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富土"。相叠,拆字为"同里"。<br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br />这是一个有具有壹仟多年历史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古镇的入口在景区的南侧,进入后即可看到古镇里处处小桥流水的景观。<br /></h3> <h3>古镇外四面环水,水是同里的命脉。镇内由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以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br /></h3> <h3>同里,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代的花园、寺观、宅院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之多,现今对外开放的也有不少,游览票上就有很多介绍,最著名的当然是——一园两堂三桥和珍珠塔。</h3><h3>2018-03-23 上午,我和二妹慕名而来。在苏州覌前街的酒店出发,乘坐地铁四号线到达同里镇。換乘725路公交车到达同里古镇。<br /></h3> <h3>进入镇内,看到鎮內自成河道网,家家临水,戶戶通舟,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写照。<br /></h3> <h3>古镇内有很多很典型的兩层楼式古式建築。沿路有著許多卖特產的小店。<br /></h3> <h3>我们很快就到了同里古镇(石牌楼),進了牌楼就是要收費,游客买票进入的同理古鎮精华区。<br /></h3><h3>进镇后,有一骑三轮车的老伯愿意带我们走遍古镇内主要景点,我们很高兴的接受了邀请。请老伯兼做向导,介绍景观的来龙去脉。</h3> <h3>明清街因街道两旁建筑为明清风格而得名。1983年谢铁骊导演以崇本堂为主场景,以明清街、三桥景区为外景地,拍摄了《包氏父子》。从此同里古镇就成为众多影视导演心目中的天然摄影棚。1999年4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将同里古镇指定为影视摄制基地。</h3> <h3>看到明清街入口"清明遗风"匾额,仔细一看是由费孝通题书。<br></h3> <h3>在这条街上,店家销售的大多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食品,最富有同里特色的旅游食品有状元蹄、腌菜苋、闵饼、芡实、小熏鱼以及各种精美糕点等。<br></h3> <h3>看到奇特的泰来桥。此桥,梁式单孔,原为木构,初建无考,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为石桥,现在见到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的。而桥面上的凉亭和栏杆,看来则是近几年为适应旅游需要而加造的。<br></h3> <h3>走进同里,我们让老伯先不用先急着去找那些著名的园、堂、桥,带着我们延着蜿蜒的河道随处走走,醇正水乡的味道扑面而来,旧时江南的画风跃然眼前。<br /></h3> <h3>顺着河道随处走走,无处不是景。<br /></h3> <h3>这是景区示意地图。</h3> <h3>景区说明中的"一园",指的就是同里赫赫有名的退思园。当然首先让老伯带我们去退思园。<br /></h3> <h3><p>退思园是同里古镇里最有名的私家园林,是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br>退思园系清光绪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之职的任兰生被弹劾后落职归里于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所建的宅园,园名"退思",意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p><p>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十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它凝聚了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 2001年11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br></p></h3> <h3><p>全园占地九亩八分。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这在苏州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p><p>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迎送宾客之用。<br>退思园由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br><br></p></h3> <h3>第一进,轿厅是停放轿子的地方。第二进、茶厅/花厅, 茶厅为接待一般訪客。<br /></h3> <h3>第二进,茶厅正中上方高悬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退思园"横匾。