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然是“半城山水半城诗”。湾头浸染其中,固然也赋予这个历史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div><div> 唐朝孟浩然、刘长卿、张祜,宋朝苏轼、米芾、梅尧臣,明朝余寅、钱允治、张萱,清朝孔尚任、王士禛、石涛……</div><div> 历史上,灿若星辰的知名的诗人中,不少人都曾经足迹湾头,留下上百首诗篇。</div> <h3> 李白是扬州旅游文化最具重量级的形象大使,他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谓扬州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名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流传千古。</h3><div> 孟浩然当然游历过广陵,留下诗作多首,当中有一篇与湾头相关。《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div><div> 孟浩然的山水诗天然去雕饰,这首诗同样如此,湾头这个素描式运河港湾,宁静淡泊。</div> <h3>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茱萸湾首次出现在唐人诗歌中,要拜托被称为“五言长城”的著名诗人刘长卿。</h3><div> 唐大历五年(770年)后,宦海沉浮,命运多舛的刘长卿身心交瘁,从随州避地淮南,60岁的诗人最终选择扬州,并把古运河边的半逻(传为今泰安镇自在岛附近),也是他小女婿李穆的家,作为休养身心的港湾。正是这段时光,他对茱萸湾,对半逻美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乃至后去江南丹阳、溧阳工作后,仍然十分留连。</div><div> 这年冬天,两个女婿去溧阳探望他。春节后,长婿崔真甫随李穆到扬州,在饯别的酒宴上,刘长卿即兴写诗,纯用白描,一挥而就,写成《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div><div> 这是一幅早春江南盎然灵动的画面,“落花逐流水”,该是何等的美不胜收。</div><div> 刘长卿还有一首题作《茱萸湾北答撰载华问》“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苍苍草木中,多是隋家苑。”回答一位远方朋友关于隋宫近况问题,诗题中注明写作地点在茱萸湾北。说明唐代的茱萸湾已经是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入得文人墨客的诗文。</div> <h3> 和杜牧同时代的诗人张祜,是中唐著名的布衣诗人,风流倜傥,杜牧曾诗:“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h3><div> 一生无意为官的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游览了许多有名的佛寺,如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灵岩寺等。《纵游淮南》后,他写下“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div><div> 这里的禅智山光分别是指当时扬州名刹“禅智寺”和“山光寺”。“禅智寺”在城北,“山光寺”在湾头。扬州城市的市井繁华和城郊风光,让作者流连忘返,甚至想选择此地终老。</div><div> 也许是一语成谶,唐大中年间,张祜死于江南丹阳的隐居之处,据讲也为寺庙。</div> <h3>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诗人苏轼出京外任杭州通判,路过茱萸湾,停舟三日,扬州刘贡父等苏轼的知己好友前来迎接,官舍旅邸中饮酒作诗,排气解忧,最后惜别相送。苏轼留下了“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的诗句。</h3><div>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在扬期间,苏轼罢“万花会”,改革舟运制度,弘扬文化,为吏民称道。同时也和湾头有了亲密的接触,《苏轼文集》中的题跋《书昙秀诗》载:“予在广陵,与晁无咎、昙秀道人,送客山光寺,客去,昙秀作诗云“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予和云“闲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div><div> 这段诗文写出了湾头山光寺临江傍河,草木繁盛的景象。</div> <h3><font color="#010101">湾头的兴盛,始于隋唐,尤其在隋。其后历代征战兵焚,总体上属于颓势,除了水利运输功能,仍然是水运津口要地外,繁华已渐西去。 茱萸湾头,孤蓬扁舟,隋苑残阕,山光禅寺,成为明清诗人在湾头抒写感怀的主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王士禛写《山光寺》:“舟过山光寺,西风柳渐凋。隋宫零落尽,秋日水迢迢。”可谓代表。</font></h3> <h3>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历代文人墨客,因为扬州,因为运河,诗写湾头。唐诗宋词里的湾头古镇,和扬州这个同生共长的城市一样,曾经风光无限,也曾凋零落寞。只是在上百首诗词和浩瀚的历史文字中,依然不变的还是她的青春芳华。</h3>