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四 嫂 </b></h1><h1><b><br></b></h1><h1><b> 作者:邹成沈阳十九中学三年三班下乡到靠山公社靠山大队第二小队 </b></h1><h1> 悠悠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知青五十年纪念活动打开了我尘封在心底多年的往事。一个清晰的影像首先浮现在我眼前,那就是四嫂。 </h1><h1> 和四嫂相识于下乡后的知青见面会上 。队长致欢迎词后,向我们介绍队里的主要领导,“这是妇女队长王桂芝.”迎着声音站起来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妇女。她中等个头,单薄的身子,好像来阵风都能刮倒似的,瘦削的脸庞,细细的眼睛,怎么看也和我们想象中的妇女队长搭不上边。“我叫王桂芝,你们就叫我四嫂吧。”简短的一句话,略带山东口音。她怎么能当妇女队长呢?我们几个女生悄悄议论着。然而干起活来我们就服了。 </h1><h1> 记得那是第一次割豆子。初到农村,面对这种高强度又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活,我确实有点傻眼。抬头看着望不到边的长垄,低头看着通红疼痛的的双手,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尽管如此,倔强不服输的我仍拼尽力气往前冲。无奈还是被远远的甩在后面,汗水,泥水,泪水交织在一起。正当我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就听见远处隐约传来唰唰唰的割地声,“有人来接我了!”我暗自高兴起来。随着声音越来越近,身影也越来越清晰了,“四嫂!”我不由的喊了出来。只见四嫂手中的镰刀一下接一下,手起刀落,豆稞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齐刷刷地倒在地上。四嫂并没有多说话,接完一人又接一人,风风火火,勇往直前。看得我们目瞪口呆。我们惊讶于她瘦弱的身躯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感动于她平凡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善良的心。在四嫂和其他男社员的帮助下,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割豆子完成了。</h1><h1> 在以后无数的劳作中,四嫂总是这样主动帮助我们,还教我们干各种农活的要领和窍门,使我们很快的闯过了劳动关。不仅如此,在艰苦的生活中,四嫂也细心地照顾我们,我们就此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h1><h1> 四嫂的家逐渐成了我们知青的据点。尤其我们几个女同学有事没事就爱往她家钻,无论谁病了累了,都自然而然的跑到她家,往热炕头上一躺,仿佛病也好了一半。有什么烦恼的事也爱和四嫂说说,经她三言两语开导,似乎都烟消云散。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玉米饼子、盐水煮白菜是我们青年点不变的伙食。四嫂虽然也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但还是时不时的把偶尔改善生活的水豆腐、粘豆包、菠萝叶饼等这些青年点根本看不见的美食送给我们,使我们这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h1><h1>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四嫂对我格外的关心与帮助。我父母去世早,虽有哥嫂的百般呵护,但天生要强的我也不愿给哥嫂并不宽裕的生活增加负担。离家简单的行囊中,仅有几件换洗衣服,在繁忙的劳动中很快就捉襟见肘。下乡第二年,我口挪肚攒攒了几块钱,在靠山供销社买了一块浅蓝色的布料,想自己做件衣服。心里想的挺好,可是拿过布料却无从下剪。四嫂知道后,主动来帮我裁剪,还让我用她家的缝纫机缝制。初次学做衣服,不得要领,做了拆,拆了做,整整忙活了四个歇工的阴雨天,终于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件作品。这期间赶上饭口,四嫂都会拿出她家仅有的好嚼咕给我打牙祭,就像照顾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后来她又教我学会了做鞋。挂锄时节,我把从沈阳带回的旧布拿到她家。从打面糊,粘袼褙,到剪鞋样,纳鞋底,从齐鞋口到纳鞋帮,四嫂都一一细心教给我。在她的帮助下,我先后做成了两件衣服,两双鞋,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也增加了一些生活乐趣。这种朝夕相处,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亲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h1><h1> 72年我回城了,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紧张和繁忙之中,我和靠山一度失去了联系。</h1><h1> 92年初,四嫂几经周折来沈阳找到了我,说希望能在沈阳找份工作。看着眼前这位曾经帮助过我们,给我们无限温暖的亲人,我无法拒绝。我求人帮她找到了一份在学校食堂的工作。四嫂保持了她勤快、能干、乐于助人的作风,很快受到单位同事的认可。她初到沈阳,人生地不熟,我就像当年她帮我一样尽力去关心帮助她。每周定期到学校去看她,送去被单、手巾、牙膏、脸盆等生活用品,还给她带去一些好吃的东西。四嫂每月拿到工资,特有满足感。当时城里的很多工人都下岗了,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民寥寥无几,(也看出四嫂的脑筋非常灵活。)那些日子,她很高兴,我也开心。</h1><h1> 天有不测风云,93年夏天,我和丈夫去看她,发现她在宿舍床上躺着,一问才知她外出时不慎把腿摔折了,为了省钱,她不去医院,用农村的土办法,找人按摩。我揭开她的被子一看,惊呆了。四嫂的一条大腿肿的像大象腿一般又粗又黑又亮。我立刻要带她去医院,四嫂非常固执,坚决不去。我说,你这条腿如果再不去医院,后果有可能截肢,你的后半生怎么过?在我的再三劝说之下,四嫂才说出手中没钱的实情。我说钱的问题,我帮你想办法。第二天,我就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和二队青年点的同学说了,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四嫂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当天下午,王凤岭、宋丽芳、王培源、贾玉兰、许铁、朱毅,我们七八个人一共筹集两千多元,送四嫂去了医院。那时,我们工资才百十元左右,有的同学单位还不开全资,但是大家都慷慨解囊,最多的拿了五百元。记得还有一名一年七班的同学也来资助,可惜我忘记了他的姓名。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大腿根部骨折。医生说如果不尽快治疗,后果真的就是截肢。四嫂坚持不住院,在宿舍里打针吃药,卧床休息。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大腿不能动,吃饭,上厕所都很困难,当然也无法回靠山。我又求人和学校食堂负责人商量,把一日三餐送到她床前,请同宿舍的同事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我时时牵挂着她,一有时间就往她那里跑,给她送吃的,用的。其他同学也经常去看望她,安慰她。大家的深情厚谊让四嫂感动万分,她请人在沈阳日报写了一个专题报道,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之情,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和休养,四嫂能拄拐下地了,才返回了靠山。直到她完全好了,我才放心了。 </h1><h1> 这几年,我们多次回靠山去看望父老乡亲,当然也一定探望四嫂。现已七十多岁的四嫂,单薄的身子依然充满了活力。我们去她家,还像当年一样,脱鞋上炕,忆往事,唠家常。所不同的是,四嫂家已经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她招待我们的也不再是炒黄豆,烤土豆,而是从冰箱里取出了雪糕和大西瓜。四嫂家的生活,靠山乡亲们的生活,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越。这就是我们和四嫂的之间的故事。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只有知青才能体会,也只有知青才能拥有。这种亲情已经铭刻在我们心里,融化在血液中,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h1> <h3>1998年9月知青下乡三十周年,重回靠山,看望父老乡亲。二队部分知青与大队党支部书记刘良功合影。</h3> <h3>2017年9月,应二队农友高奎臣夫妇邀请,重返第二故乡-靠山,</h3> <h3>2018年9月20日,部分二队知青重返靠山,看望父老乡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