<br></h3> <h3><p>第三进,正厅名荫馀堂。正厅接待較重要的宾客。 沈鹏题字《荫余堂》匾额。<br> 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現在都移走了。</p><p><br></p></h3> <h3>整个园林布局小巧玲珑,不讲求气势排场,而以诗情神韵造园,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著名的"三株"之罗汉松、 银杏树和柿树。在原天桥北面有一棵300年以上的罗汉松,在天桥南面有一棵300年以上的银杏树,在草堂之西有二棵100年以上的柿树,柿子又大又甜。可惜很多古树在解放后和文革期间被砍伐,三株至今已看不到了。<br></h3> <h3>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日"畹多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廊下设梯,既遮风雨,又主仆分开。内、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紧凑。<br></h3> <h3>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名为“揽胜阁”。 南侧为“岁寒居”和“迎宾楼”。<br></h3> <h3>"坐春望月楼"上看中庭,右为旱船。旱船造型為接待遠道而來的賓客室,船的造型有表示歡迎的意思,让宾客立马感受到主人的热情。<br></h3> <h3><p>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名为“揽胜阁”。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之一。</p><p>景点中的揽胜阁、菰雨生凉轩和天桥,被称为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br><br></p></h3> <h3><p>揽胜阁是一座不规则五角行楼阁,与坐春望月楼相通。此楼设计因地制宜,居高临下,可一揽东园佳境,这在江南宅第园林中独树一帜。揽胜阁使宾客中的 女眷,足不出户,就可饱览园中景色。</p><p><br></p></h3> <h3>亭台楼阁一应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br></h3> <h3>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之二。“菰雨生凉”是一处临水小轩,位于水池东南。轩面水开四扇长窗,轩内隔屏正中置大镜一面,镜前设一小榻,夏日卧于榻上,背后的镜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莲荷,仿佛置身于 荷花丛中。以镜面扩大园林空间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手法,而此处运用之巧妙,真可谓独具匠心。<br></h3> <h3>岁寒居宜于冬日赏景,风雪之时,三五好友围炉品茗,透过居室花窗,可见潇洒清幽的腊梅,挺拔坚毅的苍松,清骨神秀的翠竹,天成一幅“岁寒三友图”,从中亦能悟得雪压青松之韵,听得翠竹敲窗之音,静中有动,声情并茂。<br></h3> <h3>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之三。“天桥”为二层楼廊,上为桥,下为廊,模似阿房宫复道。横空出世,飞越山巅,连接菰雨生凉轩,与辛台为一体。又和园西北部的“揽胜阁”遥相呼应,是欣赏退思园全景的最佳处。<br></h3> <h3>天桥前后贯通,八面来风,炎热酷暑时,到这里消暑纳凉,神清气爽。金秋时节,庭中遍植丛桂,馥郁芬芳,盈室绕阶。若风清月明之夜,于此品茗赏花,更是心怡神往,真乃“人行空翠中,秋闻十里香”!<br></h3> <h3>“退思草堂”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不求华丽,无论是门窗装饰,还是家具陈设,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在园林建筑中是少见的。古朴素雅,稳重气派,点明了园之主题。堂之北点缀建筑小品,堂之南的露台面临荷池,站立露台可环顾全园。 退思草堂後來成為園主辦女校的教室之一。<br></h3> <h3><p>退思园的"三珍"之一,退思草堂中《归去来辞》碑拓。退思草堂中《归去来辞》碑拓、回廊壁上的大篆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以及老人峰顶端的灵璧石是三件颇为罕见的珍宝,被称为退思园的"三珍"。 </p><p><br></p></h3> <h3>退思草堂隔水与“闹红一舸”、“菰雨生凉”等景物相对。<br></h3> <h3>假山眠云亭。 三曲桥南,重重叠叠的太湖石围筑成一座假山,山上有亭翼然,取名"眠云亭"。<br></h3> <h3>退思園內湖小巧而造景優雅,<br></h3> <h3>九曲回廊<br>与草堂相连的是环水池而筑的“九曲回廊”。此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而墙上的漏花窗刻“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诗句,借以寄托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将诗句制作于漏花窗上的做法,在苏州园林中仅此一例。