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向上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2米多。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b><br></h3><div><br></div><h3><b>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其实,“减损”和“增益”是相辅相成、矛盾对立的,一方因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一方也因另一方的发展而发展,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所以每个人的施舍、付出、辛劳必定得到相应的回报。</b></h3> <h3><b>人生的福报需要储备,需要向土壤扎根、需要不间断的向善修行、需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就夭折了,人生的路便暗淡下来,可惜啊!</b><br></h3> <h3><b>什么叫价值?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b></h3><div><br></div><h3><b>笛子回答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刻,晾衣杠此时沉默了。</b></h3><div><br></div><h3><b>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人性成熟了,智慧成就了,人生才会有价值。</b></h3> <h3><b>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看见别人快乐的时候,不要羡慕,因为别人微笑的比你多;看见别人家庭和睦的时候,不要怀疑,因为别人修行涵养比你深。
</b><br></h3><h3><b>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聪明的人肯下笨劲。”我们说,你想要成功、活得出人头地,你必须勤学、苦练,在心智上积德行善,虚心处世,变通人脉。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死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b><br></h3> <h3><b>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b><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b><span style="font-size: 17px;">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他:</span>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b></h3> <h3><b>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可有谁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一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么捷径使人生开智挂花、一举成名?只不过是潜心修德、苦练技能本领、锐意进取、厚积薄发、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这就叫竹子定律!大道至简,人物同理。天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给我们心智成熟、为人处事揭示了很多奥妙,我们应该及时汲取。</b><br></h3> <h3><b>所以,一个人要得到真正的福报,就要在自己心中种下福田,行善施舍,积累功德,由内心而外表发出感染人的微笑,由外表而内心的做出利人利社会的事业,达到菩萨“内触妙乐”的境界,自己只做一次好事或做一点好事,只是你培养福报,是你福报的资粮。</b></h3><h3><br></h3><h3><b>让我们虚心(这也是竹子的品质)学习,深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让我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让我们接受教育,接受社会对我们的打磨;让我们学习大师苦读、谦虚、以及他们博大的胸怀;让我们学好竹子定律~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精雕细刻、钻孔打磨,最终奏出对社会、对人民好听的音乐。</b></h3> <h3>最后我用 清.郑燮的诗句结束全文,算是对我们修行的鞭策鼓励吧,<font color="#167efb"><u><i>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i></u></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