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香严寺游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久知香严寺,且数次与之谋面,但总是插肩而过。早在1985年,就读吕梁师专临毕业时,我与李勇忠等4位同学,骑车前往军渡,途经柳林县城时,远眺过香严寺。后离石工作的30多年里,多次走进柳林,数次注目香严寺,但始终未能一睹芳容,心存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戊戌之年,仲春时节。走近香严寺,静观其神韵,探究其神妙,我在寻找生命与人生之真谛。</p> <p class="ql-block">  香严寺,又称香严院,俗称鸽子寺,位于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为古永宁州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是蔚迟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监造的一座官家寺庙,也是一块背山面水、迎吉逼凶的风水宝地,距今约有1200多年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  站在香严寺,居高临下,环顾四周,顿然赋予我一种肃穆幽静、华贵神圣之美感:俯视眼前,“四十里抖气河”碧波潺潺,蒸气袅袅,白雾茫茫,环抱前脚,佛寺悠悠润心田;回望寺后,佛塔山松柏苍翠,郁郁葱葱,山花烂漫,人间仙境惹人迷;周有翠柏绵延数里,青苍如黛,庙宇魏然毓秀。惊奇的是,香严寺与宝宁山玉虚宫、凤翅山弥陀庵隔河遥相对望,道佛相依,交相辉映,呈鼎足之势。寺院依山而建,高低层叠,坐北向南,四周山峰环抱,且三川河绕寺而过,登山俯瞰,柳林新城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据《柳林县志》载:“柳林之东有寺焉,号曰香严。其地居山之巅、临水之湄,势如龙盘虎踞,仰瞻翠柏森森,俯视清流泼泼,川媚山辉,大有钟灵毓秀者在。斯古神灵之所乐栖,士人所游赏之圣境也。”据说,古香严寺有一副木刻对联:“青龙温泉誉满山右,香严古刹雄踞镇东。”此联,不仅描绘了香严古刹的宏伟气势与独特位置,同时也点出了青龙泉在三晋之地位—“山西十大名泉之一”。1986年8月18曰,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寺院坐北向南,四面环山,外廓呈平面近方形,南北长74.33米,东西宽54.29米,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9平方米。建造设计遵循传统“礼制”思想格局,沿中轴线采用均衡对称布局。同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分设主轴线和偏轴线。主轴线上设置三级平台,增加并凸显佛寺主要建筑的空间感和建筑等级。在偏轴线上,按照前后序列布局殿宇,在最北端再次利用自然地形,又将佛寺建筑与地方传统窑洞建筑有机融合,在有限的空间中,科学而巧妙地实现了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和建筑等级制度三者的融合统一。</p><p class="ql-block"> 香严寺,创建时间最晚应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金正隆、大定、元中统、大德、明宣德、正统、嘉靖时,曾多次维修扩建。寺周有堡式墙垣,现存建筑13座,由中轴线上两进院落和西侧轴线上3座建筑组成。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即山门)、大雄宝殿、毗卢殿。天王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一进院落两侧为东配殿和建筑遗址。大雄宝殿东侧为伽蓝殿,西侧为地藏十王殿;二进院落东侧为观音殿,西侧为慈氏殿。西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藏经殿、崇宁殿和七佛殿。</p><p class="ql-block"> 据原嵌筑在藏经典壁上石碣载:“唐皇诏尉迟敬德令寺僧化布施置水平地敕建香严寺”;据嘉庆十六年(1811)版的《永宁州志﹒寺庙篇》载:“……香严寺在州西六十里,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赐香严,改名阁则寺……”;据乾隆版《汾州俯志》、光绪版《永宁州志》载:“香严寺在州西六十里。唐贞元中赐额,金正龙、大定间、重修有碑”。可见,香严寺创于唐代,宋元后世屡有修茸,尤其是明代时期。寺后原有万佛宝塔,建于元中统年间(l260-1264),时称千佛宝塔,塔径5米,平面呈6角形,实心砌体,分3层,每层周布满小券洞,置佛像。明景泰三年(1450)重修寺后千佛塔。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柳林,将万佛塔拆毁改建为碉堡。从此,万佛塔荡然无存。1973年,柳林县革委会决定修建县招待所,其选址在香严寺山门前的山坡上,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由下至上修4层80孔窑洞;1975年,“五七干校”设在香严寺,后改为县委党校,将殿堂辟为教室、宿舍,并对格扇进行了改装。