<br></h3> <h3>退思园的“三珍”之二。回廊壁上的大篆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br></h3> <h3><p>退思园的“三珍”之三。老人峰顶端的灵璧石。</p><p><br></p></h3> <h3>在退思园中有两处船舫建筑,一坐位于内花园池中,著名的水舫——“闹红一舸”,另一个在旱院中庭,旱舫。这是其他园林所罕见的建筑。在我国古代江南水乡,因为水路多,船就成为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园林的石舫也是院主人是寄情于水、寄情于船的象征。<br></h3> <h3>退思园中,闹红一舸最富动感。闹红一舸由石舸突兀池中,风吹不动,浪打不摇,人站船头,却有小舟荡湖之感。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窍,潺潺之声不绝于耳。舷侧水面,行云倒影浮动,恍若舟已启航,别有情趣。石舸之四周,原植有荷花及菰蒲,夏秋季节,清风徐徐,绿云摇摇。荷池中游鱼似通人性,稍稍击掌,便成群结队而去,妙趣无比。<br>船的造型有表示歡迎的意思。<br></h3> <h3>"闹红一舸"为一船舫形建筑,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地坪紧贴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h3> <h3>退思园的建筑特点: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br></h3> <h3>1986年,美国纽约市在该市斯坦顿岛植物园内 ,以退思园为蓝本,建造了一座面积三千八百五十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园,取名“退思庄”。可见小小退思园已跃出国门,走向世界。<br></h3> <h3>园林学家陈从周称退思园为"贴水园",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退思园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联接同里源远流长的历史,给人遐想和启迪。2001年,退思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06月25日,退思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r></h3> <h3>不愧是聯合國頒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br></h3> <h3>出了退思园,不远处就看見一个"中国同里影視摄制基地"的标志。原来同里是很多影视剧的外景地。 中国电影家协会在此设立了"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br></h3> <h3>在古戏台前的石板上,篆刻着曾经在这里拍摄过的影视剧的剧名,光影阑珊中,是否还能唤起你一星半点的记忆?<br></h3> <h3>出了退思园,我们就向下一个景点——珍珠塔进发,一路上尽是江南水乡风貌。<br />在同里,生活可以是一种安然,可以是一种恬淡,也可以是一种如水一般的宁静。<br />同里最具灵气最有江南韵味的就是一湾湾的清水了。家家临水,户户通舟。<br /></h3> <h3>不用刻意构图,不用后期裁剪,随手一拍,就是景,就是画。 <br></h3> <h3>斑驳的老宅,沧桑的石路,告诉你同里的久远故事。<br></h3> <h3>老伯告诉我们珍珠塔不是一座可以登高望远的塔,而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珍珠塔是锡剧《珍珠塔》的陈氏旧宅原型,珍珠塔是陈氏大官的园子。是同里最大的园林,园林里有山有水有假山。还有成群的鱼。<br /></h3> <h3>珍珠塔又称古侍御坊,并不是真正的塔。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家居、架构等,展示出苏州香山派精湛绝伦的手艺和吴文化的灿烂风采,继承传统打造苏式园林典范。<br></h3> <h3>珍珠塔始建于明朝时期,兴旺于清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与汉族有血脉关系的千古历史悬疑而被一直认为这里是乾隆皇帝鼎力相助而建设成功的。 珍珠塔景点,又称古侍御坊,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任南京监察御使的陈王道的故居。景点由御史第、陈家后花园、陈家牌楼、宗祠四大建筑群组成。 <br></h3> <h3>史第下面四個圓圓的代表官位大小,也就是传说中的〈戶对〉,原來古人所謂的〝門当戶对〞,还真的有所憑据呢。 二品官的户对是4个,一品官的户对是6个。文官和武官的户对还不一样,文官是圆的,武官是方的。<br></h3> <h3>这匾的御史第三个字是钱大昕所写的。<br />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br /></h3> <h3>进门口的〈门当〉上面的花紋也都須看官位而定。<br></h3> <h3>这样的屋簷斗拱和雕花,只有陳王道因為是監察御史二品官员,才配得上。<br></h3> <h3>轿子前的举牌,說明了轿中人的身分地位。