不正。父亲不信,众人也不信。彦景说:不信走着瞧。待主院的三孔窑修成后一量,果然有点偏。有人怀疑是彦景做了手脚,可能是撒灰线时,乘人不注意把立的木干踢歪了一点。</h3><h3> 刘金保也确实有眼光,他思忖:从这件事中看到,不管事因在于彦景料事如神,还是捣了鬼,总是有能力。如果老大执掌家事,恐怕连老三都摆调不顺,更别说让家业兴隆发达、后人如瓜瓞绵绵了。于是打破传统继承模式,让彦景主持了家中的事。</h3> <h3>  刘彦景确实有两把刷子。不长时间,他就依据当地优势对家族的发展做出了规划。一是抓种地、畜牧,二是抓采药、挖矿,三是跑运输。几年功夫,完成了一大院、六小院的全部工程。平时生产生活的管理模式相当于现在的企业或者合作社,种地、放牧、跑运输、做饭、磨面、做衣服,除了农忙时节和其它特殊情况外,各司其职。比如做衣服,全都量好尺寸,按号码大小做,不能各做自己男人、孩子的,穿衣服的人需要就拿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的模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h3><h3> 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众口难调","人多嘴杂,主意难拿",他是如何摆调得好这些人呢?刘德全思索了一会,给我说:你看一看杨宏声写的文章《乡民刘彦景七世同居传》吧。这篇载于乾隆县志的文章说:刘彦景 "同炊几百口,其弟子耕种、负贩,各有执事,偶有懒惰者,,老者自持锄镰先行,无敢不随至者。家人有过,则备酒肴,于晚间置公所,呼家众大小几辈人,同行酒一巡,,辄举乡邻之善者,为劝恶者之戒,以渐言及有过之人,再三诘现,必服罪而后已,……,农忙时,妇女皆力田,各置其子女于家,应哺乳则家人担筐,将小儿盛筐内,同 者往至,则女人各乳其子,率以为常。然族人虽多,亦竟无读书知文义者,或谓读书恐不能留淳朴之气。……,又焉知此为三代后仅见之事,而旌之以励俗者乎?故为之传云。"这就是刘彦景持家之法,慈善公正无私,先正已,后正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知县赐匾</b></h3><h3> 清朝有规定,五世同堂人家,就要给于嘉奖,以倡导孝悌慈爱的社会风尚。刘家已七世同堂了,衙门里没人理会,对知县的熟视无睹和不作为,年届八十三的刘彦景有点愤愤不平了。因为一块官赐金匾挂在门头,不仅仅是面子上的荣耀,更是对子孙后代的精神约束,是对生存环境的提升。去日无多的老人想的远着哪!老人为家族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于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专程面见了知县葛清。 </h3><h3> 直隶人葛清来乡宁任知县,当时虎患猖獗,乡宁通向平阳府唯一的路,途经郭家坂、三官峪,山路崎岖,悬崖重叠,稍林密布,虎豹出没无常。葛清到小坂时天己黑,就宿于该村。早有衙内官员和城内乡绅在此迎候。刘彦景得此消息,也早早地来到小坂村。八十三的老叟到场,不能不引起葛清的格外注意。葛清了解了情况后,对刘彦景的敬意油然而生,对刘家"有媲美前人之实,而名声不逮"的现状深表歉意,他感叹:一人孝友,不如一家孝友,一家孝友,不如累世孝友,赞美刘彦景真乃忠厚之长,功德无边。立即表态:请老人回家,静候佳音。</h3><h3> 葛清是个好官,到任灭虎患,劝商招农,政绩斐然。赠匾之事,自然挂在心上,"七世同堂"的匾额很快送到,刘彦景老人在大院的中轴线上修了一个漂亮气派的过亭,把御匾高悬其上。</h3><h3> 回过头来,再看刘彦景当年主动请缨当掌门之事,确实有知已之明,他不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是为刘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过去人讲"五世其昌",而他创造了七世繁荣,不能不由人敬佩之至。后来的日子,对功德圆满的老人来说是幸福的,九十岁高龄时,老人仙逝。