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文/摄影:彰坤,实名王竹林,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网络作家协会支部书记、副主席,永州市直属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永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冷水滩区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原央企中管离职,曾受聘永州市文联任《潇湘》杂志执行主编。喜读书,好旅游,曾走遍大半个中国,现致力于用文字和照片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想。</h3></h3> <h3> 在永州市冷水滩区潇湘河西岸位于下河线路的临江岩石悬崖上,有一座气势巍峨的飞檐翘角两层重檐式阁楼,矗立在江边,非常耀眼,黄色的琉璃瓦彰显金碧辉煌,红色的粉饰更显庄严肃穆。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文昌阁寺。 据《永州府志》和《零陵县志》记载,文昌阁位于冷水市(注:冷水滩前名冷水市)迴龙山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由本地秀才王汝梅等人牵头募资,对文昌阁进行了重修和扩建。不过,两本志上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的记录。据老人们回忆,当年的文昌阁面积较大,占据了整个山坡,现在山坡上的那些民居,都在寺庙当年的院落内。文昌阁建有山门、文昌楼、财神殿、观音堂、洞宾楼、寮房、塔林等好几个部分,为一组砖木结构建筑群。在香火旺盛时,曾居住有几百名僧众。文昌阁的山门,位于山坡的中下部,从冷水滩去往港子口的路边,为一砖砌牌坊,上塑五龙戏珠图案,正门上方竖写着三个楷书大字“文昌阁”。山门前有五级青石台阶,台阶两侧有青石护坡,上面雕刻着云龙浮雕。进门左手边是文昌殿,为仿武汉黄鹤楼样式修建,八角三重檐式结构,殿前立有王甫君书写的《重修文昌阁记》碑刻一块。上到二楼,内塑有雍容慧颜的文昌帝君塑像。在道教神仙系中司职,这位文昌帝君,是主宰人间功名利禄、寿夭福祸的神祗。也就是说,是那些希望求取功名的莘莘学子们的守护神。帝君像前,立有一赤发青面鬼形象的魁星,一脚向后翘起,一脚踩在鳌鱼头上,一手捧墨斗,一手执朱笔做点状,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造型较为生动。在供桌的中央有一神龛,里面是一牌位,上面书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龛两旁有一副对联:“为士大夫十七世,作帝王师亿万年”。抬头仰看,大殿的楼顶为圆形,上面绘着太极图案。出殿往右,是财神殿,殿较大,有三层楼高,灰粉白墙,两边马头墙四重飞檐翘角,青瓦斜坡屋顶,典型的江南建筑特点。殿中中央供奉的,是一尊三层楼高的财神爷像,赵公明元帅骑在老虎背上,右手执金鞭,左手握金元宝,形象威武。四周二楼、三楼为回廊,有楼梯可上观瞻或观景。观音堂在财神殿右侧,外形与财神殿相似,但建筑要小而低矮,只有两层,临江而建,柱立崖边,殿前为悬崖。堂内塑有一木刻观音大士像,一手拿净瓶,一手拿杨柳枝,是典型的大慈观音坐像,坐像左右站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两位胁侍弟子。观音殿后为送子娘娘楼(也叫洞宾楼),塑一个脚踩鳌鱼头的观音像,怀里抱有一裸体婴儿,楼前有一匾,上题“一片婆心”四个鎏金大字。两侧有一幅对联:“好子向积善人家送去,化身从普陀海上飞来”。楼悬于崖上,靠崖边以木柱支撑,为吊脚楼,与老街上的沿江吊脚楼形制相同。楼前有“欸乃一声山水绿”匾额。左右各有一侧门,门上方各有一块分别题有“黄鹤飞来”和“观水有木”的牌匾。几座大殿的后面是一排僧房,在西北方还有一片塔林,为历代僧人圆寂后的归葬之地。当然,因时间久远,这些老人们的回忆,有多少是真实的,已无法确定,我们只能姑且听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后期,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到位于下河线路尽头的单位上班,来回都要经过文昌阁前的马路。我曾写过一首《登文昌阁》诗发表在单位出版的报纸上,因此对于文昌阁,还是留有一些记忆的。那时的文昌阁已经很小了,仅仅只保留着古老的观音堂和送子娘娘楼(洞宾楼)。送子娘娘楼悬于崖上,吊脚依旧,但已残破不堪,仅住一老尼姑。门上那些匾额也早已荡然无存。楼前二层楼的观音堂,是唯一保存较好的建筑。不过,那灰粉白墙上面,有了很多的脱落,显得斑驳而厚重。两边的马头墙从二楼楼面开始,向外共伸出四重飞檐式翘角,并往上重重递减缩进。