<br></h3> <h3>接待客人的大厅。 宏略堂正前方是一幅"松鹤遐龄"图,旁边有副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道率真。"堂正中摆有多面打鼓,有木鼓和铜鼓,作为一个游玩的景点。不过置身堂中,拨动鼓面,能否敲醒百年之前的小姐前来送再次赠塔呢?这岂不是又一个古今假话。 <br></h3> <h3>厅前的显示時間的銅制器具。<br></h3> <h3>大厅內漂亮的金箔雕飾屏風是"珍珠塔"建筑佈置圖。<br></h3> <h3>"宏略堂"堂內清明上河圖燒成磁筒。<br></h3> <h3>兰云堂,这里的匾是明代著名文人文徵明所书写的,文徵明是苏州人。<br></h3> <h3>关于珍珠塔,是有一段历史情节的:相传南都贡院的号房,向蔽以芦席,值风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请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爱戴。据说他元配夫人死后,续妻方氏。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的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就是这样珍珠塔的名字就这样传来了。 寿堂(评弹、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一景造型。<br /></h3> <h3><p>"珍珠塔"是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说河南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方卿千里投奔襄阳,向姑母方朵花告借求助。孰料姑母势利,见方卿落魄,冷言讽嘲:若能得中高官,愿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愤而离去。表姐翠娥贤淑善良,假托点心,将珍珠塔暗赠于方。姑爹陈培德深明大义,驱马追至九松亭,将女儿许配方卿。黄州道上,方卿遇盗,珠塔被劫。陈翠娥悉知方卿遇险,遂一病不起,陈培德情急之下,假造方卿书信,慰抚女儿。三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官封七省巡按,乔装改扮重来襄阳,唱曲道情试探姑母,望其幡然醒悟。不料姑母本性难移,终于自食其言,羞惭地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以香盘鉴戒,昭示后人传颂关爱,姑侄间冰释前嫌。</p><p><br /></p></h3> <h3><p>珍珠塔的來源即是陳王道嫁女兒時,皇帝贈送了一座塔的裝飾品有珍珠串成的屋簷等等,後來成為一個戲曲故事。珍珠塔早已失傳,目前陳列的是仿造品。</p><p>同里镇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这一景点,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就在同里流向远方…… 。 </p><p><br /></p></h3> <h3>再往內走,就到廚房,廚房的門楣是「景星慶雲」。<br></h3> <h3>廚房內用磁器做成的儲物櫃很別緻。<br></h3> <h3>由廚房後門出來,可以看到运河边的陈家牌楼「恪勤在朝夕,清言見古今」。这里应是乘船的停靠處,也供运送日常生活飲食用品。<br /></h3> <h3> 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庭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h3> <h3><p>出了那個铁制水閘門,水道直通京杭大運河,主就可以上京去了。陳王道在此上船。直接就可以從自宅走水路上京面見皇帝。</p><p><br></p></h3> <h3>自古至今的大官果然都有特殊方便待遇,也难怪大家想當官。<br></h3> <h3>陈氏宗祠。<br></h3> <h3>後堂陈氏宗祠中掛滿前去遊客掛上的各家自己姓氏的祈福牌。是否想借御史大人的光?<br></h3> <h3>出了这个小门就是庭園。<br></h3> <h3>首先看到的是古戏台,是主人看戏的地方。「古戏台」右亭为「聞韶亭」,戏台左为「知音齋」,应该是乐队表演时所在的位置。<br></h3> <h3>庭院有兩層樓的石舫。一亇精緻的亭台池塘。<br></h3> <h3>后花园中有拱桥飞跨、有竹林小苑、有平台临湖、有亭台假山、有石水船、有平桥揽胜……与退思园的"情景"相比,后花园更加注重"意景",高低错落、面积庞大、相间得当、别具一格,气势磅礴。<br></h3> <h3>曲徑後是假山,這樣的園林造景真的令人讚嘆,<br></h3> <h3>从左到右依序为"绿秋亭","景明轩","小兰亭","浮翠舫"。美得让人心碎。</h3> <h3>表示琴棋书画的窗。<br /></h3> <h3>上到假山「小兰亭」,首先是右側「浮翠舫」。<br /></h3> <h3>浮翠舫实际上是一个旱船,</h3> <h3>亭台楼阁,回廊壁画,小桥流水,好一处江南水乡景象。</h3> <h3>后花园的建筑精致程度可和退思园一比。</h3> <h3>連接「浮翠舫」的曲橋。<br></h3> <h3>珍珠塔景区的出口门。</h3> <h3>老伯已经在那里等待我们,带我们去下一个景点"松石悟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