不幸的是,老人去世之后,后人里没有出现能维持这样一个的大家庭的人才,各谋私利,使这个七世同堂的宝塔式大家日见式微,走向崩塌。</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处女坟</b></h3><h3> 刘彦景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儿清芳,培养得德容言功样样倶佳,七八岁就开始学干家务,到了结婚的年龄,提亲的络绎不绝。清芳总觉得家大人多,父母负担太重,想替他们多干二年活,直到二十一岁时,才和一邻村青年订婚,准备第二年结婚。</h3><h3> 这年秋天,清芳母亲突然得了重病,躺在炕上人事不省,遍请名医,无药可医。清芳每天给母亲洗脸、梳头、擦身、按摩,日夜守候,数日后,母亲醒了过来,但手脚僵硬无力,生活不能自理。男方一再要求结婚,清芳再推托。实在无法推托了,就做了终身不嫁的决定。她背着父母,自己到男方家退亲。屡遭拒绝后,就在男方家的大门口长跪不起,苦苦哀求。男方被她的孝心感动了,公公开门扶起清芳,亲自送回了小碑村。她一直把母亲伺候到七十五岁去逝,而自己也成了花甲老人。 </h3><h3> 清芳没有出嫁,族内为她分了和男儿一样的田产家业,生活由侄儿照料,1785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侄儿给清芳以厚葬,择好坟地,背好棺材,戴昂贵的金银首饰、穿上好的绫罗绸缎。在打墓时,将坟地用帐篷围得密不透风,打墓、下葬都是侄儿亲自干。棺板两旁的对联是:"生前侍母终身不嫁,逝后美名永世流传。"葬后一百天,侄儿们日夜守孝,待揭去帐篷后,人们才地现地里有九个坟堆。后来,坟上长出了一片杏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都是苦杏,人们说是清芳苦心所致。清芳的家产田地,除留一份给上坟人种外,其余全平分给了众侄儿。众侄儿议定:姑姑留的上坟地,一人一年轮流种,轮到谁,谁就负责姑姑 的祭祀所需。祭祀前,吃一顿杏仁饭,思姑姑一生之苦;上罢坟,回来坐席,为刘家有这样的孝女庆贺。</h3><h3> 老女子坟在解放后被平了,但碾打粮食的场地还在,我在心里量了一下声的大小,足足能修两三座好房院,可见田产不少,也很好,要不然,那能用了这大的场!这老女子付出的代价确实太大,族人虽然想尽一切办法,也难以表达心中的敬意呀!</h3><h3> 在场上,我在心中对老女子说:你的孝行,后人只能高山仰止,却无人能企及。</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子坟</b></h3><h3> 七世同堂,这需要道德传承,处事公平,奖惩严明。但刘彦景以慈悲为怀,教化为主。积德所致,有了清芳这样的孝女,有了众多侄儿悉心关怀,也是种瓜得瓜了。但在刘彦景去逝后,这样的家风就难以为继,发生了活埋父子二人的悲剧。</h3><h3> 刘家八世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野外烤吃了邻家的羊和豆子。犯错处罚是应该的,但当时掌家人是七世一个叫刘安乐的人,吃羊的孩子是他亲侄儿,孩子的父亲是他亲弟弟。他说偷盗之事不可纵容,而且儿子犯罪责任在父亲,遂将父子俩人一起活埋。这件事是错,但错不至于该死。族内人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侵占人家的家产,有人咒他会绝死八辈子。果然,不久,他瞎了,又不久,儿子也瞎了;儿子没儿,招女婿也没生下儿,第四、第五辈都没生儿,人们称为二辈瞎,三辈绝。</h3><h3> 我问父子俩的坟还在吗?德全指着沟对面种着麦子的一片梯田说:</h3><h3> "看见了吗?那块麦地有两株树,东边高的一棵是椿树,西边稍低的一棵是核桃树。"</h3><h3> 估计也就一里路,我请德全陪我去看看。在坟前,德全说:我揣摩娃东边的椿树是爸,西边地的核桃树是娃,娃比爸小嘛。这核桃树结的核桃都不少哩!