</p> <p class="ql-block">  据史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是尉迟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监造的官家寺庙,也是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构筑集于一院的寺院。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殿宇鳞次栉比,佛堂高低有序。主建筑有歇山、悬山、硬山式,殿顶上正脊、垂脊、宝鼎、鸱吻、以及走兽,使用比较罕见的珍贵的文物黑色琉璃,流光溢彩,气势宏大。主建筑大雄宝殿、毗卢殿,平面采用减柱造和移柱造,断面呈巨大内额,横跨二间。五个朝代的梁架有着明显的对比度。大雄宝殿内108块元代砖雕砌筑的佛龛台,雕刻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其雕刻技艺,刀法圆润,工艺考究,物景造型,栩栩如生。瓦顶可分为泥质、绿釉、黑釉三种。从遗存的瓦件鉴别,有唐代的绳纹砖,宋元时期勾头滴水、脊吻,至明代的琉璃构件,其造型图案就达十余种,明代绿釉琉璃镂空雕花,华丽多彩,四座殿顶黑釉琉璃,可称三晋一绝。</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有贺寿临摹,将山门“香严寺”匾额重修。现存东配殿为宋代建筑;大雄宝殿、毗卢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地藏十王殿、慈氏殿、伽蓝殿、观音殿等五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七佛殿、崇宁殿、藏经殿为明代所建,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总体上,构成以元代建筑为主体,唐、金、宋、明、清等建筑相配合的古建筑群体。</p> <p class="ql-block"> <b>(一)中院建筑</b></p><p class="ql-block"> 中院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配殿、观音殿、慈氏殿、伽蓝殿、地藏十王殿、钟楼、鼓楼10座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山门为寺院第一重殿,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元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147.57平方米。前后檐下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补间各一朵,内部梁架用三椽栿对前劄牵,平面成长方形,坐北面南。殿顶覆以罕见的黑釉琉璃,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斗拱及其他瓦作小木作为清代风格。殿内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佛塑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背面塑韦陀菩萨,塑像为现代新作。据大清宣统三年《重修天王殿碑记》记载可知在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b>:又称弥勒殿,即香严寺山门,是寺院第一重殿。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元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147.57平方米。前后檐下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补间各一朵,内部梁架用三椽栿对前劄牵,平面成长方形,坐北面南。殿顶覆以罕见的黑釉琉璃,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斗拱及其他瓦作小木作为清代风格。殿内正中供奉中面朝山门的笑口常开大肚弥勒佛塑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背面塑韦陀菩萨,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塑像为现代新作。据大清宣统三年《重修天王殿碑记》记载可知在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以北,为整座寺院的核心,金代木结构遗构。立于高4米的双重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393.25平方米,面阔为22.34米,进深18.61米,前出廊,有月台,悬山顶式。前檐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拱,补间各一朵,均为假昂。屋顶覆以绿釉琉璃,内部梁架砍凿规整,四椽栿对前后劄牵,四椽栿上再用驼峰和栌斗撑托平梁,平梁上设蜀柱,其上再用栌斗和 丁华抹颏拱固定叉手,各缝有托脚。大殿平面采用减柱造,仅施两后内柱,后代维修时又增加两辅柱,柱间用内额和由额相连接。内柱铺作用单抄式,向外出华拱一跳承替木于下平槫,向内出压跳。殿前廊下元、明时期碑记记载,元明时期对大雄宝殿进行过维修,但未对梁架结构改动过。明代宣德九年(1434)重修香严寺碑记记载,明代大修仅仅修补了琉璃瓦顶、檩木、粉桩神像工程。</p><p class="ql-block"> 廊前有明代宣德(1434年)九年,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修葺碑记。