双层青瓦斜坡式屋顶上的青瓦和飞檐式翘角上,都生着一些杂草,更给人一种岁月沧桑的感觉。不过,那时的观音堂内被用木板隔出了几间房间,让一些居民住着,显得老旧。我曾站在江上的排上向观音堂仰望,见阁楼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依岩傍水,虽处险峻之势,但气势灵动而秀美。当然,站在楼上观景,还是很有一番风味的。从二楼俯瞰湘江,能让人飘飘然似有腾空之感;倚栏杆仰望蓝天,又能让人如立云端更有摸天之势。放眼望去,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东岸新城初建,田园风光犹存。而西岸濒江石骨嶙峋,直插水中;江边民居,依稀可见吊脚倚于崖边。江中木排、竹排和舟楫,川流不息,一派繁忙;到傍晚渔舟唱晚,映出点点星火;窥得寒波筛月,则更显一派孤冷风清。 前不久,为了深入了解文昌阁,我再一次来访文昌阁。从马路边上坡,进入民居侧探访,可以看到,过去旧山门的牌坊,以及墙脊上的飞檐翘角还有部分残存,山门的石柱和门前的五级青石台阶也依然存在,上面雕刻着云龙浮雕的青石护坡还有一些残存,被当成搭建建筑的基座,静静地卧在那里,无人问津。当然,现在这些都已被民居所包围和占用,不再属于寺庙。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还没进行相关处理。如今的文昌阁寺,已于2002年,在拆除原观音堂,并征收了几户民居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重修。在大雄宝殿右侧新建了山门和一排僧舍,还设置了法物流通处。从山门径直上到二楼,见二楼大门上方有一匾,上书“大雄宝殿”四个金字。进入大殿,隔着玻璃框可以看出,正面是释迦牟尼、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等三世金身佛像,法相庄严。三世金身佛旁边左右两侧为四大菩萨塑像。左手捧书、右手拿剑、座骑青狮子的文殊菩萨和手持玉如意、座骑六牙大象的普贤菩萨在前排,左手持净瓶、右手拿着杨柳枝、坐在莲花台上的观音菩萨和左手握摩尼珠、右手持锡杖、坐在莲花台上的地藏菩萨分列在后排靠墙神龛上。大殿的左右靠墙,还各塑有九尊罗汉,合计为十八罗汉,神态各异。从大殿后门出去,原来的送子娘娘楼依然存在,但进行了翻修和加固,没有扩大。进楼,见神龛上供奉的塑像,听寺里的师父介绍,是被明代嘉靖皇帝封为“七祖秀峰禅师”的阳明山得道高僧秀峰活佛。为了找到该楼曾被叫做洞宾楼的证据,我仔细地寻找遗迹,终于在旁边被椅子挡住的墙上找到了几行文字:“洞宾楼 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1990年重修”。当然,我认为,这座楼之所以既被叫做送子娘娘楼,又被称做洞宾楼,可能是不同时期供奉过这两尊神的缘故吧。之于何时改的名,已无从考究。不过,既然现在又发生了变化,供奉的塑像为“七祖秀峰禅师”,说不定何时,又会改为秀峰楼,也未可知呢。 走出大殿,站在楼上,倚栏放眼四望,但见当今景色,与往昔已大有不同。湘江两岸,几座桥梁连接东西,桥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两岸高楼鳞次栉比,竞相比肩,欲与天公试比高。那朵朵白云,浮在蓝蓝的天空下,舒适而惬意,流连而忘返。而沿江风光带,又犹如一条条彩练,绵延而秀丽,美艳而不俗。远处的将军岭上,郁郁葱葱,空濛叠翠。昔日的宋家洲头,已是电站高挂,宛如水帘一般。更有那湘江河中的一叶叶小舟和筏子,静静地或停、或轻摇在水面上,一些钓鱼爱好者,坐在上面,正在悠闲地垂钓。真是好一幅生机嫣然与恬静优悠水乳交融的潇湘美景图。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到了柳宗元,想起了他在这里所留下的千古绝唱——《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他的笔下,当年的永州是那么的幽静而偏僻,寒冷而孤独,没有一点人间烟火味。它能给诗人带来一种怎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千年沧桑,弹指一飞间,如今的此情此景,与当年他所处的情景,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我想,如果他能神游到当下,他一定会当惊世界殊的。当然,随着几十年来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文昌阁也与时俱进,同样也发生了变化,旧貌已换新颜。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潮澎湃,口占一首即景打油诗:“文昌高阁江崖矗,碧瓦飞檐凌空舞;空濛山色将军岭,潋滟波光宋家洲;多桥飞架似彩虹,百楼拔地如笋冲;登临犹忆当年事,旧貌已换新颜雄。” 2018-1-24 完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