我想,这父子俩真有灵的话,能这样无恨无怨地作做贡献,还真是忠灵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六世人物刘光华</b></h3><h3> 刘彦景当家初,定了一条规矩,孩子们一律不念书,他认为念书做了官就不回家或不顾家了,为了保持淳朴等,就用了(我认为)不算高明的办法。这个不念书指的是不以外出考官为目的的念书,识字或打算盘之类还是要学的,要不然这么大家业,不会二一添做五,连自己的门户也看不住了。</h3><h3> 刘彦景老人去世后,大家族解体成一个个小家庭。六世孙刘光华是这一辈中的杰出人物,他的才能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至今还流传这他帮助知县唐安仁办案的故事。</h3><h3> 光绪初年,师家滩出了人命案,死者是一妇女。该村离县城远,不熟悉情况,村民也不配合,相继前去办案的衙役们查不到任何线索,均无功而返。唐安仁听说刘光华是能人,就请他去调查。刘光华到了师家滩,想尽法子,也没有人开口提供线索。一天,人们聚在一起说闲话的地方,他躲在厕所里偷听。有一个说: "别看刘光华能,也要把他的人丢在这里。" "阴间里一脚,满嘴里牙落。"另一个人说。刘光华听到这里,马上从厕所出来,找到了满嘴牙落的人,并查验出其阴部有伤。原来,这是一起强奸未遂杀人案,从此,刘光华名声大噪 。再加上自立门户后,一改不让孩子考取功名的家规,让自己的儿子个个都去念书考功名。儿子中出了五个秀才,成了方园一代人们敬畏的人物。人常说"少年英雄老来鳖",由于他不注重个人修为,由能人变成了为富不仁的恶霸,在和这一带的恶人在逞强斗勇中气死,身后留下一股恶名,由关王庙梁上人传唱:"小碑有个刘光华,腿绊东西长得大,腰里缠三匝,地上拉长把,半天打地吃鸭娃,家里还攒下几抽哈"。</h3><h3> 这个村的故事太多,还有张家与赵家之间关于不义之财的故事,都在教育人们:要勤劳、要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结出来,是一本农村教育的好教材,不是一篇日记能容纳得了的。我告诉德全:让闫炳吉好好采访采访他,用演绎的形式写出来,一定是受欢迎的书,希望他俩能相互配合,德全愉快地答应了。</h3><h3> 中午,晋强在梵王寺管了我们一顿饭,饭后路过后庄时,顺便看了龙泉寺遗址。</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再去龙泉寺</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4.2日农历2.17日,礼拜一,晴。</h3><h3> 上次到小碑回来,路过燕庄村,上到龙泉寺看了久闻其名的紫荆树。据说这一片废墟是龙泉寺,坐北向南,供奉的是娘娘,三月三庙会,求子者驱驰满道。庙门口原来有两颗紫荆树,枝繁叶茂,开花季节香气四溢。</h3><h3>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地方后,看到满目疮痍,庙没了,连一块完整的砖瓦也找不到。一株紫荆树已死朽得留下一点根,一根树中间已朽空,一半也死了,倒在地上,还长出一棵灵芝,;另一半仍顽强地活着,长出了新枝。有多粗呢?如果另一半未倒,两人合抱未必能报得住,高丽站在朽洞中间甩着手还挺自如。爱荣对着残砖端详了半天说:是汉代的。这么说,这紫荆树有两千多年了呢!</h3><h3> 回家后,我拿着在紫荆树上采的一棵枯干的灵芝泡在杯中,脑子中却出现了那苟延残喘的紫荆树,心想:两千年的老树,在树生的暮年,仍给人类献上自己晚年的一滴心血。想到此,心生愧意:难道人心不如树心吗?。</h3><h3> 我打电话给林业局副局长李朝,问他们对古老的稀有树种有保护职责吗?他说有。我建议他前去一看,今天,他约我下午三时去看。因此,有了二顾紫荆之行。</h3><h3> 早有后庄支书在路边等候,穿过荆刺如麻的陡坡,又到了紫荆树旁。李朝和他的同行量尺寸,填表,我则四处打量:这一块地方的紫荆树还真多啊,如果把地面上的荆棘除掉,再培育栽种一批土种紫荆,则会成为一片别开生面的紫荆园啊。这又是一个梦,谁来实现,如何实现?我心惆怅。</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