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由香严院僧众和附近信徒捐资建造石经幢。殿内由108块砖雕砌筑而成的长32米的佛龛台,雕刻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其雕刻技艺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砖雕艺术珍品。供奉释迦牟尼佛与两弟子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以及观世音菩萨与善财童子、龙女。</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为等级最高的殿宇,为元代群体建筑代表。金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301.58平方米,殿宇砌筑于砖砌高台之上,台高3.5米,单檐歇山顶式,屋顶覆以绿釉琉璃。明间、次间前部作廊。周置五铺作斗拱 36 朵。柱头卷刹,内金柱前4根与檐柱相对,柱顶石为园柱体,而侧开槽,为装修所用。内根后两根,采用了减柱法、移柱法。前内柱头作为栏额与普板仿两稍间作丁伏梁插于次间内柱;后内柱柱头亦作栏额、普板仿,两侧穿西伏梁,前后丁伏梁上作转角四铺作斗拱一朵,上承四椽伏。后内柱头作斗口跳斗拱承四椽伏梁上,另一头置于前内额普板杭上的斗口跳斗拱上。梁头上置内中平椽、梁头挑出耍头,置外中平椽,驼峰呈陶瓣形。殿内供奉三世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东配殿,位于第一进院落东侧,大雄宝殿东南,宋代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殿顶覆以彩釉琉璃,坐东向西,梁架为大厅堂式四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斗拱、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分三种;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由于后檐无普柏枋,故无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型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无为四铺作里外并抄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梁架结构至少为宋代遗构无疑,很可能为唐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与伽蓝殿紧密相连,与慈氏殿、地藏十王殿为同一时期的建筑作品,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建筑面积101.5米,悬山顶式,为二进院落的东配殿。殿顶覆罕见的黑釉琉璃,坐东向西。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四种:卜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均为四铺作里外并一抄,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该梁架为厅堂式四架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六三举,前檐部为四举,后檐部为三四举;平均后檐为五三举,前檐为四九举。故前后檐不施飞子。殿内供奉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及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  慈氏殿,位于毗卢殿西南,与地藏十王殿北侧紧临,即二进院落的西配殿,元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建筑面积59.53平方米,殿顶覆罕见的黑釉琉璃,悬山顶式建筑。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四种: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均为四铺作里外并一下昂,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该梁架为厅堂式四架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五九举,前檐部为四六举,后檐部为四八举;平均后檐为五四举,前檐为五三举。故前后檐不施飞子。总体举架平缓。殿内供奉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伽蓝殿,位于中院大雄宝殿东侧,南临东配殿,北连观音殿,坐东朝西,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筑结构和形制与地藏十王殿基本相近。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搭牵梁通檐用三柱,前出廊式,悬山顶。</p> <p class="ql-block">  地藏十王殿,位于中院大雄宝殿西侧,坐西向东,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坐西面东,偏北20度,殿顶覆罕见的黑釉琉璃。为元代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好。据大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修地藏十王殿碑记》中记载:地藏十王殿创建年代在隋唐时期,金大定年间(1161-1175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均有重修。从现存的斗拱和梁架结构来看,至少为元代遗构。斗拱同东配殿相似,梁架结构为元代早期建筑的显著特征。殿内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六大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同时以逼真的塑像形式展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因果报应”。</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位于天王殿东西两侧,为明代全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为12根角柱和4根通天大柱支撑的十字重檐,歇山顶木作结构,造型端庄,登楼可俯视柳林全城。</p> <h3><br></h3><h3> </h3><div> ⑨⑩钟楼、鼓楼,合称钟鼓楼:位于天王殿东西两侧,为明代全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为12根角柱和4根通天大柱支撑的十字重檐,歇山顶木作结构,造型端庄,登楼可俯视柳林全城。</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b>(二)西院建筑</b></p><p class="ql-block"> 在西院轴线上主殿三座,南殿称为藏经殿、中殿称为崇宁殿,后殿称为七佛殿。</p><p class="ql-block"> 藏经殿为保存经书之所,位于西轴线上最南端,大雄宝殿西侧,地藏十王殿西侧。由于无文字记载可考,其建筑的确切年代不祥。但从其建筑规制上和寺内相同建筑考察分析,应为明代木结构建筑无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殿顶覆以精美的黄、绿镂空浮雕琉璃,柱头卷刹为锛砍而成,是明清时期惯用的手法。大殿的柱头科、平身科斗拱均为单翘三踩斗拱一种形式。麻叶头、蚂蚱头均为清代通用做法。从斗拱的形制、尺寸来分析,与清《营造则例》几近相同。该梁架为六架前廊式,为明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七八举,前檐为四六举,后檐为四五举;总举均为六二举。因此,前后檐不施飞子。其脊部举为该寺内最大的脊部举。由此可知:梁架结构为明代遗构无疑。檐椽,采用少见的方椽。</p> <p class="ql-block">  崇宁殿,位于西轴线上最北端,大雄宝殿西侧,慈氏殿西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代木结构建筑,悬山顶式,檐椽采用少见的方椽。殿内供奉崇宁真君关羽及其侍从周仓、关平,为现代新作。</p><p class="ql-block"> 七佛殿,位于西轴线上最北端,与毗卢殿相邻,是唯一的二层结构建筑。总高10.4米,西附院的建筑都是明代风格,位于最后,是一座两层楼阁建筑,下层开三眼窑洞,上层有回廊勾栏,佛坛上残存八尊明代无头彩塑,一字排开,结跏趺坐于莲花座台。 正殿是寺中年代最久远者,金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出廊,有月台,悬山顶。前檐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拱,补间各一朵,均为假昂。内部梁架砍凿规整,四椽栿对前后札牵,四椽栿上再用驼峰和栌斗撑托平梁,平梁上设蜀柱,其上再用栌斗和丁华抹颏拱固定叉手,各缝有托脚。大殿平面采用减柱造,仅施两后内柱,后代维修时又增加两辅柱,柱间用内额和由额相连接。内柱铺作用单抄式,向外出华拱一跳承替木于下平槫,向内出压跳。殿内三周保留了元代的砖雕佛台,图案以花草鸟兽、几何纹饰为主,技艺娴熟。</p> <p class="ql-block">  <b>(三)寺内“三件宝”</b></p><p class="ql-block"> 相传,香严寺内有“三件宝”:铁杆蒿梁、风磨铜佛像和山门鸽子。</p><p class="ql-block"> 铁杆蒿梁:大约3丈多,粗约25厘米,横七竖八置於正殿梁间,属古今罕见奇木,游人到此先睹为快,叹为奇观。</p><p class="ql-block"> 风磨铜佛:高约1米左右,存於正殿,只要见生锈可搬至院内,见风复生光辉,金色如新。民国初年(1912年),古董商买价2000白洋,寺僧惜其珍贵,收藏入柜,秘不见人。</p><p class="ql-block"> 山门鸽子:据有关人士考证,香严寺之所以俗称“鸽子寺”,原来是说,鸽子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据说,当年玄奘从西天取经回来,也带回了佛教中“舍身救鸽”故事。香严寺建造者在学习佛经过程中自然明白此故事之深意,深深为之感动。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建造香严寺,且在山门上安了鸽子一对,象征佛祖化身,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保佑着柳林人民的安宁。如今,“鸽子”已成为全世界和平、友谊、团结的象征,古老的“鸽子寺”又赋予了新的含义,象征寓意着和谐、平安、吉祥的柳林,寓意着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p> <p class="ql-block">  <b>(四)神话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b>传说故事之一:鸽子传说。</b>传说,唐朝时,南山寺的友云和尚潜心念佛,终于修成正果。成仙之后,友云和尚丢下一双破鞋,寺院弟子嫌其碍眼,欲将鞋子扔到南山寺前的山坡上。不料,那双破鞋一脱和尚弟子的手,立马变成一对鸽子,展翅远走高飞了。最终那对鸽子一直飞到香严寺,在此安了家。据说,后来那对鸽子就被南方来的一个窃宝人给盗走了。于是,古人在香严寺留下了“寻将瓦下浑无迹,相闻楼前却有声”的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鸽子与佛教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在佛经中有许多关于“鸽子”的记载。《贤愚经》卷一“梵天请法六事品”中载: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多次转世,种种善业功得的“本生”故事。其中,就有一个“本生故事”说:有一只老鹰在追逐一羽鸽子,当时,那羽鸽子已无处可逃,就一头扑倒在萨婆王的脚下。萨婆王舍身救鸽之事,曾感动了天帝。</p><p class="ql-block"> 相传,右印度大国阎浮提的国王名叫尸毗,是一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有一天,他料理完朝政,坐在凉亭中休息。突然,天空飞来一只雪白的鸽子,惊慌失措地大叫道:“救命呀!救命呀!”只见紧随鸽子身后,飞来一只凶狠的老鹰,紧紧不放。情急之下,尸毗王急忙抬手,将白鸽揽入怀中。眨眼间,老鹰飞到尸毗王跟前,瞪着血红的双眼道:“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尸毗王道:“那不行,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活活吃掉?说得好听!”老鹰恶狠狠地道:“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啥只救鸽子,不管我的死活呀?要知道不杀它,我就得被饿死!”尸毗王对侍者道:“这好办,快去端一盘上好的生肉上来,让老鹰饱餐一顿。”老鹰急忙道:“且慢,大王。我只吃刚杀的带血的新鲜肉。”一时间,尸毗王处在左右为难的情境,倘若救了白鸽,老鹰就得饿死,这岂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了一命吗?怎么办呢?待了会,尸毗王一拍大腿,有了主意。心想,这不自己腿上的肉是新鲜肉,如果把它割下来,既救了白鸽,也救了老鹰,这不就两全其美吗?于是,尸毗王下令,让侍从拿刀子、端盘子上来,立即割肉。这时,老鹰还阴险地道:“慢着,还有一件事,既然大王自愿代鸽子割肉,请拿秤来称吧!但割下的肉,必须要和鸽子一样重”。尸毗王道:“好,我答应你”。随令仆人拿来一杆天平秤,将白鸽子放在秤盘内。尸毗王就割下一块肉放到秤盘的另一个盘子里,奇怪的是,尸毗王割尽了腿上的肉,却怎么也不够鸽子重,最终割尽了自己身上所有的肉,还是不够鸽子重。怎么办呢?为救鸽喂鹰,也为履行诺言,尸毗王强忍着巨痛站了起来,想坐于盘中,献出全身。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此时,王后和大臣们的哭声惊醒了尸毗王,他挣扎着站起身,忍着巨大疼痛,坐进了称盘里,不料刚好和白鸽子一样重。然而,奇迹出现了,大地震动,宫殿摇摆,天空骤然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白鸽子眨眼都不翼而飞。只见刚割下的肉,又复原了,尸毗王完好无损,精神抖擞,在场众人震惊不已。</p><p class="ql-block"> 香严寺之所以称为鸽子寺,主要因鸽子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年,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携带《经书》中就有“舍身救鸽”故事的记载。香严寺建造者深知蕴意,也倍受感动。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建造了香严寺,且在山门安放了一对鸽子,象征着佛祖的化身,护佑了百姓永远平安与吉祥。</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鸽子伴居人类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据考古发现,世界第一幅鸽子图像,来自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如今,鸽子已成为世界和平、友谊、团结的象征。香严寺鸽子不仅象征古永宁州佛教寺院源远流长,更象征着柳林人民永远和谐、平安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  <b>传说故事之二:香严寺来历。</b>传说,某年天大旱,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武则天下诏贴出皇榜:“谁有办法能解除当前旱情,就封万户侯,赏白银万两。”可皇榜贴出数日,始终无人敢去揭皇榜。一日,有一个和尚不仅揭了皇榜,而且还去拜见了武后。和尚拜见武后,一不躬身跪拜,二不高呼万岁,武后十分诧异,虽心生恼怒,但思来想去,总觉得此人非同一般。随礼贤下士地请教和尚道:何以解决灾情,解救灾民?和尚二话不说,便脱掉鞋子,伸出一双黑黝黝的脚丫子,脚面还结了一层厚厚的黑痂子,笑着对武后道,你若真心想求雨,救民于水火,那就先给我洗脚吧!武后见和尚如此放肆,正欲发怒时,转念一想,如果这放肆的和尚,果真能够解救百姓于苦难,让我洗个脚又何妨呢?武后定了定神,理了理思绪,就端水给和尚洗起了脚,霎时,屋外哗哗地下起了瓢泼大雨,武后惊诧不已惊,暗自嘀咕,难道这是菩萨显灵了?</p><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后,按皇榜告示所言,武后兑现承若,正要封和尚为万户侯时,和尚摆了摆手道:“我乃是天宫香严童子,这次下凡是专为搭救老百姓而来。今日私降大雨,本已触犯天条,大难将要临头,死即在眼前,我不要任何赏赐,只求一口棺之地”。武后连声答应。和尚接着道:“待我死之后,你要将我的尸体绑到午门外那只白象鼻子上,任它随意拖去。白象走到哪里,如果卧下不动了,哪里就是我的安身之地。”话毕,和尚仰天一笑,就圆寂了。武后按照和尚临终嘱咐,派了十个王侯随白象送葬。出殡后,白象走到一个山青水秀,花香草绿的深山沟里,就卧下来不在前行了。十个王侯就在此安葬了香严和尚,并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曰“香严寺”。</p><p class="ql-block"> 一座以“香严”命名的古寺,正如世上有重名重姓的人一样,佛国禅林之中,也有名称完全相同的寺庙。譬如号称中原四大名刹第一的柳林香严寺,在中国还有河南省淅川的香严寺、陕西榆林的香严寺和浙江台州的香严寺,这三座比较有名的佛寺,其名号与柳林“香严寺”名称完全一样,钟灵毓秀,佛事久长。而柳林香严寺与淅川香严寺,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可谓伯仲之间,堪称北南双璧。</p> <p class="ql-block">  <b>(五)珍贵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 纵观寺院现存13个殿宇,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精妙绝伦的雕刻绘画,造型精美的建筑艺术,特别是集宋、金、元、明、清五代建筑于一体的殿宇。香严寺有着很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一是历史价值。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金、元、明、清五代建筑应有尽有,各具特色。殿宇年代可概括为“一金七元七明清”,是研究金元时期寺院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二是艺术价值。殿宇用料考究,雕刻、木刻、绘画精妙绝伦,建筑瓦顶部分有宋元时期的勾头、滴水、脊吻,明代的琉璃瓦件,造型图案多达10余种。尤其是四大殿保留了一些明代黑琉璃瓦件,全国罕见。构建造型优美,雕工娴熟,雕刻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色彩深浅不同,内容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流光溢彩,其周旋技艺,手法圆润、工艺考究、物景造型、栩栩如生,堪称三晋寺庙中一绝。三是科学价值。三晋少有的多朝代建筑群,建筑及构造形式不尽相同,大雄宝殿等建筑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的手法,各殿堂的柱头卷料、斗拱造型、枋子的断面、屋顶的举折、梁架的形式、门窗样式等反映中国宋代后建筑技术演变的进程。部分建筑结构式样沿袭宋代的造型方式并与地方建筑手法相互借鉴,形成地域性很强的建筑手法,建筑为泥质、绿釉、黑釉三种。从遗存的构件附属物鉴别,有唐代的绳纹砖、宋元时的勾头、滴水、脊吻,至明代的琉璃构件。明代绿釉琉璃镂空雕花,华丽多彩,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工艺极为珍贵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以文字触摸生命,把吕梁的美好景致留在文字里,品读历史文字,感悟古寺的孤独,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孤傲、悲凉的砖墙!一座千年古刹,经历1200多年的风雨洗礼,巍峨地屹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奇迹、一个人文奇观!作为古永宁州著名的佛教寺院,让注视它的每一双眼睛都为之神往,让聆听它的晨钟幕鼓的每一只耳朵都变得神圣,让被它哺育的每一个吕梁儿女都为之自豪。</p><p class="ql-block"> 漫步古寺院,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考证历史,恢复人文,究竟为了什么?一次次的艰苦跋涉,一回回的访古问道,不只是为了彰显过往历史的辉煌,而是要通过美妙文字的铺陈,展陈历史画卷、文化卷轴,找回那种应有的地域、文化与人文自信,走进历史文化长河,进而启迪哲思,激发爱国爱家乡之情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9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